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贾樟柯所说的“艺术感觉”是什么?_电影

2020-11-19 21:48| 发布者: 武士| 查看: 1287| 评论: 0

摘要:   原标题:贾樟柯所说的“艺术感觉”是什么?  每拍摄一部电影,都是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的过程。导演基本上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  每一个决定的瞬间,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反应,人们把这归结为一个词 ...
  原标题:贾樟柯所说的“艺术感觉”是什么?

  每拍摄一部电影,都是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的过程。导演基本上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

  每一个决定的瞬间,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反应,人们把这归结为一个词: 艺术感觉。

  但在创作的时候,在每一个下意识的反应背后,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的,往往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

  正如黑泽明导演所言: 我一直在寻找电影之美,但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犹如出家人的修行,电影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的艺术。电影有其制作的工艺和技术,也有其创作的规律和观念。

  在和看理想合作的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我想回到一些关于电影的常识性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电影,我只略知一二》不是一系列严谨的学术报告,也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也不是电影秘史的钩沉,就是聊聊电影、聊聊天。

  这个节目,仅仅是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即便如此,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电影常识,与我一起去理解、去寻找电影的美。
嘿~这个男人带着他的电影笔记来了📋
  01.

  电影理论vs 创作实践

  到现在,我都觉得我个人的创作一直得益于理论的滋养。

  我们在90年代读书的时候,像我在的北京电影学院93级,是所有的专业都招,有很多创作的专业:导演、摄影、美术,教学偏重于创作实践。

  而我是学电影理论的。当时,在同学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学理论没有用,对于创作来说理论太遥远、太枯燥了。

  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分辨不清,因为刚接触到电影,对我来说,我的专业是电影理论,这就是我该学的,其次才是自己去学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

  北京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很科学,我们在大一、大二有很多年级各系都要上的公共课,包括电影摄影,我们也学了两年。教过我们的老师有穆德远老师、赵非老师。我们在录音方面也有专业课,表演也有。

  电影确实具有实践性的技术门槛,理论究竟能起什么作用?那时候不太清楚,毕竟它不像学习专业技术那么显而易见、立竿见影。

  比如上导演课,什么是轴线?什么是跳轴?今天这堂课完了确实能学到具体的东西,但在创作时候会马上面临这个问题。摄影也是,学习胶片原理,掌握不同镜头的特性,这些知识有了之后,在实践中马上可以使用,可以印证它。
  手绘摄影轴线图 轴线是所拍的画面中的虚拟线条

  轴线规律是设置摄像机机位所遵循的原则,看是否“跳轴”

  但是理论是虚无的,在实践中往往感觉碰不上,所以就觉得理论好像可有可无。然而 随着电影工作的深入,我后来觉得,如果把理论比作是软件的话,那些技术的课程就是硬件,它是保证电影物质呈现的创作基础。

  电影理论首先带来几个层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对电影这个媒介的理解和认识,简单说就是 何为电影?第二个就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人?我觉得后一个可能更重要。

  02.

  前苏联与美国剧作理论的不同

  关于第一点,媒介认识方面的理论,我想举一个叙事方面的例子。

  我们读书的时候,电影的剧作理论一开始偏向俄罗斯式,也就是前苏联的剧本创作方法。

  因为那时候我们剧作课的主任教员是王迪老师,他是留苏回来的,所以他强调剧本的文学性,要可以发表,要可读,它得是一个文学作品。
王迪(1928-)1961年起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

开创了中国电影编剧科班教育模式,1994年获北京电影学院最高成就奖“金烛奖”

  后来到了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开始设立美国剧本方法的课程了。我记得有两个“胖胖的”美国老师来给我们做短期剧本训练,他们的教育方法跟思路就完全不一样。

  第一堂课的时候,美国的老师就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说“如果想让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你们觉得有什么方法?”我们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我就开玩笑回答说:知识。这其实有些搞笑的成分,同学们都在笑我。

  老师跟我说:你讲得太笼统了, 剧本需要具体的动作支持。

  比如让你的人物离开家去外地上学,就可能改变命运;比如说让人物搬家,他会改变;比如生病,他会改变。他们举了很多例子,完全是另外一种剧本的创作思路。

  我觉得前苏联和美国的两种创作体系都是高度理论化的。当你掌握了两种体系的不同理论时,并不一定说你要选择哪一种,而是说两套理论会融为一种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03.

  叙事的反叛者

  在前苏联式的剧本创作理论里面,从来没有谈过叙事的跟踪性,它的剧本气质偏向于抒情,基本上不强调叙事的效率。但是美国的剧本创作理论,第一点就是跟踪性。

  何为跟踪性?就是一个观众从看电影的第一分钟被什么牵引,让他能够一直看到90分钟?是悬念、递进的情节,还是氛围?这个跟踪性是由什么造成的?

