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D:回归的肉松(讲文明树新疯)本文作者介绍了目前短视频行业中存在的十个有趣的地方,其中还包含了自己的思考、分析、总结与推测。一、快手就是村里的那一枝花尽管不断努力在打造“记录生活记录你”全民形象来摆脱以往非主流产品调性和刻板印象的快手。 因三四线及农村主力军用户的沉淀仍不免还是会让人觉得非常的接地气,但话说回来,在其产品设计中也会有不少与众不同引人思考的地方。 1. 大多数短视频APP导航都是经典模式:底导+顶部页签式导航唯独只有快手,采用顶部页签式+左侧抽屉式导航的形式。 快手整个界面看似很轻,且在短视频应用中显得较为新颖,但相较于用户习惯的主流经典模式,用户在使用某些功能时,抽屉式导航会因多一个手势而让用户感觉入口变深,这样的界面设计是否仍功大于过? 当然我也相信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教育”的,能让用户习惯所谓的经典模式,也能让用户习惯其他独特的模式。只是看哪种情况试错成本较低了。 2. 打开时默认进入首页中的推荐、热门或精选等固定页签几乎所有短视频在打开时默认是进入首页中的推荐、热门或精选等固定页签,以此来让用户直接感受其感兴趣的或是平台热门的、推荐的内容,可以认为这是平台以此来增加用户停留时间和单次使用时长的方法之一。 而只有快手在打开时直接进入用户上一次退出APP前顶导停留的tab页,目的是为了衔接用户上次离开APP时的使用思路?还是另有它意? 而我们常见的要记录上一次使用路径的大多是游戏类应用,使得玩家载入保存的进度以此来继续接下来的游戏。 可问题来了!对于短视频类的应用,有多少用户能记得ta上次离开时关注的是什么?这样是否有助于内容的分发? 即使拿着用户离开APP前仍然在关注此页证明该用户本身对此页面展示的内容比较感兴趣的理由来理解,是否会说不通或者说得也太过牵强? 3. “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快手“收藏”功能在近期快手的更新迭代中,我们可以发现,快手添加了收藏功能,而快手的收藏功能也仅是针对视频本身,最终在用户个人主页中和“作品”、“喜欢”等功能一起呈现。 而对于收藏这个功能,其他短视频APP(如抖音、梨视频、火山等)不仅仅是收藏视频,还可以收藏话题、地点、音乐等。 我认为,“喜欢”和“赞”通常是用户直接表达一瞬间的想法或兴趣爱好的方式,是一种公开、主动与其他人互动、交流的行为,而“收藏”则更多的是考虑用户自己,用它来表达此内容有用。 形成资料库后可用来在某一时间查询,帮助用户获取相应信息,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公开也可以私密。 同时在我看来,一般来说,收藏数量要小于赞/喜欢的数量。快手在展示中将用户的“收藏”和“喜欢”放在同级别的入口,看起来没有差别。 但在内容消费时,前端收藏功能的入口是要比赞更加深(用户需多点击一次)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收藏中加入了用户更多的思考和决策,根据用户的喜欢和收藏行为对应的内容和数据的差别,以此帮助平台更好地做定向分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 大型K歌现场在视频创作界面,快手将“K歌”与“拍摄”置于同等级别的一个tab,类似短视频版的唱吧和全民K歌。 我认为,这就像直播孵化产生的场景,很多用户通过直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兴趣爱好或打发无聊的时间,而快手看到并抓住了这块市场。 根据其用户群体的行为、兴趣爱好和需求细分了该类场景,从而产生了K歌这个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唱吧和全民K歌的部分用户群体是重合的。 也可以看作是快手背景音乐功能的拓展,既然有了歌曲的版权,就进一步拓展其使用的场景以及被使用的次数; 同时,结合“快手音乐人”等运营活动和计划,快手鼓励用户创作,K歌的产生也进一步增加了其他短视频制作时的背景音乐元素,因此它们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后期将短视频版的K歌功能进一步加入竞技、打分、送礼、排行榜等元素,相信会更加有利于该类作品的创作、传播和分发。 综上所述,相比于其他短视频APP,快手在产品设计中的脑回路非常清奇,可以称作在短视频领域中充分满足其目标群体需求的最接地气的那一枝花。 二、抖音是一个大杂烩·究极体?1. 抖音热搜VS微博热搜当前人们的时间被各种诱惑碎片化,在这些碎片化时间里,人们好像很享受经大众和平台“筛选”后的热度信息,在节省搜索时间的同时,也获取到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主流信息,还有了与人社交时的谈资。 热搜就像是风向标,它让用户看到了当前社会搜索和关注的热点,当用户点击去关注时,用户也成为了制造热点的一份子。 同时让社会媒体看到了宣传的渠道,也让平台多了内容统计、分发甚至是商业售卖的渠道。 众观主流APP,热搜做得相对优秀和成熟的平台当属微博了。 区别于以往传统媒体渠道(电视新闻、报纸等),在自媒体时代,无论社会重大新闻,还是明星娱乐八卦,在以媒体属性出身的微博的“最新鲜·最热门·最有料”实时热搜榜中总能体现出来。 结合政策要求、话题运营和场景化的拓展,进一步开发出“话题榜” “新时代” “同城榜” “好友榜”。 同理,抖音就像短视频版的微博,同样开发出了性质类似的“热门·新鲜·多元”热搜功能。 结合政策要求,内容属性等,创造了“热搜榜”、“视频榜”、“正能量”、“音乐榜”这四个榜单(其中,近期的产品版本更新迭代中在此界面下架了音乐榜这个tab,将其独立变成了搜索页面中的“DOU听音乐榜”,更加符合音乐是拿来“听”而不是“搜”的性质。 同时也可以看出抖音对于音乐这块市场的看重),以热度来度量,聚合了话题、用户、视频、音乐和搜索等多个元素,满足当前碎片化时代用户要求快速的猎奇心理。 对于内容平台而言,榜单既对内容进行了筛选、分类和分发,也量化了当前社会热点,更加能读懂用户、创作者和社会背景,推动相关运营和商业策略的制定;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榜单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资源,同样是竞争和炫耀的资本;对于内容消费者而言,榜单节省了用户搜索和筛选的时间,帮助用户更快地了解社会热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与大多数人交流时的谈资。 