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LaFemis电影学院张凡夕导演的毕业作品《不眠少女》,在本届NEW ERA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中,获得“评委会特别提及奖“。
在巴黎学习电影的中国留学生François在网络上发现一支奇怪的灵异视频,一直坚信此类事件的他决定飞去东京寻找视频中的女孩。在高中同学Justin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女孩Hitomi。 然而,事件的严重性超乎想象,他们不得不带上Hitomi逃离东京,两位男生的朦胧感情也在过程中渐渐浮出水面。拯救这个女孩还是拯救导演们的世界?François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灵光乍现 涉及剧透,未看过片的慎读 导演张凡夕这部毕业作品最开始的构想其实是想拍一个日式恐怖片,把学校的老师都吓得不敢看的那种。导演和法国编剧花了很长时间,好几个月一直在攒剧本,却一直没有想到很好的恐怖片的点子。某天导演突然有了另一个灵感:“其实一直觉得梦境是一种神秘的、人类还几乎未知的东西,从科学上来说,人类还是不太清楚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当你在梦里面的时候,你一切都觉得那么真实,并坚信那并不是梦。” 或许做梦就像创造了一个世界一样?里面的每一个人和生物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对自己的真实存在坚信不疑?然而当这个梦的主体将要苏醒的时候,是不是一切都要开始分崩离析了?
iphone拍摄
这部影片除了有个别镜头用的是gopro,其他所有镜头都是用iPhone 7拍摄的。片子从2016年底就开始筹划,当时还没有什么人用手机拍片(后来有陈可辛导演的《一分钟》等等手机短片出现)。 然而张凡夕并不想要只是用手机代替普通的摄影机而已,他决定让手机成为片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采用伪纪录的手法,在片中开篇就点名这部片子就是影片的主角用手机拍的。而不是大家看片的时候,只是感觉画质渣,但其他与普通电影的叙事手法没有区别。 导演张凡夕表示:“因为现在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摄影功能每一代都越来越好,人们也越来越习惯在手机上去看影视作品,以及通过各种app去拍自己的短视频。使用手机拍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当下的潮流,更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早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做的。”
四国语言
这部影片的台词用到了中英法日四种语言,所以剧本是用英文直接写的,并没有时间把剧本翻译成所有的语言。主创们只有一个大概的英文剧本,里面的对话非常简单,只是类似于大纲的一个框架。于是具体拍摄起来就有了很多现场发挥的部分,这样就增加了拍摄难度。然而得益于iphone拍摄带来的灵活性,使得临场发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也使得演员更自然、更有发挥空间。 选角过程
男主角JustinXu是非专业演员第一次演戏。导演挑选他,主要是因为他本人就是像影片中表现的一样,是一个在日本居住了十几年的中国人。他的举手投足的风格,和整个人几乎是母语一样流利的日语的水平,俨然是一个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个人。因为文化融合本身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所以影片的这个角色塑造完全是按照演员本人量身打造。 女主角的部分,就比较冒险了。因为资金并不充足,导演飞到东京的时候,还都没有找到女主角,但是片子还有三个星期就要开拍了。导演拜托了在东京艺术大学制片系的一个日本女生朋友,发布广告进行了三四位日本女生的试镜。在日本找到英语讲的好的演员真的很难,再加上对演技的要求,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最终选择的女主角中田绚千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最重要的是她自带的气质。她在面试的时候看向镜头的那种眼神,就让导演觉得有一点点毛骨悚然。尽管看起来是非常弱不禁风的瘦弱女生,但即使她面无表情的时候,也好像有一种非常坚定的气场。所以导演很快觉得这个角色非她莫属。从最终成片来看,她的确撑起了整部影片的奇幻气质,令很多观众过目不忘。
拍摄后制
