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叙事的节奏控制——《幼儿园》、《英和白》、《舟舟的世界》为例 在我国纪录片的创作队伍中,张以庆是位极有个性的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有的思想性、震撼力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形态与创作手法,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其作品中强烈的主观表现有悖于纪录片的纪实本性。
纪录片叙事的节奏控制——《幼儿园》、《英和白》、《舟舟的世界》为例
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具有不同的节奏。节奏是作品生命的脉搏,它深入在作品内部,与纪录片的氛围、风格、表情达意,如影相随。张以庆的纪录片整体上强调主观化的个人表达,主体意识的凸显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节奏组织方式。
《幼儿园》在节奏的组织上简直堪称完美,它用巧妙组织的节奏表达了作者心理的深层律动与诗意感受,传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伤感和幸福,给人以轻松自然、韵味悠长的感觉。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有次序、可衡量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递进般地刺激观赏者的注意力,并毫不偏离地引向艺术家的最终目标。”灵动的节奏克服了纪录片常见的单调、杂乱状态,因为“节奏的实质是通过一个先前事件的结束来为一个新事件做准备。……节奏是以先前的紧张的消逝来达到新的紧张而建立的”。《幼儿园》充分调动了多种艺术要素的功能来组织作品的节奏,当然这些不同的要素在某些地方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些要素有:场景、视觉元素(光、色彩、构图)、听觉元素(语言、音乐、音响)、时间、结构,等等。
我们可以把这部片子中的所有场景分为两类:自然场景和人工设置的场景。自然场景指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景观,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此类场景中没有摄制组做过的改动,只是说它自然的成分非常大,设置加工的比较少。人工设置的场景指为摄制组拍摄而专门设置的那种场景,此场景的所有画面都是褐色的。在片中,人工设置场景的镜头出现了歌。这样,两个场景的交替重复出现就使影片形成了一种交替的节奏。这种节奏很好地克服了许多纪录片常见的散漫沉闷的节奏模式。
应该注意的是,重复在节奏的形成中虽是必要的,但仅有这种二元重复是不够的,必须在重复中有自由的变化发生,我们才可以意识到递进,才能感受到节奏。“单一场景在下述意义上一般是有节奏的:它具有绘画或雕塑一般的作用,使我们意识到各种要素的重现,意识到稳定的要素与自由的要素之间的交替,意识到促人注意的递进:它具有一种重复自身的作用,这种重复赋予发生在它身上的各种变化以形式,通过那些变化的性质来显示涵义。”《幼儿园》中人工设置场景的出现,除了重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要素的变化。下面先看一下在片子中人工设置场景的出现频率和剪辑方式。
所有看过《幼儿园》的人都会对该片的色彩运用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是这部作品塑造节奏的一种重要方法。片中最突出的色彩就是教室和寝室墙壁的淡绿色和地板桌椅等用具的红色,这两种颜色和孩子们的衣服、周围环境的色彩一起形成了一个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人工场景中的褐色形成了丰富与单一的鲜明对比。一个是彩色世界,色彩丰富多样、开放,一个是借问答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私密、封闭空间,这个空间单纯、宁静。二者在影片中交替出现,赋予了影片一种灵动的节奏。
我们还注意到,人工场景用褐色,自然场景用彩色,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确的。但是,镜头内容是幼儿园自然生活景观,但是色彩却转换为统一的褐色,一直到影片结尾。可以说,影片开始于多样的彩色,最后结束于单一的褐色。本来,单一褐色代表人工设置的固定场景,多样的彩色代表幼儿园自然生活场景,而到影片最后,自然生活场景失去了彩色,变成单一的褐色,并且是一连个褐色镜头,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褐色的高潮。这样单一褐色和多样彩色,幼儿园自然生活场景和人工设置固定场景的二元对立走向统一,节奏动力消失,非常自然地结束影片,同时也意味着孩子们的心灵达到了单纯与宁静的境界。
在影片最后从多样彩色转向单一褐色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好,小朋友们正在照集体照,随着照相机一闪,画面中一个小朋友的特写定格,淡出,同时音乐起,画面转为升格拍摄;另一个小朋友的笑脸淡入;又一个小朋友用鞋擦鼻涕的褐色镜头叠化进入。这样用音乐和慢镜头把多样的彩色和单一的褐色世界合二为一。