抖音热搜是因搜索而生,虽有运营、商业等因素的些许干扰,但总体还是从用户搜索和关注的热点出发,而明星爱DOU榜和DOU听音乐榜却是因两个垂类(明星和音乐)而产生的榜单,多了更多社交打榜的属性。 一类是以明星天然吸粉的性质聚合粉丝效应,使明星创作的内容更热,同时用户可通过多观看多互动等类似打榜的形式使其喜爱的明星获得相应的资源(增粉,获得平台的宣传资源等); 一类是利用抖音沉浸式的消费,不管是视频反复多次被观看,还是运营带动下音乐的多次使用或再创作,抖音具备一种魔性能将原本冷门的歌曲变热或是将当前热门歌曲变得更火,很多背景音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神曲,出现在各大音乐类APP的榜单中。 抖音正是利用了这种优势将其做成了音乐榜单,去衡量歌曲的热度,并进一步推动歌曲的传播和分发。 同时我推测,未来抖音上的部分音乐可能会变成用户付费后才可用,但抖音会不会这么做,用户会不会继续买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一下。 2. 抖音DOU+ VS微博粉丝头条、快手粉丝头条近期的产品迭代中,抖音上线了“DOU+”功能,即用户付费将视频内容在首页推荐流推荐给更多兴趣用户,从而提升视频播放量和互动量。 看似这只是新增了一种仅针对内容推荐的商业模式,但通过研究发现,“DOU+”将原创优质视频,信息流推荐以及二次加热传播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闭环,让更多人看到优质内容,与更多优质内容进行互动。 同时让更多创作者了解什么是优质内容,通过其相关数据的反馈,进一步促进更多人创作出优质的内容。 “DOU+”和快手的粉丝头条类似,均是针对用户作品的推荐,辅助作品能获得更多展示量、播放量和互动量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粉丝数的增长。 但我发现,“DOU+”只会在48小时内在首页推荐流中推荐投放内容,而快手的粉丝头条会在最多24小时内在其首页顶部的三个页签,即所有粉丝的关注页置顶展现一次,发现页或同城页曝光位置展示一次投放的内容。 同时,在投放中,抖音“DOU+”是根据付费金额来为用户展示预计提升的播放量,而快手粉丝头条是根据要展示潜在粉丝数来定义付费金额的,前者给用户的感觉是透过付出能看到回报,后者强调用户付出获得的push量。 基于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投放时用户直接可以知道可能提升的播放量(可能包含重复播放次数)的“DOU+”会比将视频展示给潜在粉丝,但具体有效性没有得到具体评估的快手粉丝头条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呢? 同时,从界面体验来说,因“DOU+”对加热的视频只需在首页推荐流中为潜在兴趣用户展示,故在投放时用户操作相对更加简单。 只需要选择是系统智能投放还是自定义定向投放,其中系统智能和自定义的区别在于感兴趣用户人群各维度(性别、年龄、地域等)的进一步划分。 而快手的粉丝头条除了因影响的界面更多引起的使用较为麻烦外,它还区分了作品和商业的推广,其中商业推广包括广告营销等,同时也需要投放者有相关行业资质才可以选择此方式投放。 再来看看微博粉丝头条,因微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除博文头条外,还有账号头条和搜索头条,其中申请使用账号头条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搜索头条是根据用户选择的关键词(包)去展示,而博文头条与快手类似,会通过粉丝信息流首页,其他活跃用户信息流靠前位置和搜索结果页1-4位进行推荐展示。 同时,微博粉丝头条也和快手一样,是通过覆盖人数来定义用户付费金额的。 我关注到之前抖音“DOU+”还能像微博粉丝头条一样向指定账号的粉丝相似用户投放(微博粉丝头条可选20个账号,DOU+可选5个账号),但当前抖音已取消了这个定向投放的方式。 那既然之前能上这个功能,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抖音其实和微博一样具备较为完善的账号体系和标签分类?下线是因为标签还不够精准或者说投放后用户反馈的效果较差呢? 综上所述,抖音“DOU+”结合了微博粉丝头条和快手粉丝头条的部分特点,但无论是自投还是代投,DOU+的定向投放方式都是一样的,在使用体验和用户感知上,给用户留下较为一致的印象。 这点是同时区别于微博和快手粉丝头条的地方,仔细思考,界面设计(沉浸式推荐和页面列表推荐)可能是带来该区别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微博和快手看起来更像是一对竞品。 3. 抖音同城VS大众点评抖音同城场景化细分了美食、景点、文化、玩乐、酒店、购物、运动等领域,在各领域从商圈、排序、类型三个维度构建推荐列表,在此基础上对相应领域TOP10地点进行排名形成排行榜,同时一级页面还有热门地点以及该领域热门视频的推荐。 点击进入某地点后的二级页面,会有该地点的地图位置(下拉屏幕),标签,地址,定位在此的短视频,相关评价甚至是其他APP门票等信息推荐的展示。 围绕着“同城”概念,以短视频的形式拓宽了用户消费的场景,同时也为后期进一步商业化(榜单位置售卖,深度商业合作等)打好了基础,它就像短视频版的大众点评。 虽然大众点评现在也在鼓励用户多以短视频的形式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原来业务发展的沉淀及用户的习惯,图文信息会相对更多一些。 而抖音同城不一样,它直接从当前大家都在关注的短视频领域切入地点评价体系,做出自己的榜单和排序推荐,以更直观的方式向用户做出展示,同时也通过用户的社交互动进行反向验证。 同时帮助后台修改相应的排序算法,构成一个正向循环,使平台构建的榜单和推荐更具说服力。 但在体验中,我发现抖音同城当前关注的是在该地点用户创作的视频推荐,无论该视频是否与该地点对应抖音定义的领域的特点和属性是否一致,都会因内容创作者在这个地点定位过而按照热度大小被对应推荐出来,这点可能会引起用户对领域-地点-短视频这三者的关系产生歧义。 比如:定位在故宫的视频,用户直觉认为应该展现的是故宫相关景色,但实际上给用户呈现了与家里的宠物互动的内容,这种情形下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体验和感知其实并不好。 因此需要后台通过算法对视频简介排查过滤或通过人工运营降频下线无关内容。 