影片的拍摄时间是十天左右。后期制作比较长。其中画面剪辑用了五六个星期,声音剪辑两个星期,还有混音调色。耗时最长是的特效,包括视觉特效和声音特效。声音特效方面,采用了鲸鱼等各种生物的声音采样来制作。影片中每次当事物开始消失的时候从天空中传来的神秘低沉声音。视觉特效方面,其实是导演对成果不太满意的部分。 首先因为是手机拍摄,素材的质量比较差,增加了特效的难度。其次由于预算和人员限制,当时现场没有一个很好的特效指导在现场去监督素材,所以后期其实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且类似的手机拍摄还要做特效的先例不多,可以参考的方案比较少。最终成片的效果是换了好几个团队赶工,不算特别理想的效果。导演其实觉得成片中的特效拖累了观众对片子的理解,但是导演也表示,没做好就是没做好,不会希望观众谅解,而是承认不足,今后再接再厉。
表现主题
有不少观众注意到影片中隐隐约约的同志元素。其实自从多年前的第一部长片作品涉及到此题材,张凡夕一直以来很小心,避免被定型为这个固定题材的导演。然而在创作本片剧本的时候,并非刻意安排,而是假设把身在日本的老同学也设定为女生,那么剧情就有点成了一个男生要在两个女生之间选择一个的俗套,似乎整个的重点都偏离了。 影片中这个特定故事,现在这样的安排是最能够突出影片重点的。实际上人和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导演也不认为片中的感情就一定要被定义为所谓的爱情。尤其是面对世界末日这样的极端情形下,复杂感情的升华是有可能的。 关于影片主题,导演认为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孤独感和焦虑。如同导演本人的生活,在法国一晃已生活多年,又去各个不同的国家拍片,回想起来简直是小时候无法想象的生活。然而走过的地方越大,看过越多的世界,那种个人渺小的孤独感越强烈。关于自己人生所有的一切的“真相”也存在一种不确定感。相信这种感觉是很多人都有的。对于自我存在,乃至对于整个世界的质疑,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焦虑。 但同时导演也补充道,当一部电影作品问世,就像孩子出生:即使你是他的父母,你也不能保证你是最了解他的人。一部文艺作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它是独立存在的,并不是说作者就是最能够总结出它的主题的人。不通的观众从作品中看到不同的感受产生共鸣,就是最好的。
考上法国最高电影学府La Fémis
张凡夕向厂长详细介绍了报考法国最高电影学府La Fémis的过程。“首先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法语要好,要学很多年的法语打好基础。具体到考试过程,分很多轮,为期大概半年。第一轮要通过笔试,一千多个人坐在同一个大考场里面,外国人和法国人一起,看一段影片然后三个小时的时间写一个分析。在此之前,你还要自己在家准备一份调研报告,学校会每年给三个主题选择,你要根据主题写一份报告,类似拍纪录片之前要做的社会调查那种形式。最好图文并茂,或者有自己拍的视频更好。” “然后第二轮是不同的系有不同的考试,导演系的话是现场给你十个片段或者台词,给你六个小时写一部电影的故事梗概出来,最好还附带一段对话。” “第三轮只有法国人要考(因为有些外国人是在自己国家的法国大使馆考试的,所以公平起见所有的外国人都不参与这一轮),现场给你演员和摄影师,拍一部片子,评委现场点评。” “第四轮是面试,由法国的各个行业的导演、制片人、摄影师等专业人士组成一个评委团。他们会问你各种问题,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然后就等放榜了,每个专业录取六个人。关于我们学校的考试,有一个从我们学校离职的女导演ClaireSimon拍了一部纪录片叫《LeConcours》,专门纪录这个考试的全过程。大家可以搜来看一看,满是吐槽。”
中法电影教育差异 谈到中法电影教育的差异时,张凡夕认为差异很多,一言难尽。“讲一个比较简短的:法国人对于导演这个职业的理解,跟中国不太一样。中国很多学院派导演,比如张艺谋,王家卫,顾长卫这些特别好的导演,很多都是摄影师出身,拍片子有一种画面先行的感觉。但是法国学院派培养导演的文学性比较强,很多人之前都是学文学的。当然这跟法国整个的教育体系有关,他们从中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法国导演很多是从文本出发去做一部片子,从人物出发,而不是像中国很多导演是用画面。” “当然,这两个哪个好在我看来没有定论,各有各的道理。另外一点就是法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就像美国一样,每一个工种都非常专业,甚至我们学校还有专门的场记系。他们非常强调各司其职,每个人管好自己工种的事情。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际上以中国现在的情况来看,电影中每一个行业的人的专业度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电影工业还年轻,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去推动。” |
GMT+8, 2025-1-16 00:45 , Processed in 0.23126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