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礼部尚书李至刚心怀壮志,建议将北平升格为京都,这一伟大建议获得了永乐皇帝的热烈赞同。瞬间,一道令天下震惊的诏书宣告了这个历史性时间,将北平易名北京,标记着即将崭露头角的紫禁城即将拔地而起。这个讯息如火灾燎原,快速传遍国土,宫殿的华丽正在酝酿。深红的宫墙,金黄的琉璃瓦,这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紫禁城在她的200多年历程中,饱受雷雨、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摧残,也目睹了一次次的王朝更替,而且就在18世纪,乾隆时期,封建社会的辉煌巅峰,宫廷建筑和皇家园林达到巅峰,为故宫的最后布局奠定了基础。紫禁城是明清两代政治统治的中枢神经,政令从这里发出,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实现对国土的办理,同时按照反馈拟订新政策。
明清政务的不同之处在在本集中得以显现,通过比较政务流程,展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细微差异还有这些差异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太和殿,礼仪之地,紫禁城承载了封建社会相当关键的礼仪活动。乾隆、嘉庆、道光等历史时期,相当关键的礼仪活动都在这里上演,而英国人斯当东则以他的口吻视角交汇其中。这些全部的礼仪的再现,这些全部的深刻意义的考虑都在历史的图画中交汇,营造出吸引人的眼球的戏剧场面。紫禁城曾是皇帝自称天子的紫微星投影,住过两位皇室家庭,一姓朱,一姓爱新觉罗。尽管有很多传说,但真正了解其内情的人并不多。
故宫中珍藏着数不堪数的宝瓷,曾是武则天供奉佛指舍利的神圣之物,同时还是宋徽宗宫廷的雅致陈设,是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宝贵的商品,而且还是永乐皇帝赠送外国使臣的宝贵的礼品,它们真的很像精灵一样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中,身处在光芒中。故宫中的书画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心里面的目睹,600年的光阴里,这些宫殿中传递着华夏文化的审美和观念。尽管历经战火、水患和人祸,它们依然坚韧不拔,承载着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器三万多件,这些宝贝凝聚着大自然的千年精华,超越了时光的变迁,好像是是宫殿中的精灵,在古老殿堂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它们静默地等待,期待着今人和后人在心里面,倾听它们无法用言语表达诉说。故宫的馆藏文物并非全部源自国内,还包含众多舶来品,这些珍品目睹了明清时期中国和外界的交流,讲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几百年间的特有的地位,展示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融。
1925年10月10日,干清门广场上聚集了三千多位要人,神武门的门额高悬一块匾额,上书“故宫博物院”,这一日,宫殿不再是皇宫,而是一座博物院。1933年2月5日夜,故宫内部骤然寂静,车队驶入,文物被集中装车,然后运往前门火车站。当时的情景寂静无声,唯有车轮声,充斥着沉重的忧伤,无人知晓这些国宝何时可以归来。在这块祖国的土地上,天空湛蓝,水甘甜,空气清新,每个人都散发着纯洁的气息,感觉出了心里面的幸福。这是一个文化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表情,新时期的到来,为故宫掀开了新的一页。CCTV央视的影片《故宫》,12集丰富多彩,深刻感悟历史的脉
~~~~~~~~~~~~~~~~~~~~~~~~~~~~~~~~~
CCTV央视历史人文纪录片《故宫》全12集 -完整版高清下载
下载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