同时各领域榜单中的地点推荐指数依据从何而来?是定位在该地点发送的视频数量多,热度高?还是以第三方APP的数据作为参考?给用户的感知上目前是不太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的。 相反,大众点评不太一样,它主要就是依靠用户的打分、评价,再结合商业合作等因素产生的推荐和相应的榜单,同时用户也有相应的级别,在一定程度上数据更加透明化,用户可根据平台上其他可信用户给出的信息去选择商家。 同时大众点评对于某个地点的短视频,也大多是用户基于该地点相关事物去拍摄的,更加贴近主题,而不太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抖音在同城中做出的短视频场景化探索是值得赞赏的,如何能把大而全的东西做得更加小而精,如何将榜单和排序做得更加具有公信力,如何将别的应用原本就具备的功能做出抖音不一样的特色…抖音未来在同城和垂类内容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呀! 4. 小程序抖音在迭代更新中添加了小程序的入口,但近期又隐藏了。虽目前还弄不清它要推什么样的小程序以及后期要怎么玩,但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到小程序就是当前发展的蓝海,微信、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等大厂都相继入局。接下来想和大家开一些脑洞: (1)抖音为什么要做小程序? 头腾大战正在进行,你的一杯羹也至少分我一半。 微信在2017年1月上线小程序后,虽饱受着争议,但正因微信强社交属性,使得“用完即走”的小程序进一步拓宽了微信的变现之路,丰富了线上线下的场景,建立了以流量为基础的应用生态。 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公布的数据中显示,目前微信小程序的日活已达2亿,有150万开发者加入到了小程序的开发,小程序应用数超过了100万,涉及各行各业。 基于微信已验证过的这一条路,作为当前日活也已达到2亿的抖音决不甘示弱。 如果仅把抖音看成是一个短视频APP就太局限了,抖音虽相比微信的熟人社交较为弱势一些,但基于它本身的场景化开发和应用,商业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及当前大流量的汇聚优势,小程序的到来是迟早的。 (2)抖音会有什么样的小程序呢? 我认为短视频和直播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直播中最能变现的当属游戏和电商相关的垂类内容。 同理,在抖音,如KOL、网红、PGC等内容创作者要想变现,在吸引粉丝和流量的同时,需要同步用广告链接,商品小窗等形式沉淀用户并引导变现,因此电商垂类小程序可能会满足这种场景并得到应用。 同时,从上述分析中,大家也可以明显感知到抖音在基于LBS(同城)方面的战略布局,因此可推测基于LBS的服务工具类小程序可能会出现在抖音中。 还有,抖音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在25-30岁,更年轻化一些,年轻人关注的时尚潮流,泛娱乐文化可能也会成为抖音小程序孵化的小程序类别。 (3)同样是做小程序,微信和抖音最后谁会称霸? 微信是第一个吃螃蟹且把“小程序”这只螃蟹吃得有滋有味的应用。 从即时通信工具开始,微信就奠定了熟人社交的属性,它庞大的社交网络也为小程序带来了足够大的流量,足够多的用户粘性和使用频次,使得强调“轻短快”的小程序因场景化的拓展逐步也提升了用户打开次数和使用时长。 微信可作为用户的ID直接授权登录任何小程序,各个打通击破,用户使用便捷,同时开发者开发起来也相对简单,试错成本较低。 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聚集,从“跳一跳”,到“拼多多”再到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小程序,为微信同步创造了场景化的线上线下生态,缔造了不同的可能性。 而抖音,始终还是以内容生产消费为主的APP,虽势头强劲,也具备相应的分发传播能力,但我认为其孵化的小程序应该需要更加贴近平台属性一些,更多的会偏向内容、电商相关、时尚娱乐相关、游戏等。 抖音的社交区别于微信的熟人社交,和微博更类似,它属于陌生人社交,而且更像是单向社交,因此在场景化的孵化上不会像微信一样可以涉及各行各业那么多的领域。 但同时让我注意到的是,其国际化的发展速度却是不容小觑的,今年10月抖音海外版TikTok的下载量超过了Facebook,Instagram等,海外拓展可能是让微信比较头疼的一块,而抖音做到了。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抖音结合海外市场特点和场景去拓展小程序可能并不比微信弱,甚至会另有一番景象呢? 从热搜、DOU+再到同城、小程序 ,以及近期上线的“购物助手”(内容消费者前端以短视频中嵌套商品橱窗呈现,后端由头条的放心购担保,再与淘宝深度合作,而内容创作者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申请商品分享功能)。 抖音将产品战略覆盖到运营、商业和整个生态中,集合了竞争对手的各种优点,再结合自身的产品调性,变成了用户现在使用和感知的样子。 看似大杂烩,但通过不断研究和迭代,孵化成了究极体,相信后期它还会再进一步进化,变成那更少数的超究极体…… 三、微视的亲爸是?从明星代言人到《创造101》再到pick爱豆概念,微视从2018年4月全新复活,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区别于快手主打“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记录者”,抖音主打“年轻人音乐潮流社区”,微视承接了腾讯在文娱方面的特点和属性,在产品功能开发上更加注重明星效应和社交属性,可以说这是微视在短视频领域发展中先天的优势所在。 明星是微视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以明星触发用户,在吸引用户观看视频并对视频表达自己态度的同时,给予用户相应的奖励(call棒)。 当积累相应的奖励后,用户可用自己获得的奖励再作用于喜爱的明星发布的视频上,为明星打榜,帮助爱豆获得平台提供的相应的资源。 从触发到投入再到触发,形成了用户由明星而来再到形成习惯为明星持续打榜这个闭环。 