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点燃四月最后一周的电影狂欢之前,几位“演而优则导”的跨界导演倒是为近期颇为沉寂的华语电影贡献了些许话题。
上周末北京国际电影节刚结束,陈建斌执导的第二个“西北故事”《第十一回》得了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角两个奖。 这部一直未褪去神秘面纱的作品在奖项上的先声夺人吊足了众人胃口,加之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积累的好口碑,《第十一回》应当是值得期待的。
陈建斌 在《第十一回》片场
而分别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前两周和前一周上映的《欲念游戏》(3.1分,导演郭涛)、《转型团伙》(3.4分,导演吴镇宇),则秉承着“真的勇士直于面对惨淡的人生”以硬杠的姿态和或许有份额的小期待,证明了其炮灰的命运。
初次做导演的郭涛和时隔十年再执导筒的吴镇宇因这两部片子票房口碑的双失利,或许很难再展开下一趟的导演之路。尽管,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也不少。 但,前仆后继者依旧。
前不久刚公布的本届戛纳电影节提名里,演员祖峰执导的处女作《六欲天》入选了汇聚独特审美和小众风格影片的一种关注单元;资深演员果靖霖则携他执导的处女作《记忆切割》的一众主创亮相了北影节;一部文艺小众,一部类型悬疑。
短短一两周内,便有如此多从演员跨行的导演纷纷亮剑。“演而优则导”早已不是一年内冒出几个跨界导演的一种个别现象,它已然成了导演体系内的一种常态,虽然所收获的褒贬不一。
01 试水、扎根抑或创造, 一百位跨界导演有一百种心态
套一句被说烂的话,初心决定一切。
每个演员都有导演梦吗?倒也不见得。“演而优则导”这句话本身,其实道出了演员做导演对大众、对投资人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
“演而优则导”是从《论语·子张》里子夏的一句“学而优则仕”演化过来的。原句的本意是学习优异有余力者可以被选拔做官。 所以以此而推,“演而优则导”指的是演员群体当中的优异者、有余力者来做导演。
成龙在《笑拳怪招》片场
“优”是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它不仅指身为演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优秀、对做导演有自己的表达同时兼具人气,有拉动观众进影院的能力。 三合一,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投资人把跨界做导演的演员本人看做整个项目的最大卖点,演员本身有表达理念、创作电影的欲望且在需要的时候,有在镜头前兼顾出演自己作品的能力。
此种最理想状态的例子不少,比如成龙、张艾嘉、周星驰、姜文、徐峥、吴京等。 武行出身的成龙早早便在70年代末的《笑拳怪招》做起了导演,延续其成名作《醉拳》的风格,巩固的是独一无二的成龙样式。与其相似的,还有90年代做导演的周星驰和醉心于文艺表达的张艾嘉。 他们本身就是其影片的活招牌,做导演掌控风格是水到渠成。
周星驰首部导演作品《国产凌凌漆》
在香港电影市场最辉煌,演员做导演是票房保证的年代,内地市场是最惨淡的时刻。 制片厂体制未解体之前,各制片厂为了储备导演人才,于洋、王晓棠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曾执导电影;而进入90年代后,惨淡的电影市场反而给了姜文、陈冲等演员想要做出不一样尝试的契机。 《阳光灿烂的日子》、《天浴》等片子得以诞生,创作、表达和艺术性是那个时代做导演的演员们被赋予的标签。
“市面上缺少适合我出演的角色或类型,没有好剧本”的尴尬是徐峥转型做导演的契机。徐峥的出现和《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的一飞冲天,贡献了国产片的重要“吸金模式”之一,即“演而优则导+类型创作”的模式。
因此有了“喜剧片阵营”的大鹏、邓超、陈思诚、黄渤、王宝强、吴君如、文章、包贝尔、小沈阳、肖央等等;“青春片阵营”的赵薇、苏有朋(后期两人的创作题材有转型);从文艺片创作转为各种类型尝试的徐静蕾;在战争动作类型上风生水起的吴京以及多种多样的类型尝试者,比如刘若英、黎明、黄磊、张家辉、吴中天、杨采妮等等。
事实证明,成功者寥寥,折戟沉沙者居多。从2012年算起至今,2018年是演员推出导演作品最多的一年。 上院线的17组导演作品中,仅陈思诚、黄渤、姜文的作品在豆瓣评分过6;票房上来看,4人导演的片子票房过5亿,6部挣扎在1~5亿之间,另有7部百万、千万票房不等。
从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20位,“演而优则导”作品占据6席到如今的票房红利日渐变少,不由得让人心生,资本跟风的潮流里,那些卷入导演行列的演员们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情来操盘电影的,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亦或是为了转型铺路,甚至更直接仅是玩票试水心态?