  我觉得之后我大量的剧本写作,基础写作都是前苏联式的。

  因为 我觉得剧本的遣词造句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工作基础,并不单单是为了发表或者被读者阅读,而是说你要用相对生动、准确的词语,让你所有的工作伙伴,包括演员和摄影师在内,理解你想要创造出来的电影氛围。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 我深受美国电影理论里那种叙事跟踪性的影响。这种叙事的跟踪性,需要你内在有一套办法,无论是建立起来,还是打破它,都会让叙事变得具有自我生长性,最少会有递进感。

  我曾经特别不满意我第二部电影《站台》的初稿。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很多细节方面的回忆与想象写得很准确,但整体上总觉得缺点力道。

  后来我想起美国剧作理论里面“跟踪性”的问题,我发现当时的剧本确实是缺乏跟踪性的。
《站台》(2000),贾樟柯导演

  电影到叙事中段就有一点像俄罗斯套娃,看着很丰富,但揭开一个其实跟第一个一模一样、再揭开一个跟第二个一模一样、揭开第三个跟第二个一样。同一个面貌,一模一样,只是从大变小了。

  之后,我看到很多电影在叙事上都有一个通病:推动性不够,一直重复,递进性不够,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

  这个时候,理论就变得很重要。

  所谓理论,就是前人对于创作经验的总结。

  而这个理论,它不是信条,不是说理论要求有叙事跟踪性,你的电影就必须有跟踪性。你可以反它,但前提是你要懂这个东西,你要理解创作的常规是什么。

  当你成为一个叙事的反叛者,你应该有很清晰的认知,知道你到底在反叛什么,又为什么要反叛?

  这不是乱来的,这就是理论认识在创作方面一个小小的指导,它给创作者带来判断时刻的参照。

  04.

  精心的“判断”更多来源于理论支撑

  我觉得无论是作为一个编剧,还是作为一个导演,特别是作为一个导演,很多时候做的是 判断性工作

  小到同样的五个道具,你究竟挑哪一个?大到挑演员,再到叙事方式的决定、情节的取舍、人物的设置。

  导演无时无刻不在判断,而在判断的时候,一部分靠直觉,更多的往往需要理论的支撑。

  之后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同行,我发现能够长时间保持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和旺盛创作力的导演,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影理论。

  像已经过世的阿巴斯导演,可以说是一个电影理论家;像奥利弗·阿萨耶斯,他不仅是一个电影理论家,还是一个电影历史学家。再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在零几年的时候,我去他的工作室做客,那时他正在剪辑《纽约黑帮》。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 2002年电影《纽约黑帮》剧照

  马丁给我看了一些片段,然后说他为了剪这几场戏,这两天一直在看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电影和他的理论书籍。

  我想马丁·斯科赛斯的电影语言跟爱森斯坦 蒙太奇式的电影语言,差距还是很大的。

  但是他能够在做决定的时候,回到电影史,回到启发过他的导演们,寻找他现在的位置,寻找他此刻做出决定的依据

  从更大的层面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电影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载体。

  我们必须带着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法来进行创作,这些眼光和方法来自于更大的哲学层面,来自你的基础人文素养。

  比如说你是不是接受过女权主义的一些理论?是不是在性别问题上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你是否接受过新历史主义的方法?你在重新书写历史的时候,重视什么?

  05.

  “新”电影会过时?

  现代理论的学习,让我们更加贴近于人类目前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的前沿。

  所以有的电影一出手,就是一部现代电影;有的电影一出手,就是一个保守的前现代电影,是过时的。

  为什么会过时?因为你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旧的、是陈腐的。

  怎么保持一种新鲜的目光,在于我们对于人类思考这个世界最新进展的理论的掌握,它要变成我们的创作软件。

  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们变成一个现代的人,我们的电影才会具有现代精神。

  如果你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30年、40年前,相对来说你的精神可供当代人分享的部分就显得就落伍。

  所以 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理论是一种自我建设。当你不停地汲取理论,成为一个具有当代精神的人时,才能够保证你的电影是属于当代的。

  你可以拍古代、可以拍未来,你也可以拍此时此刻,但是想让电影所贯穿当代精神,需要你本人是个当代人,否则就算你拿到一个非常有当代精神的小说原著,也可能把它改得缺乏新意。

  比如说《赵氏孤儿》,我从九几年开始看过非常多的改编小说和剧本。同一个故事基础,但不同改变有不同的侧重点。

  我记得有一本小说,我非常喜欢。它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仇恨应该被继承吗?

  我觉得这很新颖。一个古老的中国戏曲故事,在一个新的翻写小说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要不要继承这笔血债?仇恨跟个体有多大关系?这就是一个新的思考。

  当然,也有的改编跟几百年前的戏曲没什么区别,还是忠臣良将,那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还要重复讲述它?这说明写作者本人的认知理论系统还是陈旧的。

  这也就回到了本集的主题—— 电影的新与旧

  我觉得理论会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现代精神的电影工作者,或者说拥有现代精神的观众,来继承前人理解世界的方法,形成一种当下的观点。这就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讲述:贾樟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文章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GMT+8, 2025-1-15 23:19 , Processed in 0.08203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nnna.top @2010-2025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5, dnnna.top.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