充分利用了腾讯一直以来形成的明星效应,最终以“明星应援榜”(微视上明星发布的视频受欢迎程度的榜单)的形式将用户的战果展现出来,在周榜和总榜中爱豆多变的排名。 排名背后明星获得的资源以及与用户的进一步互动,就是这部分群体努力的动力和酬赏,让用户在竞争意识的支配下,进一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样一个“上瘾”的过程,对于平台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产品调性使相关数据增加的过程。 在当前厮杀较为激烈的短视频市场,今年4年才复活的微视要想在市场上迅速拥有自己的一块立足之地,先天的社交优势必然是一个重点。 从最开始在微信中发布朋友圈为微视留入口,再到结合QQ、腾讯新闻等全渠道为微视宣传导量,只能说,微视果然是腾讯爸爸亲生的。 再从产品功能设计上看,在微视的发现页,之前与“明星应援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是“合拍星球”,从这个入口进入后,用户看到的流都是各类型的合拍视频,可转赞评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继续合拍发表。 可以发现,微视在视频播放界面中将合拍放到了与赞评转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区别于其他几家短视频APP的,它们将合拍功能至于分享按钮中更加深的入口。 也正是说明微视在这块的用意,陌生人通过短视频连接起来,形成陌生人社交生态,巧妙地拓宽了短视频拍摄的场景,多元地让用户产生了更多地互动和共鸣。 同时,还有万花筒字幕和求赞功能(即以视频二维码海报图片或链接的方式可向其他用户转发吸引用户观看),都赤裸裸地向用户展示着微视独占优势的社交属性。 在2018年11月艾瑞APP指数中,微视的女性用户(60.37%)远大于男性用户(39.63%),这与腾讯另一个视频APP腾讯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间段,腾讯视频的女性用户占比55.61%,男性用户占比44.39%)。 那为什么腾讯系视频产品如此吸引女性用户的关注呢?我想上述提到的明星效应和社交属性会是其中的原因,再加上运营中捆绑大量综艺IP(创造101,吐槽大会等),且一般来说女性用户一般较男性更加注重娱乐和感性的内容。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微视就是腾讯爸爸的亲孩子,既继承了优点,又充分利用了资源,鉴定完毕! 四、美拍是混迹于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最开始美拍就是一个视频拍摄制作的软件,到后来发展成为短视频社区,从产品名称到产品色调等方面,无一不是在证明它是一款聚焦女性用户的APP。 事实上,从2018年11月艾瑞APP指数中体现,美拍的女性用户已占比75.87%,也相应证实了这个问题。这在主流短视频行业中,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从用户年龄层分析,其31-35岁的用户占比最高,为33.9%,其次是25-30岁,占比28.85%。 一般来说,当前主流的社交短视频APP的用户主力军都在25-30岁,甚至25岁以下。我认为,美图公司旗下的产品延伸的相互影响是原因之一。 从11月的艾瑞APP指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图秀秀和美颜相机的主要用户也是在31-35岁,即80后,与美拍的分布很类似。 从美图秀秀到美拍,这中间是品牌效应和用户习惯的延续,让这群80后用户去玩抖音可能用户会反馈get不到90后的潮流,不喜欢玩也不爱看。 但如果让她们用美图P个图拼个图,用美颜相机来个自拍,用美拍拍个视频,可能对于她们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这就是区别。 当然了,原来美图秀秀,美颜相机兴起的时候,当前主力军80后用户那时也是20多岁的时候。只能说,每个时代每代人有各自不同的玩物和玩法。 因此,在美拍实际产品设计和运营中,也考虑到了这点。美拍的频道页将短视频分成了17个领域,包括美妆、穿秀、舞蹈、美食等。 从用户角度考虑,美拍的主要用户80后和90后,他们关注的是什么?为什么美拍要将视频垂直细分成这么多个领域? 80后催生了“视觉系”互联网,图片美化、照片分享应用百花齐放,如:美图系列(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美拍、美陌等)。80后追求表达,90后追求更加自由洒脱的表达,他们都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想法。 对于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或在兴趣爱好、个人技能方面,80后90后都是倾向于也舍得金钱投资。 但80后在当前阶段已逐步从个人世界到二人世界再到家庭,所以他们的关注点会转变到事业,人生价值,母婴,生活实用技能上; 而90后更加自由,自由地恋爱,自由地发展,自由地表达,他们关注社交、自身兴趣爱好、明星、吃喝玩乐。 面对这样的差别,美拍利用垂直分类的形式覆盖了其目标用户,使每一类别有了它自己的价值,同时用户在消费类别产品时,也可能会因为同一类别的流的影响,延长用户内容消费时间。 同时在发布视频的界面,美拍需要内容创作者选择分类,也是为了便于后台分类展示,分发传播。 拥有特别的名字,又聚焦女性用户,既有PGC又有UGC视频的展现,很符合产品自身定位的美拍确实是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五、横竖屏 VS PGC/UGC横屏模式的平台大多提供的内容是偏PGC的,时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内。从内容上看,有横屏模式的短视频APP会对内容进行分类,且维度较为丰富,如西瓜视频、梨视频和美拍等; 有的会侧重媒体属性,基于某一类别的制作,例如梨视频;从用户使用上看,一般具有横屏模式的短视频APP才会有视频进度条的展示,甚至是拖动,如西瓜视频,梨视频等,同时像美拍中的横屏视频,还对应开发了弹幕、镜像和倍速播放等附加功能。 从数据上看,一定程度上偏PGC的横屏视频内容更加吸引男性用户,在2018年11月的艾瑞指数APP中,梨视频和西瓜视频男性用户占比分别为60.56%、51%,且主要用户群的年纪要稍微偏大一些; 相反,竖屏模式在内容上更加突出自我表达,比较符合用户碎片化阅读环境中的阅读习惯,从而不断刺激用户去发布UGC内容。 