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武士 于 2021-5-29 15:18 编辑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该系列纪录片在全国范围内精选十座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并从中选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类别、不同朝代的镇馆之宝,作为展示对象。用现代人的视角,去感受镇馆之宝的历史传承,从今天的地域文化中,探寻镇馆之宝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历史根源,展现镇馆之宝在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和它给现代生活带来的改变,让观众通过文物,完成一次历史与现代的穿越。片中还将展现镇馆之宝的制作、流传、发掘、研究过程,文物所在地域的地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全国性的展现众多的镇馆之宝,第一次以现代人的视角对珍贵国宝进行的文化探源。在半年多的摄制过程中,摄制组穿越北京、陕西、河南、甘肃、内蒙、等十多个省市,行程数万公里,实地拍摄到珍贵的文物画面和真实的人物故事。片中采用 40多位文博专家、考古工作者、博物馆讲解员和大量游客及当地群众的采访同期声,鲜活生动。许多文物的发掘现场和珍贵影像资料也将在片中首次向观众展现。
全网和谐,停止更新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一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
九百年来,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再创作层出不穷,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现代人的喜爱。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究竟是什么样的盛世景象呢?《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繁华盛世真的存在吗?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为我们讲述了张择端是如何创作这幅千古名画,以及他与这幅名画、与宋徽宗之间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约530厘米、宽约25厘米的长卷画,整幅图画气势宏大、内容丰富、八百多个人物在画卷中各有特色、井然有序。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博物院知名度最高,最具历史价值的藏品之一,堪称镇馆之宝。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二集:《镇馆之宝——田黄三连印章》
田黄三连印章,它不仅是一件乾隆皇帝亲身参与设计的稀世珍宝,更代表着康乾盛世文化和艺术的高度。它被溥仪贴身带出故宫,饱经战事,却毫发无损,最后又重回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田黄三连印章》为您讲述田黄三连印章充满传奇色彩的传承故事。一直以来,田黄石一直以产量稀少,却又深受王公贵族青睐而倍显珍贵。1984年的一天,福建寿山村村民在寿山溪的坑头位置发现了一块九斤田黄石,当时卖了十一万元,而那块田黄石,如今市值几亿元人民币。几个石农一下子变成了大山里的传奇。作为田黄石艺术作品代表的故宫博物院的田黄三连印章,无疑更加显得珍贵。全片通过历史专家和工艺专家的考证、现代田黄工艺的展现、田黄三连印章与乾隆、溥仪之间传奇故事的铺垫、现代石农以及田黄石工艺大师生动故事的映衬,充分表现出田黄三连印章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以及它深刻的现代意义。 田黄三连印章为乾隆御宝,三方田黄石印章用田黄石雕成的链子连接。左边一枚为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印文“乾隆宸翰”;中间一枚为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印文“乐天”;右边一枚为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印文“惟精惟一”。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三集:《镇馆之宝——逨盘》
三千年前西周单氏家族的成员逨,将周王的册命和表彰镌刻在青铜盘中,这件逨盘,却为三千年后的人们,打开了一扇触摸西周真实历史的窗户。本集纪录片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考古人员发现逨盘的场景,并通过器物的细致表现,和专家的大量考证,为我们展现了西周时期的祭祀文化和丧葬文化。同时,片中将单氏家族的传承与周王朝兴衰两条线相互交融,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王朝、一个家族的由兴盛到没落的历史轨迹。片中还穿插了现代青铜复制工匠复制逨盘的人物故事,表现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传承。对于现代人来说,青铜器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远,但它,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触碰历史和深入了解历史的机缘。 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重达18.5公斤。盘内有二十一行三百七十二字铭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出土铭文最长的盘,铭文内容和殷墟卜辞一样重要,印证了一段有关西周王朝的重要历史史实。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四集:《镇馆之宝——马山一号墓丝织品》
一座墓葬,一把开启时光的钥匙;一件绵袍,一束照进先秦时代丝织文明的微光。《镇馆之宝——马山一号墓丝织品》为您讲述楚国丝织文明的千古传承。纪录片用真实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有马山一号墓丝织品高难度的修复过程,有现代美女身着古代丝织品的婀娜风姿,以及丝织品上精美图案所表现的文明图腾,让观众在历史和现代中穿梭流连。片中还通过现代人对丝织品的喜爱,以及现代手工艺者对刺绣工艺的守望,展现出古老文明在今天依然充满了活力。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战国,身长165、袖展158厘米。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三角形领。深黄色绢里,领缘多用纬线起花绦,外缘用田猎纹绦,内缘中部和大襟上部内侧用龙凤纹绦,内缘两侧用凤鸟菱形纹锦,袖和下摆缘均用大菱形纹锦。马山一号楚墓中还出土了其他各类蚕丝质地的衣衾及生活用品三十四件,以及十二个品种的四百五十二片丝织物碎片。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五集:《镇馆之宝——陈国公主黄金面具》
一座千年古墓,一件黄金面具,呈现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一段辉煌岁月,一个盛世王朝,采用独特的方式长存世间。当我们赞叹古人惊人技艺的同时,也对那个消失的契丹王朝产生无限遐想。千年前的马背民族仿佛依旧在我们眼前。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这些珍宝,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那个消失千年的契丹王朝。与此同时,收藏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国公主的金面具,也用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向观众讲述辽代繁盛的经济和独特的丧葬文化。 陈国公主黄金面具,辽代/金/长20.5厘米、宽17.2厘米/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金片捶錾而成。将面庞丰圆、眉目清秀,上额舒展的年轻女性柔润的特点表现无遗。过去辽墓中曾发现过银面具、铜面具,鎏金铜面具。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的孙女、耶律隆庆亲王之女,墓中出土的纯金面具,进一步证实了其身份之尊贵。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六集:《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