在纪录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时,作品使用了嘈杂、喧闹的现场同期声,而在人工场景中,却是非常安静的一问一答,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还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的运用,优美抒情的童声合唱《茉莉花》,其清新淡雅的风格也和热闹的幼儿园现实生活形成对照。声音在这作品中由杂乱无序走向和谐优美,而“从骚乱转入和谐的那一瞬间就是人生中最扣人心弦的时刻”。在作品中,音乐是一个独立的视角,而这个视角恰恰是作者的,作者通过音乐给作品打上了强烈的个人印记,也造成了独特的节奏。
作品中,音乐的出现往往是镜头越拉越远,画面越来越模糊,渐渐脱离狭小、喧闹、逼真的现实世界,这时,音乐自然飘起,使人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陷入对人生的思索,那种情调、那种难以言传的情愫笼罩了整个画面。通过音乐,实现了近与远的对照,同时也是写实到抒情的转变、视觉为主到听觉为主的转变。如果说热闹的场景是对生活忠实纪录的话,那么随音乐而起的模糊画面便是后退一步进行回味和思索。
而反复进退,可谓合撤押韵、一唱三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音乐在塑造影片节奏时是与场景和色彩变化相配合的,它在更大的段落内塑造了更大的节奏。将这一图表与褐色画面统计表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褐色画面的出现次数是音乐的圆繁倍,由此可以说,创作者在场景节奏和色彩节奏之上,又设置了更大的音乐节奏。在结尾处,音乐节奏与场景节奏、色彩节奏汇聚到一起,使整个影片显得更为统一和从容。
这反复出现的愿欠音乐,实际上只是两首曲子:一首是《荣莉花》,另一首是不知名的口琴曲。它们在顺序安排上体现为非常对称的结构,而且这两首曲子风格也不太一样,童声合唱《茉莉花》音色明亮、风格淡雅,带给人的是一种比较亮的感觉,象征孩子们幼儿园生活和人生阶段的美好、充满阳光;而口琴曲则音色比较黯淡,旋律也显得凝重,象征孩子们也有成长中的苦闷和烦恼。两首曲子互相映衬补充,传递出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既幸福又略带苦涩的生命体验。
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很强的表达力,具有一种指引作用。它通过重复和变化把接受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想要表明的思想和意蕴上。《英和白》的节奏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在《英和白》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基本的二元结构模式,即工作(白照顾英)和生活(白看电视),这是反复交替出现的两个内容,它们构成一种节奏。在影片中,在这两个重要部分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的内容和元素非常多,而递进的内容和元素又非常少。因而,整个影片给人的印象是单调的重复、没有进展,使人觉得比较沉闷。
实际上,这样的节奏恰恰深刻准确地展现了白的生命感觉。她的生活基本内容就是这两样。节奏在单调的重复中反复强调一些东西,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到这些东西上面。白处在一个封闭的世界中,这个封闭的世界是她自己建构的,也就是说是她自己拒世界于她之外。纷繁的外部世界都被隔离在外面,而她则在她的小世界里通过电视来和外界进行间接的交流。而这样一种节奏方式有力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孤独,而孤独正是现代人典型的心理状态。
与《幼儿园》、《英和白》相比,《舟舟的世界》在节奏上缺乏一种整齐性。《幼儿园》和《英和白》所描写的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较为容易把握的世界,可以写成一首精致的绝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而《舟舟的世界》则很难处理成一个封闭的世界,作品的主题只有在更大范围内的互动中才能得以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在纪录舟舟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使作品深层的意义得以显现。这也使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节奏。如果一定要用某种简单的节奏硬套作品,势必会影响作品的意义生成。节奏在这里不再像诗歌那样匀称起伏,而更像是一篇散文。而这一点也表明张以庆在早期作品中尚缺乏明确的主体意识,其个人化的风格尚未形成。 |
GMT+8, 2025-1-15 16:36 , Processed in 0.0847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