相比较而言,这类视频时长要短一些,如:抖音、火山小视频等。 创作门槛也较低,社交属性较强,更吸引年轻人,通常不会对内容进行垂直分类,而是基于用户的行为特征利用算法去做推荐。 发布视频时:以横屏模式为主的PGC短视频,一般有完整且专业的编排和加工剪辑,这不是通过APP中简单的道具、音乐和功能特效加工能实现的。 如西瓜视频和梨视频,因此在视频拍摄中它们是不具备道具/音乐、功能特效的,但保留了类似于传统视频APP视频清晰度切换的功能。 在发布界面,美拍还需要选择分类,添加标签,且可支持高清上传;梨视频的设置符合拍客气质和资讯媒体属性,发布时填写包括标题、手机号、地理位置、摘要并上传图片等简要信息。 相反,以竖屏模式为主的短视频平台,强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利用道具、贴纸、特效、音乐等方式制作视频发布,进入门槛低,制作成本较低。 而更多的是在于创意和场景化表达,利用不同类型用户的智慧打造属于平台的内容,有趣又好玩,反过来正是因为这种机制才会不断激发用户再创作。 发布视频后:横屏模式的平台一般在完成视频拍摄和制作进行发布时需要经过后台审核。但正是因为有后台的审核,故区别于竖屏模式的平台,APP中不具备加入黑名单或举报等内容监管反馈功能。 UGC视频方向,人人都可成为创作者的同时,也是内容的监督者,故竖屏模式的平台专门设有举报等功能。 同时,发布视频后,横屏模式的平台一般会为PGC个人或机构开设视频合辑,以专辑的形式向内容消费者分发推荐,使用户感知到的是某维度上同类视频的延续,若用户对此感兴趣,有助于增加用户使用时长的同时,还有可能促进内容创作者的变现,如当前MCN中的一种运作模式。 六、短视频的UI手势逻辑针对前篇中提到的几款主流短视频APP,可以发现,只有抖音和微视在首页推荐页面是以视频流的形式为用户展现推荐或热门的视频内容,使用户能够快速适应并沉浸于其中消费。 在对应的UI上,只有在打开视频流推荐页首屏时,下拉才会是刷新流,在其余屏下拉均是返回上一屏视频,即除首屏外,其余屏上下滑动仅为观看下一条/上一条视频。 相应的,在用户沉浸式播放中,可单击视频直接暂停,相较于观看中无法暂停或单击一下在屏幕出现暂停按钮后再点击才可暂停类似的操作,用户更加方便上手。 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设计行得通? 笔者认为,用户在视频推荐流的消费中,除刷新或表达观点态度(赞评转)外,其余无法本质地去改变推送内容和先后顺序。 顶多只是前端用户的行为不断影响着后台的算法去判断用户可能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那就多推一些相关的视频给用户,剩余留给用户的操作就只剩下播放或者暂停或者跳出关闭了。 沉浸式消费给用户带来的好奇程度和新鲜感要远大于视频列表,到用户观看到具体视频内容之前,用户都不会知道接下来要看的视频会是什么,因此看了几屏的视频后,用户需要一键置顶功能再刷新整个推荐流的可能性会比较小,而且意义也不大。 故从这个角度猜测这可能是目前产品设计上没有添加这个功能按钮的原因之一吧,同时也印证了当前设计的逻辑和可行性。 大部分短视频APP在首页都是以列表的形式推荐视频,如快手,美拍和火山小视频。 以iPhone7体验为例:一屏展示4个视频,相较于沉浸式的视频流,用户可通过上下滑动屏幕凭借视频封面等相关信息来直接选取想看的视频,在首屏下拉即为刷新整个列表。 但这三个APP也存在些许差别:快手比较独特,选取列表中任一视频播放时,向上滑动后引导用户进入视频简介及评论区,向下/右滑动回到视频列表,不操作会重复播放此视频,无暂停也无播放进度条,因此用户在内容消费上不具备连续性。 美拍和火山小视频则虽以视频列表的形式展现全部推荐视频,但列表不是统一一个视频流,列表中的视频不存在先后播放的关系,反而是列表中的任一视频都组成了独立的视频流。 因此点击单个视频进行播放时,不存在首屏刷新的操作,上下滑动可播放相关视频(同类别的或是不同类别根据后台判断的用户的兴趣点按一个比例提供),向右滑动返回视频列表。 美拍在视频播放时单击会出现暂停按钮,而火山同快手一样,无暂停功能。列表的形式给了用户对内容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能够使用户通过相关信息提前确认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选择观看,但也因独立视频流的形式给用户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列表中单一视频组成流相较于列表统一流的形式,用户持续消费,提升使用时长的几率更大,附着力和代入感更强。 短视频应用让用户不断上瘾,算是一种习惯养成类的产品。在智能触屏手机出现后,交互是用户与APP直接接触/交流的部分。 当用户习惯去使用并不停使用短视频APP时,那同样会习惯于应用中的不同手势的变换。笔者推测,未来短视频行业手势的设计是值得设计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 七、短视频中“负向反馈”的学问当前很多产品在用户负向反馈方面做得都非常谨慎。在短视频APP中,常见的是通过“不感兴趣”,“减少类似作品”,“屏蔽”等来表达用户对于该视频或该用户的负向态度。 以当前主流的短视频APP为例,综合上述两种展示推荐视频的形式,在设计负向反馈时对应也分成了两种形式: 一种在首页推荐流中,如抖音,微视,用户可长按视频出现“不感兴趣”或者点击转发/分享按钮后出现“不感兴趣”选项即可表达,操作完成后,会提示用户后期将减少此类视频的推荐; 另一种是在视频列表中,如快手,用户长按视频时需要选择原因来减少类似作品,包括不感兴趣及原因(可多选),即:作品质量差,看过类似作品,不看该作者,作品引起不适。 当选择“不感兴趣”时,直接提示用户作品现已被隐藏,之后会减少展示类似作品;若选择具体原因,则需要用户在选择后进一步点击确定才能完成此负向反馈。 而在美拍,长按视频可选择理由(单选)精准反馈,包括不感兴趣、看过了、内容不好看、不看该作者视频、减少推荐此类视频这5中选项。且均为一步操作,操作完成后,与快手的提示语类似。 火山小视频在列表中长按视频直接出现“不感兴趣”,用户选择后提示用户将减少推荐类似内容。 在选择视频播放时,不管是快手、美拍还是火山,均为点击相应按钮会出现“减少类似作品”/“不感兴趣”,效果与列表中显示一样。 从上述体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内容分发逻辑和部分产品功能设计上,抖音和微视,快手和美拍,这两组分别更像,而火山小视频稍显独特一些。 