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电影是以观察为主的纪录电影,让现实自己说话。是对格里尔逊式传统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非常强调真实、以观察为主的纪录电影新策略。“直接”一词有“直接”和“立即”的意思,使人觉得捕捉到了当事人日常生活中未受影片拍摄者影响的事件,因而增强了其“现实的效果”。直接电影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它强调拍摄者要以一种“墙上的苍蝇”的方式观察、捕捉现实,主张影片中所有的声画形象都直接源自于未经干涉的拍摄现场。直接电影的倡导者声称,纪录片“不过就是人们窥视现实的一扇窗”,摄影机唯一的权力是“记录发生的事件”。站在这一极端立场,任何其他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变成了非法。 这一理念最初形成于美国罗伯特·德鲁电影小组的纪录电影实践中。他曾直言:“在我看来,除了个别例外,总体说来(除了直接电影)纪录片都是假的。”罗伯特·德鲁(Robert Drew)认为在格里尔逊式的传统纪录电影中,逻辑架构和说服力基本上都来自解说词而不是通过影像本身传递,因此他要开创一种在认知上更加开放的纪录电影形式,使电影成为一种尽可能透明的媒体,即实现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 1960年,罗伯特·德鲁电影小组的灵魂人物里基·利克科(RickL.eacock)拍出了直接电影的代表作《初选》:一部里程碑式的纪录片。他用极其娴熟的手持摄影机技术跟踪记录了1960年美国民主党候选人产生的前后过程(肯尼迪和汉弗莱总统竞选)。他不满足于那种随意摄取孤立的单个细节、遴选出来放到剪辑台上进行特殊处理的做法,而是在现场搜寻萌发着种种可能性、带有一定启示意义的场面。然后用摄影机长时间地锁定观察对象,在细节的不断积累中紧张地等待事件的爆发。影片并不试图给人是非明确的结论,而是客观向观众传达现实的状况,让观众切身地体验一种存在的境遇。 直接电影得益于电影技术的发展——1960年代初磁式录音机的发明、无噪音16毫米手持轻便摄影机的出现造就同步拍摄、同步录音技术:拍摄者得以捕捉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的细微情绪变化并录下现场对话、效果等声音。这些进步改变了新闻摄影、纪录片乃至剧情片制作的每一个层面。摄影机和录音机变成了可顺应不可预知生活的观察者,而且是主动的观察者。直接电影依赖同步录音、避免画外解说或音乐所提供的阐释。 从1960年代起,直接电影模式已经完全改变了格里尔逊以来对纪录电影的普遍认识。今天人们已很难接受一部没有同期声的纪录片了,直接电影模式已经成了纪录电影实践的基本职业标准,这是它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于是一种以访谈为主的新的纪录电影样式诞生了。 |
GMT+8, 2025-1-15 23:27 , Processed in 0.19567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