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第五代创作群体中,吴子牛是一位对战争题材情有独钟,并通过对战争的个性思考和艺术表达形成自己特色和风格的导演。当张军钊以《一个和八个》、陈凯歌以《黄土地》享誉影坛时,吴子牛也拍出了反映抗战内容的《喋血黑谷》。这部情节性和娱乐性俱佳,反映抗日大背景下国共两军“内耗”的战争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另类”的风格,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引起评论界的注意。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战争题材影片创作多年来形成的模式化思维已严重禁锢和束缚了电影界许多的创作者、评论者和管理者的头脑。因而,吴子牛后来的几部战争片《鸽子树》《最后一个冬日》,虽然具有鲜明的创新和探索性质,但先后都遭遇了坎坷的命运。它们或受冷遇或遭批评,而且在审查中屡屡受挫,来回修改。拍摄于1986年的《晚钟》,光审查就耗了两年多时间,最后竟比张艺谋1987年拍摄的《红高粱》面世还晚。当《红高粱》风光地因从西柏林捧回金熊奖而红遍全国时,步其后尘、晚一年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的《晚钟》却备受观众的冷落,在国内只卖出了零星几个拷贝。 然而,观众的冷遇和商业的败北并不能遮蔽《晚钟》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闪光。这部颇具匠心的探索性战争片,其最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中国战争影片几十年一贯的打击侵略者、歌颂英雄汉、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狭隘格局,规避几近僵化的简单功利主义、廉价乐观主义和肤浅英雄主义在此类影片中的泛滥。《晚钟》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抗战结束,日本宣告投降的特殊时刻,描写了一队八路军战士和一群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日本战俘在精神信念上的对峙和斗争,生动而深刻地呈现了阴魂不散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和崇高正义的人道主义之间活生生的较量。影片超越了政治功利主义和传统历史主义的立场,立足人道主义的立场,从人性的人类视角审视战争,把战争既看成人类进化的血与火的洗礼,又看成社会前进的巨大歧途,指出了战争既彰显人性善的辉煌,又呈现人性恶的阴暗的巨大悖论性:它总是以杀人来爱人,以毁灭来建设。 |
GMT+8, 2025-1-15 19:58 , Processed in 0.07848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