火山小视频增设了“踩”的功能,在视频播放界面,用户点击“踩”后,视频仍在列表中,这点和点击“不感兴趣”后的效果不一样。同时,用户在自己的主页看不到踩的痕迹,区别于点赞功能。 (1)为什么会设置“踩”这样的功能? 笔者认为,“踩”相对“不感兴趣”而言是全局的。用户通过“踩”来表达对视频内容的强烈不认可,当踩同一内容的不同有效用户(除恶意表达的僵尸用户外)多了,后台算法会判断出该视频质量可能确实是有问题的,同步会做相应降频或下线策略,这是“踩”对内容的基本判断。 而“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对用户自己或同类用户的。用户用它来表达内容的不合适或相关性弱,同时也帮助后台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做好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然,“不感兴趣”可能在某一程度也涵盖了“踩”的原因,但程度不一。如果后台将用户贴上标签分成了好多类,再将对应类别的内容推荐给用户时,某一类别的用户操作“踩”后,应该也会相应影响同类型用户的内容推荐。 仔细想想,“踩+不感兴趣”和“选择理由+不感兴趣”这两种方式实则效果是差不多的。“踩”代表用户对内容不认可,不认可可能来自于对视频内容本身或是对视频创作者等。 为什么有的APP设置“踩”而有的没有? 关键在于平台想要如何了解用户对内容的看法,对内容打多少标签罢了。没有“踩”仅仅只有“不感兴趣”,其实也是可以通过正向反馈(转赞评等)的分析来判断内容好坏的。只是踩更能说明用户强烈的态度而已。 (2)哪种方式对于用户来说更合适? 没有合不合适,只是看是哪种场景能给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就能留住用户。 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多的是需要引导用户不停观看提供的内容,提升使用时间。如果让用户在本想摆脱无聊并获得快乐的状态中突然停下来思考去选择不感兴趣的原因,我想用户是拒绝的,此刻需要做减法,“不感兴趣”一键按钮就是平台精简后的结果。 在视频流推荐中用户的选择权相比列表来说要少一些,笔者猜测后台算法中只会区分感兴趣和不感兴趣两种,其余通过观看时长,观看完整度,用户正向反馈,运营等指标综合为用户做出推荐。 只能说选择原因在这个场景中是不适合的,而不是不好的。 在列表中,最初就给了用户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单一视频流还是列表统一一个视频流,用户可上下滑动列表凭借简略的视频信息来初步选择自己想看的,因为有了这个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让用户选择细化的原因去帮助后台更加了解用户和内容,这也是合乎逻辑的。 但是令笔者感到疑惑的一点是,在列表中需要点击进入到播放视频页面,真正观看时用户才能给出相应原因去表达态度,那么用户再返回到列表表达不感兴趣的原因的概率有多大? 笔者一直在思考长按视频的场景,用户只能对重复内容,不喜欢的作者这样直接的原因立刻做出判断,其余选项均需要在播放页面或播放后才可认为是有效表达,而在播放页面,有其他按钮可以帮助表达态度,不必一定要返回列表。 当然反过来思考,若遇到在观看视频内容后还要特意返回列表去做负向反馈的用户行为,反过来更能帮助后台有效地判断此类内容对该用户或该类用户的价值。 八、短视频前端展示数据知多少?通过对抖音、西瓜、火山、快手、梨视频、美拍和微视的使用和体验,笔者认为大概可以从以下6个维度去探讨不同APP在不同界面展示数据存在差别的思考: 1. 视频聚合展示页除了抖音和微视所对应的沉浸式消费展示界面外,在本维度下探讨的主要是用户关注页和类似同城页、频道页这样的聚合界面。 其中各个APP的用户关注页主要呈现的是赞、评、转/分享数,目的在于将点击短视频播放时才露出的信息提前向用户展示,类似超市中商品的信息展示和明码标价。 只是不同APP,这四个数据展示排布的先后顺序并非完全一致。抖音和美拍展示赞评转(分享)数;西瓜视频和梨视频展示赞评数以及视频时长,并配有分享按钮;火山和快手却以发布时间来作为其关注页的展示维度,这样独特的做法用意是? 笔者推测可能对于火山和快手来说,既然用户已是圈定的受众人群(用户关注即可代表感兴趣),自然就会去消费。 在消费中用户关注的维度就像在超市中购买喜欢的食物一样,我们会更加关注保质期,而不是去想这到底是不是大家都爱的食物,这么一想展示发布时间也未尝不可。 而播放量成了微视在展示设计中关注的重点,至于为什么,可以结合之后的维度一起分享。 在同城页等页面中,通常会展示视频的获赞数和距离数,如抖音,快手和火山。获赞是基于播放的基础上用户主动的行为,对于平台来说可能是制定策略时更加有效的数据,同时对于消费内容的用户来说,也可以凭借别人的评价去筛选视频内容质量。 其中,在同城页界面,快手和火山仅展示了距离数,也不难理解,建立在同城的基础上,距离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以满足用户社交需求。 而梨视频则展示视频时长,微视依旧展示播放量。比较复杂的是西瓜视频,在短视频的界面,展示给用户的是播放量、视频时长和评论数,而对于内容均来源于抖音和火山的小视频界面,展示的是播放量和评论数。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猜测视频时长是偏资讯类、媒体类APP(包括传统视频)关注的重点?而西瓜视频可能因为点赞量(有效转化)远小于播放量,展示的数据会不太好看,然后用用户互动沟通的评论数来做补充展示? 2. 榜单每个APP榜单的性质不一,从而也决定了展示视频数据的策略不一。比如:抖音提供给用户的是热搜榜,顾名思义,榜上任一内容代表了用户搜索的关键词、话题、社会事件等。 直接反映了用户在某段时间内的关注点,从而构成了热门。所以在衡量其排序时用到了“热度”,这是一个综合考量指标,其背后对应的是一套综合评价算法。 而对于近期推出的明星爱DOU榜,区别于热搜,这个榜单用以热门人物的排名,故抖音选取了影响力值这个综合维度来衡量排序。 从榜单这个维度来看,微视和抖音如出一辙,同样具有热搜榜,明星榜和音乐榜,其中微视热搜榜衡量的维度没有抖音丰富,而具有先天优势的明星榜单,属于特定场景下的特定榜单。 因此展示的数据比较与众不同,CALL棒和打榜粉丝数,这是一个具备互动能力的榜单,而非仅衡量明星的影响力。 微视音乐榜分为周榜和月榜,无具体数据的展示,但通过放置拍摄按钮,进一步引导用户创作。 美拍和梨视频针对视频做了相应的排行榜:在频道页,梨视频在底层算法的铺垫下前端仅展示了视频时长,用户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类别选择观看。 