神秘的微笑、被埋藏的佛像以及消失的古寺,穿越了千年的光阴,绽放在今人的面前。《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为您讲述东方雕塑艺术的永恒之美。1996年10月,青州一所学校正在修建操场,推土机突然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工人们扒开浮土,发现了佛像。令大家没有想到是,在这个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的坑中,竟然有规律地埋藏着横跨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相比写实的古罗马雕塑,饱含东方含蓄之美的佛造像,似乎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些来自千年前的微笑,若不是镌刻在坚硬的石材之上,很难想象,她又怎么会保留到今天。纪录片为我们展示了石佛造像的发掘过程,也为我们解开了它们的身世之谜,同时也表现了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州石佛造像其中既有大型造像碑,又有单体造像,涉及佛像、菩萨像、弟子、罗汉像、供养人像等诸多题材;最大的佛造像高320厘米,最小的高仅20厘米。装饰形式丰富多彩: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无所不包。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七集:《镇馆之宝——秦始皇陵铜车马》
它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一经出土,就震惊世界;它,体型巨大,又精巧绝伦,被誉为青铜之冠。两架铜质马车,将带我们感受灿烂的秦代文明。本集纪录片第一次对铜车马进行深入的解读,作为秦始皇陪葬车队的一员,铜车马不仅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复杂的结构震惊世界,更为我们研究古代车马提供了真实的参考。同时它自身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铸造和制作工艺,也反映出当时秦王朝在科技与经济、政治上的强大。 被称为“青铜之冠”的秦始皇陵铜车马,按前后位置,被编号为一号车和二号车。一号铜车马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车舆内竖立一顶高杠盖,伞盖下站一驭官俑。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设有供主人乘坐的篷盖车厢。两乘铜车马共重2.3吨,体积是著名的大型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的十多倍。两车零件加在一起共七千多个,连接工艺极其精巧复杂。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八集:《镇馆之宝——狮子山楚王陵金缕玉衣》
一件金缕玉衣,展示着大汉王朝宗室贵族的奢华与威严,也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制玉工匠的卓越工艺。它的主人会是谁呢?纪录片通过材质精美、工艺高超的金缕玉衣,带我们走进风起云涌的大汉王朝。片中再现了金缕玉衣的发掘和修复过程,通过现代工艺的对比,进一步展现出当时工艺的卓越。片中还通过考古专家的采访,和史料的印证,对金缕玉衣主人的身份进行探秘,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丧葬习俗,以及当时玉石文化的高度繁荣。有人说它们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有人说它们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品味和追求,无论如何,玉,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寄托。狮子山楚王陵金缕玉衣现在收藏于徐州博物馆,它由数千片玉片组合而成,玉片之间用金丝连缀,它长174厘米,宽68厘米,周缘以红色的织物锁边,通体闪耀着玻璃般的炫目光泽,晶莹剔透。它目前拥有着四项全国之最——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年代最早、制作工艺最为高超。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九集:《镇馆之宝——孙子兵法竹简书》
一部兵书,一位将军,2500年前说出了一个秘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传说中“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镇馆之宝——孙子兵法竹简书》为您讲述传世兵典的秘密。直到今天,《孙子兵法》依然是指导现代战争和人类生存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简书《孙子兵法》已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了《孙子兵法》竹简书的出土过程,并解答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长期混淆的疑问,同时还探寻了孙武、孙膑的身世之谜和他们深邃的战争思想。 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山东博物馆。此批竹简整简、残简共4942枚,还有数千残片。整简长27.6厘米,墨书隶字,每简字数多少不等,整简一般为35字左右。抄成于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其中《孙子兵法》简共300多枚,是《吴孙子》l3篇的足本,并有佚书4篇。佚篇中的《吴问》记载了吴子与孙子关于晋国六卿军事、政治制度的问答;《黄帝伐赤帝》、《四变》、《地形二》是分别对《行军》、《九变》和《九地》部分内容的解释和发挥。与《孙子兵法》同出土的还有《孙膑兵法》,证实了《史记—孙武吴起列传》有关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
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10集
第十集:《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一件瓷器,造就了世界最早的流行元素,一幅画篇,折射出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激烈碰撞,透过晶莹玉润的瓷片,去揭秘一个血与火锻造的传奇年代。《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带您探秘元青花。1950年10月的一个傍晚,南京古董商人陈新民在一个地摊前停下了脚步,眼前精致的梅瓶深深吸引了老陈的目光,最终,他以十根金条的价格买下了这件梅瓶,这件梅瓶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元青花”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纪录片用大量生动的历史故事、现代人物故事为我们展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同时,也通过梅瓶,向我们讲述了元青花是如何横空出世,它又是怎样占领了当时审美的高地,并风靡世界。 青花瓷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纪录片部落--央视纪录片《国宝档案—镇馆之宝 2014》 全35集 -高清标清1080P720P360P网盘下载已更新全35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