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庆,1954年出生于北京,在武汉当过十年工人,1987年入湖北电视台担任编导。张以庆喜爱文学,写过相声、诗歌。 在做工人的十年间,从未间断过对文学的追求,虽自嘲是三流作者,但“文艺青年”的气质使其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他用敏锐的视角审视生活,作品如寓言般具有警世意味。性格中遗传于其母亲的浪漫敏感,又让他对审美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部作品都精致细腻,从画面到剪辑到音乐处理无不透露出完美主义的气息。 纪录片人要耐住寂寞。十年的工人经历,张以庆什么都做过,看过仓库,开过机床,也以工代干。十年普通工人的经历,无人喝彩、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磨炼了他的品质。当时,张以庆不喜欢电视上那些平庸的节目,一次正逢湖北电视台面向社会招纳贤才,张以庆便写了个本子跑到电视台,主动送给电视台领导,从此便踏上了纪录片的道路。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以庆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孩子-舟舟。导演用冷静客观却又不失关怀的镜头讲述了舟舟的故事。片中流露的真情,不禁让人感叹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舟舟的世界》播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张以庆也因此获得圈内人士的赞誉。该片荣获1998第4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及最佳编导单项大奖,第1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特别奖,并入选法国 FIPA 国际电视节决赛。然而“张以庆的片子不像纪录片”这样的质疑也从此开始。在纪录片中使用灯光、轨道、蒙太奇等手法把张以庆推上“风口浪尖”,此后的作品《英和白》更是如此。 如果说《舟舟的世界》让张以庆最广为人知,那么《英和白》则更为饱满地展示了张以庆的个人风格。他曾说,《英和白》的主人公白对公共生活的拒绝同我本身的内心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作家方方曾这样描述张以庆:“张以庆在武汉生活多年,却从不说武汉话;他有点偏执,有点自负,背后却若藏若露着些许胆怯,但有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去奋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对于纪录片,十几年来他就一直这么拍着,有时候你觉得他就生活在如《英和白》那样的世界里,纪录片仿佛是英,而他自己则是白。” |
GMT+8, 2025-1-15 12:23 , Processed in 0.20704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