笔者认为梨视频在频道页中弱化了其他用户的态度,而给予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即同类视频的展示,故这也就是它未全面展示表达用户态度的评赞数的原因之一吧。 而在其24H热门中,梨视频展示的方式类似于关注页面,以流的形式展示视频,露出分享按钮,评赞数与视频时长,笔者认为这正是因为在同一段时间内聚合不同类别热门视频形成视频流,才会和关注页面的设计思路差不多。 美拍有些许差别,无论是视频排行榜的总榜(不区分类别)还是各类别榜单,均同关注页面,展示赞评转数。 3. 热门话题/标签/音乐在热门话题上,抖音和美拍的步调一致,展示总播放量,同时点击进入详情页后均可按照热度或时间排序。 笔者认为此处仅展示播放量没有获赞数的原因有二: 一是在同一话题下有不同类别的视频,对于不同类别的视频,播放量是无论在横向或纵向比较下均可相加的因素,包括重复播放的次数,类似于PV。 通过体验发现,抖音和美拍在同一话题下创作者拍摄视频时使用的背景音乐会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别,而获赞数对于同一类别内容下的不同用户或同一类用户下的不同内容本身是不具备可加可比性的一个因素。 二是相较于获赞数,总播放量在数值上可能要大一个量级,更能表达热门的概念。与之相反,微视用获赞数来展示热门话题,在同一话题下几乎运用的都是同款背景音,无非是不同用户来表现罢了,因此与上述两个APP运营的热门话题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基于此,运用基于播放量之上的有效评价指标——获赞数去衡量,也会在详情页中展示发布的视频总数、获赞数、总播放量,同时可按热门或好友分类展示,而梨视频仍以视频时长来展示各类别中热门的视频。 在热门标签上,快手展示的是视频数还是热度,笔者没有得出最准确的判断,这可能算是一个设计不太好的地方,用户无法直观感受这个数值但点击进入详情页后有参与人数的展示,参与人数不等于标签列表展示的数值,可按热门或最新来排序。 在热门音乐上,抖音展示的是参与人数,音乐在抖音上是没有点赞或播放量的呈现的,因此可衡量音乐热度的维度就变成了使用该音乐来拍摄视频的人数。 针对微视热门音乐的展示,与热门话题在一个入口,但笔者无法准确判断代表的意义,进入详情页可以看到发布视频数。 4. profile页对于profile页的数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创作者profile页(消费者看别人),另一个是用户自身的profile页(消费者看自己)。 主流的短视频APP在对待以上两种视角时,也有不同的产品方案,一部分是创作者profile页和用户自身的profile页展示的数据不一样,另一部分是一致的。 以抖音为例,创作者和消费者关注的点不一样,创作者希望看到的是其创作的内容被消费了多少次,而且一般来说播放量是要大于获赞数的,同时也可能有平台鼓励创作的因素,因此在用户自身的profile页作品tab中展示给自己的是播放量。 相反,作为消费者,希望看到更好的内容,获赞数是基于播放次数之上做出的有效评价,更有吸引力和公信力,打发无聊时间的人也会有随波逐流的一面,大家都说好的内容,那可能确实是具有一定观赏性的。 因此在创作者的profile页,消费者看到的展示数据则是获赞数。 在用户自身的profile页喜欢tab中,展示的也是获赞数,与标签名称呼应,有多少人跟你一样也点赞了某视频,同时也能感受到该视频的热度。 而火山小视频在创作者profile页原来展示的是评论数,后版本更新后变成了获赞数,用户自身的profile页展示的则是火力值和播放量,与抖音的设计较为类似的同时也有些差异。 结合火山的搜索页除热门签外,其余类别的签都展示推荐用户(加关注)的情况,笔者推测火山更加致力于用户间的社交,而评论就相当于弹幕,是社交的一种方式和渠道,用户间有了实际的互动交集。 当前的获赞数也代表了其他用户的态度和想法,而用户自身的profile页的火力值,恰恰与火山小视频倡导的拍小视频能获得相应报酬体现的说法相呼应,鼓励用户创作,同时也是一个对作者的认可。 而对于两种视角下都展示一样数据的APP,如西瓜视频在profile页展示的都是视频时长和播放数;美拍在profile页,缩略图形式下展示点赞数,视频形式下同关注页,展示赞评转数;而微视非常统一,与上述几种页面展示一样,均为视频播放量。 总结发现,资讯类的短视频APP(如西瓜视频和梨视频)更加贴近传统意义的视频应用,强调视频时长。最让人意外的是快手,在profile页,都是“一张封面走天下”,没有任何数据的展示,所以可以侧面推测,快手在运营分发和推荐中,非常看重视频封面图等相关信息。 5. 直播大体在直播中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的展示,在线观看人数、人气和其他(距离数、直播时长等),直播对应的在线观看人数很好理解,如抖音和火山。人气不同于在线观看人数,且一般是要大于在线观看人数的。 笔者推测应该是平台设定的某个综合算法对应直播热度的衡量值,可以相互比较,而不是用单一的观看人数进行对比,如西瓜和美拍。 其他的展示数据都是根据场景和产品性质去设定的,快手展示距离数,因为将直播入口放在了“同城”中,在这个场景里距离数既是一个在陌生社交中很有效的数据,又是此种场景的具有代表性的衡量值。 而梨视频的直播时长也许是为了响应其他页面主要展示的视频时长,但同时会使得用户存疑,即直播和其时长有什么直接关系吗?后经过版本迭代,加入了参与人数这个展示数据。 6. 同城同城中基本以距离数作为主要的展示数据,如火山和快手,且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快手和火山在数据展示方面确实非常类似。 抖音在同城中既有视频又有直播,所以与上述提到的“视频聚合展示页”和“直播页”展示效果一样。梨视频的同城在分类中,与一般关注页一样,完整呈现了视频信息,如转评赞数等。 从上述6个维度去体验、总结和思考主流短视频APP中各页面对于前端数据的展示方法,可以体会到在各个场景下数据的应用情况,引导用户消费,鼓励用户创作,铺设陌生人社交的渠道,帮助用户打发无聊时间…不知道大家对这块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 九、向左滑动时就都能访问用户主页?一般情况下短视频APP在视频播放界面向左滑动会进入创作者profile页,而在体验中,笔者发现,西瓜视频在这块较其他APP更加独特一些: (1)传统视频界面 在强调播放时长,横屏模式等背景下,关注点是在视频上,且在长视频用户习惯的引导和养成中,让用户形成了点击创作者再查看其主页的使用习惯,左右滑动变成了调整视频进度条的操作。