或许郭涛的一段话是颇有代表性的,“当演员走到了一个阶段,有了想说的话,转型做导演很正常”。但是,当你抱着过于顺拐的想法进入导演的工作场域时,“你要各路去求爷爷告奶奶,放下架子和各种工种的人沟通,蛮辛苦的,是个脏活累活。”
严肃些讲,做导演前本就要有觉悟,对于创作和表达没有贯彻到底的信念,导演这个工作便仅仅成为许多演员演艺生涯中的一次玩票性质的尝试。
02 门槛低、难度高,导演是个综合性工种
做导演需要会什么?似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因为在电影五花八门的工种中,导演似乎是最难有其明确技能标注的工种。 它似乎看起来没有门槛,所以有不少无畏者进入行业。尤其是演员明星本就有光环加持,相比起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导演,融资找个团队拍电影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件难事。
难在从剧本阶段开始后的一系列过程。何炅和黄渤曾在某节目上交流过他们做导演时的艰难,暴瘦和一夜白头是心理上承受重担后在身体上的反应。 所以,做好心态上的准备是做导演的前提,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演而优则导”的演员在一片尝鲜后便再无作品推出,加之做导演并不是其理想中的职业之一。
国内外不乏对成为导演抱有十足准备的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尔·吉普森、罗伯特·雷德福、凯文·科斯特纳、芭芭拉·史翠珊、本·阿弗莱克、格蕾塔·葛韦格、西恩·潘等等,作品接连不断地推出。 格蕾塔·葛韦格(右)在《伯德小姐》片场
国内演员为做导演也有不少准备。 赵薇从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算是演员中少有得到过加持的学院派;秦海璐28岁开始写剧本,如今依旧在为她的处女作《拂乡心》努力;陈建斌44岁做导演拍《一个勺子》时,实现了在心中百转千回十几年的梦想。 早在十几年前,他已经为自己主演的电影《菊花茶》撰写剧本,为做导演打基础了。
同时,导演主动掌控一切的光环和演员职业属性的被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即便是没有长远的导演生涯规划,在片场做一次主人的诱惑力也会使得不少演员前仆后继,哪怕是有着“演技之神”称号的马龙·白兰度。
1961年,他执导了演艺生涯唯一一部作品《独眼龙》。白兰度将创作过程中掌控一切的快感称为“人对自我感到满意的唯一方式”,但他也明了自己在预算控制上并不擅长。
马龙·白兰度在《独眼龙》片场 有人说,导演是一个杂家。什么方面都要涉猎,但又无法也无需做到精通。他既要在现场协调各组人员关系,又要有最佳的审美理念,引领整个团队往前走,要足够自信也要有一颗强心脏。
而演员转行做导演,或许与编剧、摄影、主持人、作家、商人等转换跑亦或没有绝对的不同,但优势还是有的。 陈可辛曾言,导演最难处理的便是让演员在镜头前有安全感并作出自如的演出,而优秀的演员做导演有此方面的优势,他的职业经验或许能帮助镜头内的表演更松弛和细腻。
最后,我们自然是鼓励有导演才能的演员保持其持续性的创作热情,这是国产电影在市场越发繁荣的当下,最需要的内动力。毕竟,制作水准是一部分,而人才是根本。 |
GMT+8, 2025-1-15 23:27 , Processed in 0.0892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