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影主题,电影主题有什么意义? 波罗克曾经在其著作《电影的元素》中写道:“尽管在过去的20年内,影片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运动,但是在这一时期内,艺术上有成就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无论在思想或哲学上都引人注目的鲜明的主题。”主题对于影片本身、导演和观众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主题对于创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者以主题为纲统领作品创作过程。在影片拍摄前期,包括剧本创作在内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影片展现的故事、情节、人物都应该是影视作品主题最为重要和直接的体现。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视听语言也需要契合主题,无论是画面的色彩、构图、布光,还是音乐、音响,都应该成为诠释影片主题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后期剪辑阶段,同样要贯彻影片的主题意图,剪辑犹如对影片的二次创作,素材的取含、段落与段落的连接、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剪辑都涉及对影片主题的把握。
对一部影片来说,主题也就意味着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一部制作完成的电影在美学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部不依赖于导演的完整而独立的作品,它的主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作品的人文性与社会性。作为一部完整制作的成品,其意义与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它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即主题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许多观众认为像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和《牺牲》、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站台》之类的片子主题虽然深刻,但是缺少观赏性,称不上是好影片,那么稍有观影储备的观众是绝对不会认同如《小时代》之类的思想空洞的影片是佳作。
可以这样说,主题深刻的影片或许受其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制约,难以臻于完美,但是一部主题上存在问题的影片,是断难称得上好影片的,就拿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来说,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中却有明显的种族歧视的痕迹,所以在当时被许多国家禁映并受到黑人观众的抗议与评论家的批判。电影天生就是用来看的,只有不好看的电影,而没有不能看的电影。一部电影只有在观众观看之后才有意义,装在胶片盒子里的不叫电影。
对于观众来说,观看电影的过程是与导演交流观点的过程,是与剧中人物达成情感共鸣的过程,是引发观众思考的过程,是反思自己生活的过程,而这一切过程的出发点都源自对影片主题的理解与感悟。经常有观众看完电影后抱怨,不知道这部电影讲了什么,看不懂,这种状况其实暗含了观众对影片的主题表达缺失的不满。我们常讲电影要以情动人,观众对“情”的共鸣,其实就是对主题价值与意义的认同。因为导演与观众在思想上的差异,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其实并不是百分百地理解导演在影片中所设置的各种桥段或细节,就像我们在理解欧美影片时,常遇到的状况一样,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难以完全看懂影片,那我们如何来判定我们是否看懂了一部影片并理解了其中的精髓呢?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只要理解了影片的主题和故事的大体,那我们的观影过程就是有效的,理解一部影片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对影片主题的理解。主题是统领导演创作过程的纲领,是一部影片价值和意义的关键所在,是观众理解和认同影片的钥匙,主题无论对于创作者、影片本身,还是观众都十分重要。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主题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缘起,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
GMT+8, 2025-1-16 01:50 , Processed in 0.11906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