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三节草》鉴赏 自圆世纪叙年代以来,伴随纪实主义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创者开始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来展现纪录片的纪实魅力。其中,许多人把触角伸向了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文化地带,通过对一些正在消失或已经消逝的文明的纪录来展现人类的多样化生存状态。这些纪录片以客观冷静的人类学视野,向我们展现了大千世界异彩纷呈的奇风异俗与人情世故,以一种独特的异常美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从中国第一部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沙与海》,到后来广受赞誉的《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阴阳》以及《山洞里的村庄》等,无一不是通过对特殊生存群体的关注来探讨和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人类共通的话题。一时间,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成为一种时尚,梁碧波的《三节草》也正是在这当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之作。 纪录片《三节草》鉴赏:《三节草》讲述的是一个汉族女子肖淑明传奇般的人生故事。她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国民党中校军官家庭,玩岁嫁给摩梭人土司喇宝成,然后一进泸沽湖就是缴年,再也没有出来过。其间,她经历了养尊处优的土司贵族生活、解放战争、民主改革、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她已经完全融入了泸沽湖摩梭人的生活。作为历史和时代变迁的见证人,肖淑明这个传奇人物以及她身上的传奇故事,本身就极富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再加上围绕她展开的一幅幅摩梭人母系社会的生活画卷,如走婚习俗、土司特权、做瓜达祈求风调雨顺等,处处体现出一种特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的异常美,从而使作品具有与生俱来的巨大吸引力。 纪录片《三节草》鉴赏具体而言,《三节草》的这种异常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影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目前唯一的母系社会-泸沽湖摩梭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他们世世代代生长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宁静优美的泸沽湖畔,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独木轻舟,仅是这一派迷人的湖光山色足以让身处都市嘈杂与喧嚣中的人们叹为观止,欲罢不能。摩梭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以及他们古朴独特的房屋建筑,从造型到色彩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清新和独特感。贯穿作品始终的当地方言,如“火头”、“海子”、“瓜达”(音译)等,也负载了丰富的民俗地理文化与知识,极具信息价值,耐人寻味。泸沽湖摩梭人特有的“女子当家”和“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更是一般人闻所未闻,因而从内容上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在张力。 第二,对摩梭人现实生活观照的背后,展现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肖淑明老人曲折离奇的身世经历,必然使其成为作品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关注她这一“个体”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与她息息相关的社会历史变迁的关注。肖淑明从一个普通汉族女子到土司夫人再到普通农民的角色转变,从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所经历的重大变革,这种深刻的政治与社会背景赋予整部作品以深沉的文化视点与历史关怀。透过一位小人物的点滴生活,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浮沉。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三节草》作为人类学纪录片的最大看点。肖淑明作为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生命个体,不经意间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载体,她的一生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刚进入泸沽湖时,肖淑明听不懂摩梭话,吃的东西也不习惯,后来不仅完全融入了摩梭人的生活,还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这个世外桃源,并用当地歌谣“左所地方好地方,菱角粑粑虾子汤”来形容泸沽湖的美丽与富饶。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城市女孩,肖淑明在寂寥的泸沽湖畔用弹奏风琴和深情歌唱来排遣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作为拥有泸沽湖一带猿个火头滤村百姓的土司夫人,肖淑明也适应了骑马打枪纵情于山水之间的贵族生活。 在汉文化与摩梭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肖淑明作为一个矛盾与冲突的聚焦点,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与无奈。面对丈夫作为土司已娶两房妻子还要在外面“翻木骤子”(与别的女人同居)的尴尬事实,肖淑明选择的是沉默与忍耐,坚守一个汉族女子的“妇道”。但接受过现代教育且个性刚强的她忍耐是有限度的,她提出,只要丈夫敢把别的女人带回家来,她就一枪崩了她(别的女人)!可见,肖淑明选择沉默实属无奈,汉文化的伦理道德与土司特权带来的尴尬在她身上造成了巨大撞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生性好强的她身上形成激烈的交锋。丈夫去世后,肖淑明也有过离开泸沽湖回故乡的想法,两双儿女已长大并在泸沽湖畔成家立业,她又怎么割舍得下?用她的话来说,“自己的孩子扔下不管是要不得的”。于是肖淑明毅然选择了留在泸沽湖,这一事实也充分体现了肖淑明以家庭和儿女为重的传统伦理道德观。 纪录片《三节草》鉴赏:《三节草》除了具有这种异常美之外,还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美。这种个性美主要体现在主人公肖淑明身上。肖淑明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她鲜明的个性,她的开朗乐观、大胆泼辣、干练果断以及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那份自在与从容,为作品增添了无穷魅力。由于肖淑明善于表达,片中对过去事物的描绘和再现变得驾轻就熟。除了语言词汇形象丰富,她还经常妙语连珠,让人不得不惊叹这位老人性格的开朗外向与学识的广博。她在一开篇就用“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来总结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悟,用语之巧妙精当,难怪梁碧波在后期编辑的时候直接用这话做片子的题目。 肖淑明在与大女婿的一次谈话中谈到“眼光要长远,度量要大”,这些极富远见的话出自一个身处大山深处的老妇之口,令人震惊之余多少有些由夷的敬佩。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从成都来的李经理指出拉珠的信中有许多错别字,怕其胜任不了成都的工作,肖淑明反应迅速,立即做出回应,拉珠是边区少数民族的女子,能有这样的学识已是不易,许多当地的男孩都赶不上她的字,并以一句“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来表达对外孙女拉珠能力和才干的信心,令人不得不对这个老妇刮目相看!此外,肖淑明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机智圆滑的交际能力和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家长作风,这些都使作品更富故事性。可以说,正是对象身上这种特有的个性,才成就了《三节草》的独特艺术魅力。 纪录片《三节草》鉴赏 纪录片创作的成功与否与其题材的选取有着密切的关系,关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和什么样的生活,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纪录片是否能在内容层面吸引人、打动人和感染人。虽然一部成功的纪录片不一定都是靠题材来吸引人,但恰当的选材、独特的视角往往赋予纪录片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三节草》正是因为在选题上的成功,使它在起跑线上就赢过了许多对手,而其独特的人类学视角更是构筑了作品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 |
GMT+8, 2025-1-15 16:51 , Processed in 0.13044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