小白兔 发表于 2019-1-24 17:47:30

央视拍的纪录片 误将西泠篆刻大家刘江韩天衡张冠李戴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008734322.gif青田石印
  冬夜打开电视,镜头延伸开来――万千锛凿出深山,削楮妙手夺天工。试想,那一块块粗粝的青田石料,又怎样雕刻变身,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印章,这一篆刻艺术的集大成者?,将书法雕刻融合,又集碑帖金石审美趣味――央视纪录片《青田三章》借以《心印》《天工》 《乡愁》构成,用历史中的人物、事件,讲述了青田石篆刻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052918968.gif青田石印
  印章,即象征着权力。这不,整部纪录片以历史上最出名的这两枚青田石印章开头:咸丰皇帝弥留之际赐给年幼的同治皇帝的“同道堂”及皇后钮钴禄氏的“御赏”――除了与宫廷的缘分,片中还讲述了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之子文彭偶遇青田石,并将其用以刻印,引发出篆刻艺术的革命性发展。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072178889.gif韩天衡
  不知你看过央视《青田三章》这部纪录片没有,或许你看过也不一定能发现其中的失误――经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不少圈内人发现了其中的一处重大错误――作为特邀嘉宾出镜的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其名字在纪录片中被错标成了刘江。
  平心而论,从纪录片的内容节奏到配乐及画面制作都属精良,不可谓不用心。那好吧,就让我们借此机会,来认识一下誉全球的青田石篆刻吧。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085249683.jpeg青田石印
  光影中,曼妙其色,铿锵其声,青田石因此受到文人青睐。而最终令青田石走上庙堂、成为皇家的收藏,是那位极富艺术修养的乾隆皇帝。
  行刀代笔,谁识三昧。来自江南一隅的青田石,如何引发篆刻艺术的革命?
  可知否,历史上,相比前代惯用的产自西北的和田玉,青田石更具阴柔之美。
  跟随着镜头,真是涨知识。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111015671.jpeg青田石印
  其实,石印艺术的历史并不长,如果从文人进入篆刻艺术的明代算起,也就500多年。明代之前,印章大多为金属或玉石,材质较硬较脆,需要专业刻工才能将书法家的字迹刻印出来。青田石成为后世最广泛选用的印材,其始作俑者是明四家之一文征明。耐人寻味的是,承载皇权象征的这枚同治皇帝的“同道堂”印章,材质并非昂贵显赫的皇家珍宝,既不是传世美玉,也不是名贵的犀象牙角和庄重的黄金,而只是一种石头――青田石。
  青田,浙江省中南部的一座小城,隶属于丽水地区。境内山峦重叠,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00多座,著名的瓯江穿城而过,给青田千峰万壑的壮丽增添几许江南水乡的清秀与灵动。
  青田石,就产自青田的青山秀水之间。尽管没有皇帝的名分,但慈禧无疑是晚清长达半个世纪最后一位实际统治者。而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史的尾声,最后一轮权力的交接,竟然由一枚来自于遥远江南的小小印章来传承。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144877386.jpeg青田石印
  平心而论,应获高分的这部纪录片,却因一个“说小也不小”的错误,让人惋惜。虽然,目前央视官网的视频中,此错误已经得到修正。但是,不论如何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如果最终在小环节上没有重视而引发了大错误,这对纪录片、组织和个人造成的影响都是严重的。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171129237.jpeg《降龙》(印面)刘江
  那好吧,就让我们借此失误,来辨识一下两位享誉海内外的西泠篆刻大家――刘江先生,现任西泠印社执行社长,1926年生人。韩天衡先生,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1940年生人。这两位西泠篆刻大家,同样参过军,同为西泠人,也难怪,连央视也误将刘江韩天衡张冠李戴了。
  一把刻刀,浸濡或浓或淡的汗水,在石上纵横驰骋,满眼烟云,氤氲出万千气象,挥洒出篆刻家的内在精神。
  汉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是华夏文化圈不可动摇的千载基石。作为一种“字”,它记载了汉民族的千年历史,刻录着华夏文化的脸谱家书。作为一种“文”,它指点江山,激扬天地,宛若惊鸿,揭示华夏大地的性灵。作为一种“书”,它围绕着独特笔书墨写,铸炼照亮千古的范本,演绎广大精微的灵性,并在一代代人心中矗立东方宇宙的美学信仰。
  篆刻,便是集这样一种字、文、书合一之艺,述说万千,沟连今古,它的最核心处是中国人的性灵之学。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198026224.jpeg《敬业为国》刘江
  印如其人。刘江先生的篆书,笔力酣强,结体挺拔,于苍劲中葆存生活的朴厚之气。他以独特的叠篆,深入中国文字考古的源头,从那里蜿蜒牵出文字的建筑意美,构建起一种书体的诗学。他的篆刻,沉厚广大,苍遒拙劲,磨炼汉印之美,在方寸之间塑造扛鼎之力。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236349405.jpeg刘江先生在治印。
  艺如其人。刘江先生,最为人师的秉性,在于他的谦和、他的敦厚――谦和陶养中和,敦厚凝练深厚,所以他的艺绝无怨尤造作的浮薄,有着一种大地的气性,一种真挚感人的诚意。
  与刘江先生一样,参军,是韩天衡一生的重大转折。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258053927.jpeg《剑胆琴心》韩天衡
  那是1959年,年仅19岁的韩天衡“投刀从戎”――他踏上山明水秀的温州,成为了东海舰队温州水警区的一位战士。幸运的是,在温州他遇到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几位恩师――现代篆刻代表性印家方介堪、书法家马公愚、陆维钊和词学家梅冷笙。“天衡”之名即为方介堪先生所赐。
  不可想象,韩天衡在温州的4年多时光里,秦汉印就临摹了3000方,打下了基本功。等到韩天衡从温州回到上海后,凭借其自成一家的篆刻,先后为刘海粟、李可染、谢稚柳、程十发、黄胄、陆俨少等国画大家制印。 http://imgnews.mycollect.net/201901/21/2019012114154285736778.jpeg《老大努力》韩天衡
  韩天衡先生,曾在70岁时刻印自称“老学生”,73岁时又刻“老大努力”自勉,75岁再刻“老来多梦”自励……尤为难得的是能够做到“以最大功力打进去,以最大勇气打出来”而独树一帜。
  无论刘江先生,还是韩天衡先生,从两位西泠篆刻大家的作品中,竟能悟出其艺术的真正直线条是从曲线里来的,真正的曲线条又是从直线里来的――直中曲,曲中直,深浅有度,左右荡漾,才是理想的好线条。
  艺术人生,亦如此。为人做事,亦如此。

摘桃花换酒钱 发表于 2019-1-24 17:55:55

啥玩应呀

emili 发表于 2019-1-24 21:26:35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娱乐你我生活 发表于 2019-2-13 13:10:56

顶起顶起顶起

小李店铺 发表于 2019-2-15 18:18:16

不错 支持一个了

bingze 发表于 2019-2-16 21:40:14

回个帖子,下班咯~

豆芽妹. 发表于 2019-2-17 14:51:52

路过。。。。

小煜儿 发表于 2019-2-21 13:02:02

广告位,,坐下看看

向佐走 发表于 2019-3-1 16:17:38

……。。。。。

昂达 发表于 2019-3-3 16:05:36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央视拍的纪录片 误将西泠篆刻大家刘江韩天衡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