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儿》这样的纪录片,我嫌它太短了
文/KK大三儿说,他就像一个火车站的列车员,不停的送人,从没有一个回头的。
http://collect2.longsunhd.com/source/plugin/yzs1013_pldr/getimg/httpsinews___gtimg___com/newsapp_bt/0/4778329872/1000.jpg
《大三儿》片尾,导演佟晟嘉在分享时转述了这句话。
何止大三儿,我们所有人都这样。童年,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成家,育子,养老。生活里,一段时间换一拨人,做别人生命的过客,做自己生命的过客,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佟晟嘉回头了,给了他儿时的玩伴大三儿一部纪录片作为礼物。
http://collect2.longsunhd.com/source/plugin/yzs1013_pldr/getimg/httpsinews___gtimg___com/newsapp_bt/0/4769636926/1000.jpg
木心看人,才能、心肠、头脑,缺一不可。三者难平均。《大三儿》这部纪录片,才能、头脑或许差点,不过,单凭心肠,足够撑起全片。
《大三儿》其实不像一部纪录片,它的叙事老给我一种被精巧设计了的印象——比如在讨论去不去西藏的饭局上,各种闪回并现,使人有在看一部悬疑片的错觉。再就是进藏后,节奏紧凑的剪辑、自然与人事的交错,重重地踩在激烈昂扬的电影乐点上,让人怀疑导演是否拿捏好了做饭的火候,作为一部纪录片,是否油盐过重,大三儿可不是什么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啊。
把《大三儿》同名的书看了,里面有导演、制片人和大三儿等人的自白。大家心平气和地反刍这趟“百感交集”的拍摄旅程,大三儿也将自己的行与思娓娓道来,从开端到最后抵达珠峰大本营,起承转合,是线性的。诚恳,掏心,这是文字的力量,能让你轻易走入当事人的心路,与其同行。
http://collect2.longsunhd.com/source/plugin/yzs1013_pldr/getimg/httpsinews___gtimg___com/newsapp_bt/0/4891916921/1000.jpg
影像的力量又是什么呢?它有哪些跟文字不同的特征和震撼人心的触点?它非得要像讲故事一样地正叙这段历史吗?
将一个时空打乱重组,并呈现出自己的意图,这才是影像工作者的使命。这也是蒙太奇最吸引人的地方。纪录片、非虚构,依然满足,而生活被重构了。
纪录片应该是什么样呢?没人能给个准确的定义。能定义的是,一旦全世界所有纪录片导演都按照纪录片“应有的样子”去拍,那么纪录片就离衰老不远了。
http://collect2.longsunhd.com/source/plugin/yzs1013_pldr/getimg/httpsinews___gtimg___com/newsapp_bt/0/4996994783/1000.jpg
是枝裕和说:“一个好电影要让观众走出影院后,思绪不单单停留在电影情节中,还要去想象剧中人物的明天。导演、剧本、剪辑都为此而存在。”
纪录片只是没有提前写好剧本的电影。何况大三儿本人就足以作为一个出色的剧本。
拍完《大三儿》之后的大三儿怎么样了,在执行制片人刘琦的口中,“三叔会经常给我发短信,‘怎么样了’,有的时候会聊一些‘娃子最近怎么样,是不是又着急忙慌’。我们在进后期的时候,他也会说‘你们是不是还在剪’,他会主动地问。”
影片上映了,虽然排片量很少,但对于大三儿来说,这是一个与世界接触的全新方式,之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依然如故,继续工作、买彩票,继续做一个“列车员”。不过我想,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或许都会回头了。
http://collect2.longsunhd.com/source/plugin/yzs1013_pldr/getimg/httpsinews___gtimg___com/newsapp_bt/0/4778201790/1000.jpg
《大三儿》导演与朴树
如果《大三儿》能像那些好莱坞影片,院线撤映后,出数字音像制品时弄个导演剪辑版,不为院线上映时那可怜的观众缘,剪辑也不用那么工整、费力,不用将多余的野心藏在多线穿插叙事背后,只是波澜不惊地将大三儿的生活更多地呈现出来,好好讲讲大三儿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梦想。
苦,不就是生活吗,认清它,面对它。甜,生活里一定也有甜,享受它。
不然这样的纪录片,我嫌它太短了。 啥玩应呀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LZ帖子给力,回复下吧 一直在看 支持,楼下的跟上哈~ 不错 支持下。。。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鄙视楼下的顶帖没我快,哈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