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构图的原则
(一)突出主体
纪录片往往以某个事件或某个人、某一群人的事情为题材,通过一系列素材的拍摄和剪辑,来呈现某些事实,揭示某种真相。其中往往有一个人会成为叙事的核心,而不时地也有其他人会成为某个事件的核心,这在拍摄中就要特别加以关注。构图时,要根据核心人物之所在,尽量将他放在画面的中心,通过角度选择、距离调整乃至景深调整等手段,以避开其他干扰元素,始终将其凸显出来。这是纪录片构图的首要原则:抓住对象。
(二)呈现环境特点
因为非虚构的纪录片在叙事时需要按照现实世界的原有状态来进行,而不能用故事片式的虚构手段来自由地创造缜密的情节以传情达意,因此纪录片在表意时用得最多的手段是并列,即通过展示与被摄主体相接近的事物,来说明主体的特性。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所揭示的接近类比的原理,跟好人好事接近就往往沾染好品质,跟坏人坏事接近就往往沾染坏品质。广告中的名人手法,正是这一原理的应用,但其表意方式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事物并列。纪录片以零散、片段的材料来叙事的方式正适合接近类比这种表意方式。因此善于运用并列手法于构图之中,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其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拍摄主体时,尽可能在适宜位置将其环境中有特点的形象摄入其中。如《算命》中,开头拍摄算命先生厉百程在家跪拜佛祖,祈求保佑的情景时,采取了一个近似对称的构图,厉百程以侧面形象在中间,左右两边是佛画和佛像。但被拜的佛像对观众来说太过平常,跪拜本身也只是一个惯常的举动,难以表明主人公更多的个性特点,因此拍摄时做了调整,将右面的佛像弃于画面之外,而将原本被中间厉百程挡住的一个红底“福”字挂件移到右面,左面则将后墙上的两个同样红底的佛画显露出来,成一个略偏向左的对称构图。如此这般的富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物件所构成的生活环境与主人公的并列,便将主人公不仅仅只是迷信的人,同时也深深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习惯的下层民俗文化人的身份特征较充分地表现出来,为影片以下的叙事铺垫了基调。
(三)利用陪体衬托主体
同样基于纪录片主要以零散、片段的材料来叙事的特点,其作品表意的总体效果往往不是像虚构作品那样通过系统的造势而最后突然爆发的,更多的是分散在作品的各个片段中,通过零星的表意片段的不断重复、累加,最后才在观众的脑海中积聚成了总体的表意效果。因此在纪录片拍摄的各个片段中,随时根据被摄对象的状况,制成有表现力的场景就相当重要了。
一般被摄主体都存在于影片的始终,但并非全程都会有适宜的陪体,使之得到充分的衬托而形成理想的构图,只有情形凑巧时才会有这样的机会,此时现场拍摄就要牢牢抓住机会。比如《最后的马帮》中叙述大雪封山前马帮撤离高黎贡山紧张场面的片段,在拍摄前景的人和马跟跄下山的奇异情景时,经常将远处的相关情景——别的牵马的人,别的正在挣扎的骡马,远处的正在缓缓下山的马队——摄入镜头,如此即高效地记录了整个抢险的场面,同时又烘托了难得一见的前景画面,使马帮生存艰难而又顽强拼搏的主题得到了多一重笔墨的渲染,也为纪录片的总体表意增添了一笔重彩。 |
GMT+8, 2025-1-15 15:05 , Processed in 0.0823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