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杂录 中英国资深媒体人迈克尔·伍德的纪录片,为中国诗人杜甫创造了一场奇迹。本年在BBC播映,这个节目把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主题带到众人的视野,那究竟是怎么样完成的呢?现在呢,制作电视节目已经远不止是技术和摄影的简单结合,就算是在BBC,亦需时间考虑怎么样贴近大众的情感。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特别关心一个人的童年,因为童年经历时常造就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杜甫的成长经历也逐渐变成了伍德创造情节的素材。他生在困苦,由姑母抚养长大,但观众需要出乎意料的,在是伍德将《圣经》中的“替死”情节贴合杜甫的故事。在一次瘟疫肆虐的年头,女巫告知姑母,只能救活一个孩子,这位伟大的姑母毅然牺牲了本身的孩子。
还有一个场景更加引人注目,杜甫努力学诗,但观众很难有耐心去观看这个过程。所以说,伍德从《圣经》中吸取灵感,出现杜甫真的很像受到神灵降临般,突然得以创作伟大的诗歌。出乎意料的是吸引人的,简单才可以产生娱乐效果。观众既感觉到亲切,又觉得这是对“天才”的一种完美诠释。不简单只是像这样,伍德还邀请了李白客串表演,造就了一个李白,好斗凶狠,杀过人的形象。李白曾言:“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种形象立刻吸引人的眼球,无需繁琐考证或虚构。李白像这样出现,更为吸引观众的目光。同样,杜甫曾言志要“致君尧舜上”,但命运并不容易如愿。他也曾感叹“匡衡抗疏功名薄”,这些历史线索被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使得杜甫的形象更加吸引人的眼球,观众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早年涉足电视行业,伍德明白电视能出现一切,唯独不能出现诗的抽象之美。他提出了关键问题:怎么样用摄影机捕获“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怎么样展示“万古云霄一羽毛”?摄影机能表示“花近高楼”,但怎么样展示“伤客心”?怎么样出现“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除非运用特殊技术,如将诸葛亮的幽魂出现在画面中。
亦或怎么样出现“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唯有赋予杜甫一个年轻美丽的妻子。可是呢,在这些方面,伍德和BBC都有坚守的底线。为了出现杜甫的诗歌,伍德请来了一位著名演员,使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英文译作,多达十五首。这个举措不容忽视,无论译文怎么样,观众深受感动,节目取得了成功,这就恰好是伍德的成功之道。杜甫一生承受沉重的压力,他的诗歌高在尘世,布满抽象之美。可是呢,电视节目只能出现他的日常生活,因为电视需要具象。
这一精神面貌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之中,纪录片难以涵盖。在伍德的《杜甫》播映之际,全球爆发了新冠肺炎,各地封锁,人们陷在自我隔离,生活布满压力。据说,影片中的杜甫,竟然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精神安慰。这一消息,无论真伪,我们都欣然接受。在这一刻,杜甫并不孤独,他的声音回荡在世间。而伍德,一个英国人,也在中国诗人的世界中创造了奇迹。
这或许不完美,但足够美好。
~~~~~~~~~~~~~~~~~~~~~~~~~~~~~~~~~
小议BBC纪录片《杜甫》
下载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