这点与专注于实事和媒体资讯的梨视频类似; (2)小视频界面 头条系产品将视频内容分平台共享,西瓜视频中的小视频基本来源于抖音和火山,创作者的账号在不同平台可能不一样,但却是相互关联的。 笔者猜测在此部分与一般短视频APP常见左滑手势查看用户主页操作不同,原因有二: 一是西瓜视频本身的产品定位,主要还是以传统短视频为主,因此在手势上贴近于传统短视频向来给用户带来的习惯,包括从抖音和火山导入的小视频,也一并遵从了这种习惯。 同时,西瓜视频中的小视频tab属于同一个流,左右滑动变成了切换前后视频的操作; 二是针对小视频部分,西瓜视频可能只是一个分发导流二次传播的工具,对于用户沉浸式内容消费,注重延续性体验,为创作者增粉等方面,不像抖音和火山那样如此看重。 或者换句话说,西瓜视频只是一个让用户了解头条系其他两个APP内容的渠道,使命是将关注小视频的用户吸引到抖音和火山上去,因此在因某精彩视频让创作者在西瓜视频APP上涨粉,可能还不如视频上那两个标有抖音或火山账号的logo意义更大一些。 相同手势的习惯用法也会根据场景和产品调性的不同而变得不同,同样也因此而多了一些独特和有趣的地方供大家思考。 十、搜索界面找不同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在主流短视频APP中,搜索(查找)页面一般的元素包括:搜索历史,模糊搜索提示,热搜/热点,猜你想搜/猜你喜欢,大家都在搜等,其中后三种元素与产品功能、平台和用户关注点息息相关。 热搜、热点或大家都在搜从本质上讲其实差不多,为用户展示的都是一段时间内平台或社会目前推荐/关注的热点,也正是因为大家的搜索和关注而变成了热点,而这样的热点分发或传播反过来会影响着其他用户继续消费。 抖音、西瓜、梨视频、美拍和微视上展示如此,抖音本身具有抖音热搜这个功能,西瓜视频和微视也在迭代更新中增加了相应的功能,同时微视在更新中还在搜索界面添加了用户(头像+作品数)推荐; 美拍在具备各个类别视频排行榜的基础上,在搜索界面其选择为用户展示的是其他用户在搜索的内容; 梨视频是以媒体资讯为内容基础的短视频APP,本身比较关注社会热点和舆论导向,因此在搜索界面会凸显此类热搜视频。 基于上述体验可以看出,搜索提示和历史记录是标配,搜索热点则是各大APP都关注的重点,运营做好热点导流,并剖析用户关注的热点信息,可能会是对产品的增长更有意义。 另一种则是西瓜视频和火山小视频这样以猜你想搜或猜你喜欢的形式为用户展示搜索结果,但是否确实是用户可能喜欢的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训练后台算法,做好用户画像,为内容、用户打上相应标签,同时关联内容和用户的标签,才可能会出现用户真正喜欢的内容吧,但毕竟任重道远,反正笔者在使用西瓜和火山时,推的那些所谓我喜欢/我想要搜的内容,我都不太喜欢… 除此之外,对于搜索的结果页,大多数短视频APP都以顶部页签式导航来分类展示结果,如头条系三大产品:快手和微视,具体分类主要是综合、视频、用户、音乐、话题等,其中综合是其他类别的组合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抖音所展示的种类最多最全,可以看得出抖音的野心,在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切入音乐、地点(同城)等场景,丰富了视频内容的同时,也拓宽了用户消费的场景。 还有,头条系产品相互导流在搜索结果的展示也非常明显,抖音的综合栏中有来源于今日头条的热门文章展示,同时可从抖音和西瓜视频中看出头条系产品也在关注大家都在搜索的内容,并将相关内容展示到用户搜索结果中的综合栏中。 另外,西瓜视频比较特殊,虽然是以顶部页签式展示,但展示的分类包括综合,影视,直播和用户,与其他几个APP不太相同。西瓜视频的前身是头条视频,内置于今日头条中,是头条系短视频产品的起步阶段,产品定位更加偏向于传统视频和直播平台。 故在搜索结果中直播作为其中一个tab这无可厚非,也同时表明了直播对于平台的重要性。但“影视”这个tab让我迷惑不解,以至于现在只能与大家分享的是表现形式,而不是我想到它这么排布的原因。 影视类别中是相关影视剧的推荐,来源于不同的视频网站,如芒果TV、爱奇艺、优酷等,点击进入后若为短视频可直接跳转页面观看,若为长视频可引导用户进入来源网站进行观看,这更像是一种分发的渠道。 笔者猜测这难道是西瓜视频其中的一种商业价值吗?各个类别中都有如上点所叙述的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来匹配相应类别内容的展示,吸引用户关注创作者,同时消费更多视频,也带来更多视频的产出,这变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梨视频和美拍这两个APP和上述笔者提到的顶部页签展示方式不一样,它们直接以综合展现的形式,以一个一个card的形式将各部分展示给用户,包括相关用户、相关视频、相关话题等,用户通过上下滑动页面即可浏览消费。 其中,美拍可将检索后的相关视频以综合排序,最热优先,最新优先的形式让用户有所筛选,节省检索成本,类似关注流,与其自身其他类似页面设计的风格是统一的,不知是否是美拍认为其具有专门的频道页来协助筛选分发内容了,从而减弱了在搜索入口的种类区分。 相较于顶部页签式,这种综合展现的方式显得要更加需要用户的耐心一些,是否能够从众多搜索内容中摘取适合用户或用户关注的内容是最关键的一点,否则用户会不断被消耗耐心。 还有个细节问题,是关于搜索栏的提示语,总体分为三类,以抖音、西瓜、美拍来说,它们展示的是某个热点搜索内容,以此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用户或通过自主输入该词条,或通过从热搜,热点话题中寻找该话题去查看结果等方式去消费内容。 提示用户“请输入搜索内容”是火山、快手的方式,或者像微视一样,提示用户“搜索用户/音乐/话题/视频”,这两种都是一般APP在搜索功能设计上最常见也最基础的提示用户的方式。 除此之外,梨视频在搜索栏没有显示任何提示语。这三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结合该产品的想法和场景哪种更适合罢了。 综上所述,连如此常见的搜索界面都有如此多的学问供大家体验思考,可见这篇富含“知识点”的文章是多么的大巫见小巫了。文中还有好多有趣的点还未提及,还等着和大家一起体验探讨呢。 |
GMT+8, 2025-1-16 01:57 , Processed in 0.14739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