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流浪北京》的选题特点解析 《流浪北京》讲的是五位自由艺术家-写作的张慈、摄影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在北京的一段艰苦生活。从选题上讲,这是一个被主流社会所忽略的边缘群体,但透过《流浪北京》,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看到了一种民间化、个人化的创作立场,看到了独立、自由的创作精神,并由此奠定了《流浪北京》在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纪录片《流浪北京》的选题特点解析 选材:到历史的漩涡中去 在谈到拍《流浪北京》的原初动机时,吴文光说:“八八年四月的一天,在北京靠写作谋生的张慈在她租住的小四合院里告诉我,她准备结婚出国。张慈的对象是个美国人,叫乔治,一头银发,张慈叫他作,我爷爷,。我当时想,我们这群自八十年代初满怀艺术梦想,抛弃职业和户口约束盲流在北京的人或许不久都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自己西来记录下来。”吴文光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对时代发展脉搏的准确感应。他能从张慈准备结婚出国一事想到一个群体-自由艺术家的共同命运,进而把它和整个时代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吴文光说:“这部片子完成之后,整个八十年代这一页己被翻过。对于一类中国青年来说,也许是一种浪漫的梦想主义时代的结束,以及进入的九十年代会完全是另一种面目,即便是《流浪北京》里的人物,他们操行的“艺术人生,也可能会变成人生艺术”是的,吴文光准确地看到了中国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分野,人们激情澎湃,为理想而奋斗。 |
GMT+8, 2025-1-15 16:34 , Processed in 0.1244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