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90年代,电影大约同时在法国和美国诞生。在当时无论对于卢米埃尔兄弟还是爱迪生而言,电影基本上只是一种赚钱的工具。此时,电影的地位不高,基本等同于杂耍,至于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则是人们根本不会去思考的问题。然而,电影低下的地位并不影响其成为一种能便捷高效地营利的商品。早期,从事电影的制作与发行的法国百代电影公司,到1907年,就创造了约2400万法郎的巨额利润。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爱迪生制造电影机之后的十几年里,美国电影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大小小的从事电影摄制的公司已经有几百家之多。此间实力强大的电影专利公司着手确立电影行业规范并试图垄断美国电影业,美国的独立制片商难以抵抗这种强势的压制,被迫逃向电影专利公司势力所未及的西部,这时好莱坞则成为了最理想的选择。1911年3月,“专利权之战”结束,这场战争花费甚大,却完全没有达到专利公司想要的效果,反而在洛杉矶附近培养起了一批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从1912年到1924年,环球、派拉蒙、华纳兄弟、福克斯以及米高梅等电影公司先后在好莱坞成立。这些大电影制作公司逐渐发展出了讲求效率与专业的大制片制度,以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电影。“好莱坞的制片厂常被称为‘工厂’,这是因为好莱坞的生产特点就是一种类似于生产线的制作方式,而且生产出的也是一系列大同小异的电影。”但是这种观点是一种略失偏颇的看法,并且没有看清全部的事实。“事实上,每一部电影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也需要有相应的特殊的企划和运作。然而归根到底,美国的制片厂的确发展出了一套发挥了最大效益的电影拍制模式。”这种制片厂制度奠定了美国日后几十年的电影工业基础,加之有声电影制作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非电影制作领域的资金进入好莱坞,美国电影中的商业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好莱坞电影几乎成了商业电影的代名词。论及电影的商业属性,好莱坞电影是典型代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为世界各国的电影从业者与观影者提供了一定的美学和技术指标,而这种美学和技术指标又反过来成功促成了通行于世界各地的电影制作与评价标准。 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制片厂不同的是,今天的电影制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非电影领域的资金。“为了理解如今的好莱坞,不仅要了解主流的工作室,也得认清它是整个媒体通信帝国一部分的事实。由于这些公司并不仅仅包含在电影行业里,电影产业因此也与其他经济实体有着深刻的联系。”3一个鲜明的例子即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这家在1935年由20世纪电影公司和福克斯电影公司合并成立的新公司,于1984年被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该公司也正式成为新闻集团的子公司成为媒体帝国的一部分,绝不意味着电影公司的商业性能够有所减少,与此相反,盈利的天性促使电影公司在自身盈利之外,还要兼顾媒体集团中其他公司的盈利,所以其商业性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从导演与电影的关系上来说,商业片导演肯定要比艺术片导演在数量上多得多,但是从知名度上,情况恐怕要反过来,艺术片导演比商业片导演更为著名。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两点,一是制片厂制度;另外一点则是电影技术的进步。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电影生产体制成了制片厂制度的显著特点。
好莱坞制片厂的这种专业化意味着导演很难继续主导一部电影的拍摄,导演只是剧组的成员,而不一定是剧组的中心。在这种集体创作中,导演很难做到对各个环节的完全掌控,这自然也为实现自己的风格和追求增加了难度。举例来说,要问观众所熟知的《X战警》系列电影是由哪些导演所执导,相信很多人会回答不上来,类似的情况还体现在美剧的创作中,如Netflix出品的《纸牌屋》虽然是由不同的导演所拍摄的,但是整体风格却十分统一,即便是像大卫·芬奇这样的著名导演,也无法在其中显露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这种情况既体现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优势,同时也暴露了其劣势。在这种成功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导演的个性很难彰显,但是作品的质量却能得到保证,风格也能获得统一。而当大数据被引入影视创作中时,一切看数据,一切看受众,受众喜欢的就是电影要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导演的个性又将被进一步压制。另一点应被提及的就是电影技术的进步。电影的诞生本就是技术发展而催生出的结果,而其此后每一次的发展都和技术的进步脱不开关系。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王》首映,同步声音引入电影;1928年,第一部“百分之百讲话”的电影《纽约之光》上映,声音从此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有声电影诞生初期,声音录制设备十分昂贵,电影的制作成本陡然上升,许多电影工作者或是停止了其创作,或是进入大型电影公司。电影制作成本的大幅增加,使得无论是电影制片厂还是导演都受到电影制作资金回收的巨大压力,导演自然不能无所顾忌地实践自己的艺术创作,至少在坚持电影艺术时,还要不时地为影片的商业命运担心。 就目前而言,技术的进步更是大大地提高了电影的资金准入门槛,3D、IMAX等技术基本将独立制作人甚至小规模的制片公司排除在了商业大片之外;动辄上亿元的投资是独立制片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商业电影巨大的宜发攻势更是严重挤压了独立制片的放映空间。以《闯入者》和《复仇者联盟2》为例,更偏向艺术追求的《闯入者》,虽然有着良好的口碑,但这并不能换来更多的院线排片,即便在排片量最高的影院,一天也只有三场,且基本不在黄金时间段内;而商业片《复仇者联盟2》在同时期的排片量则高达95%,票房轻松超过10亿。 【本文发布在纪录片部落(http://www.xitongle.com)-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纪录片部落-纪录片创作者、纪录片爱好者聚集的部落。本站提供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策划、脚本、纪录片分析解读、纪录片影评的相关文章,提供国内外最新纪录片下载,包括BBC纪录片、NHK、探索频道、CCTV纪录片的下载;提供最新电影的影评、剧本创作、导演功课、灯光、剪辑等相关文章资料。 |
GMT+8, 2025-1-15 21:56 , Processed in 0.10823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