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对电影声音的使用 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茂瑙等,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已经创作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而有声电影诞生初期,由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幼稚,对默片蒙太奇艺术产生了负面作用,使得这些默片导演对有声电影的出现产生强烈的贬斥和抵触情绪。而当观众无不为影片中人的脚步声、呻吟和哭泣,以及风雨雷电的音响效果激动不已时,无声电影注定要被有声电影替代。此时的无声电影导演们做出了让步,认为电影应该是视觉为主的艺术,提出了声画对位的理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中的声音与画面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声音主要起到帮助画面共同烘托、渲染主题的效果。今天,商业导演仍然会用声画对位的处理方法来渲染主题、调动观众情绪,如用惊心动魄的音响效果来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用舒缓悠扬的音乐来传递爱情的浪漫温馨等。 但是,诚如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说:“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泉源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和画面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而成为影视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中的人声、音乐和音响相互交织,互为补充,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声音带给电影更为丰富的内在运动,当它进入电影的时空结构后,不仅加强了镜头内的时空关系,丰富了镜头内的空间层次和内涵,还丰富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丰富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如影片《胜利者》(卡尔·福尔曼执导)中在圣诞节枪毙逃兵的段落,导演使用了圣诞节的抒情歌曲,这与视觉上枪毙逃兵的画面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不仅造成了反战的强烈冲击效果,也给这些悠扬的音乐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因此,今天,电影声音与画面不仅只是声画同步的关系,还有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立的关系,即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来烘托声音和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而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发展,新的声画组合关系将不断被电影艺术家推出。 不过,在艺术电影导演眼里,电影声音是一个无限延续的空间,过度地使用声音一定程度会弱化视觉画面的冲击力和叙事。因此,戴锦华教授称,因为艺术电影是一门探求重新回归本体的艺术,所以越是艺术电影,对声音的使用越节制吝啬。 |
GMT+8, 2025-1-15 20:07 , Processed in 0.42124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