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电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艺术的形成和电影语言的演变跟科学技术上的每一项进步都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技术在光学、电学、化学、声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摄像机、放映机、光学镜头、感光胶片和洗印机等设备仪器的相继面世,为电影艺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电影技术的每一次变革,无不促进电影艺术思维和电影表现手法的创新和变革。而电影艺术导演在艺术表现上的不断追求,又反过来促进电影技术的应用,甚至催生出新的电影技术。 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摄制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问世,结束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无声电影时代,被视作电影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片上录音技术的革新引起了电影放映设备、洗印技术、胶片规格、拷贝印制等各种技术上的连锁反应,并在各大影院安装了音响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尤其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美国人把德国人、丹麦人和瑞典人研制的磁带录音技术引进到电影录音之中,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的光学录音模式。到了60年代,随着电声学及录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得到大力提高,加上便携同步声音装置的出现,为新现实主义美学电影提供了物质基础。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又译为名利场)在美国首映,第一次真正将色彩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由此,开始了彩色电影制作的时代。电影色影的出现,被视作是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如果说,一开始色彩只是培加了电影对自然世界的表现能力;对于后来的导演而言,色彩不仅是一种再现客观世界的技术条件,它还是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运用和利用好电影中的色彩,不仅可以丰富电影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更加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比如我国导演张艺谋,就喜欢用色彩来讲述故事,如《红高梁》中的红、绿、蓝三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灰色和白色,《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色和黄色等。 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内涵,都能激发人内心的联想和想象。声音和色彩技术的日趋成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声音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在经历了“戏剧的电影”、“文学的电影”、“画面的艺术”之后,真正成为一门“视听艺术”。商业电影导演和艺术电影导演分别在声音和色彩层面拓宽了电影的表现力。 |
GMT+8, 2025-1-15 20:04 , Processed in 0.29046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