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情感类纪录片《哭泣的骆驼》情感解析 《哭泣的骆驼》讲述了蒙古南部戈壁一个游牧家庭的普通生活与一对骆驼母子的亲情故事。春天来临的时候,这家人迎来了一年中骆驼产仔的繁忙时期。最后一只骆驼遭遇难产,在牧民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产下一只美丽的白骆驼。也许是由于难产的痛苦经历,母骆驼拒绝给小骆驼喂奶。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只小骆驼将会死去。为了拯救小骆驼,牧民派年幼的兄弟俩去遥远的城镇请来了琴师。在琴师悠扬的马头琴声当中,女主人开始吟唱古老的歌谣,母骆驼在乐声中逐渐被感化,终于流出了泪水,开始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小骆驼……整个故事虽然简单却真实自然,以冷静优美的叙事风格展示了蒙古沙漠广表的景象和感人至深的野性亲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游牧民族的心灵歌吟
《哭泣的骆驼》围绕着骆驼母子的关系展开故事,背景则是牧民四代一家人的生活,线索明确简单,基本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游牧人家的生活情态。这种生活的原生态复现了蒙古牧民温馨、平常的生活细节,从而使全片洋溢着人伦的味道,对观众而言不管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对于本片的成功,导演达瓦解释说:“也许我们厌倦了现代文明,渴望一种原始的回归大自然的生存状态。作为人类,我们总是不停地追求着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比如在我的家乡,城里的年轻人向往着西方世界。”“进步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一点我们已经通过《哭泣的骆驼》告诉了电视机前的游牧民。当我们在蒙古播放这部电影时,观众总是能够在那一瞬间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成就而欢呼。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国家,观众的反应正好相反,是否定的。这些镜头加深了他们的观点,消费社会破坏了对文化的认同感。”被都市文明所包围的现代人,正日益成为彼此互不相关的单面人,他们所承担的是现代文明的单一功能,人类作为自然族群的原发生命力正日趋衰竭。在远离现代文明、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发现这种生命力异常坚韧。《哭泣的骆驼》正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通过一家牧民的生活,吟唱出游牧民族的心灵之歌。
作品中,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紧张对峙,而是一种相互适应、和谐共处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荒蛮的沙漠戈壁呈现出苍凉壮阔之美,成为人们美好的家园,人与人之间一举一动也充满了脉脉温情。在两个孩子去请琴师的过程中,有两次简单的问答,一次是在孩子们投宿的蒙古包中,一次是在他们到城镇的老额济家中。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问答所涉及的内容无非是家里人可好、天气如何、驼群羊群如何等等这些看起来琐碎的问题,但导演却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通过这种重复,其中所蕴含的那种古朴的纯真、那种亲情、那种心灵的宁静却展示了出来。
这种宁静的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同样体现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弟弟乌干纳抱起小羊时的开心笑容以及小羊羔处处追随着他的画面,成为人与动物相依相伴的定格,印在观众脑海之中。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不及骆驼腿高的乌干纳竟然能够驱使庞然大物的骆驼卧下来,骑上它赶往遥远的城镇。
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给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对于游牧文化的纪录使作品特别注意细节的刻画,印象最深的是一只卧在母骆驼身下小骆驼轻轻地啃妈妈的后腿,妈妈只躲了一下,小骆驼调皮地抬头看看,接着啃,而妈妈也就任由它去了。这种细节的捕捉,使作品充满了温馨的情调。
在此背景之下,母骆驼拒绝给小骆驼喂奶似乎是这宁静和谐中的杂音:动物的野性战胜了永恒的亲情。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种不和谐恰恰体现了古老文化与古朴生活的巨大感召力,它使宁静和谐的关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而不至于陷入死水般的沉寂。正由于母骆驼拒绝喂奶,全家人的注意力被集中到这里,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和谐需要重新建构,文化的魅力也于此展现。在蒙古草原上,流传着一种没有具体歌词和固定旋律的歌曲——呋咕歌,它是专门帮助不哺乳的母畜给幼崽喂奶的。影片中,琴师演奏和女主人哼唱的就是这种呋咕歌。从表面上看,整部作品所描写的是牧民一家人如何关心小骆驼,通过各种努力促使骆驼母子相认,其中最关键的是音乐感动了母骆驼。而实质上,这里的音乐并不是狭义的音乐,它寄托着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精神依托,凝聚为一种文化,把骆驼母子联系在一起。母骆驼最终接纳了孩子,正是对传统文化与古老信仰的又一次确证与体认。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影片中的牧人一家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但现代文明还是迈着孔武有力的步伐进逼而来。在杜德和乌干纳兄弟去市镇的路上,从依次排开的电线杆到蒙古包里的电视动画片,从冰柜里的冰淇淋到商店柜台上崭新的电视机,处处都展示着现代生活对年轻一代的诱惑。特别是乌干纳对电视的迷恋与他在家里抱着小羊的笑容,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他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而年龄稍长的杜德,则表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犹豫,他们在路上的简短对话更能反映出这种矛盾心理:
乌干纳:我们回去以后,让爸爸也给我们买台电视。 杜德:那会花去我们二三十头羊! 乌干纳:可我们有那么多羊呢! 杜德:可电视还需要电来带动,那会花掉整个羊群!
在这段近乎天真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年轻一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这种态度与他们的祖辈、父辈有显著不同。在僧侣布道的时候,老一代穿着鲜艳的衣服,以虔诚的态度参与这一庄严仪式,他们以对传统信仰的固守对抗着现代文明的侵袭,风中猎猎飘扬的蓝丝带似乎就是他们的旗帜。他们深知为了财富对地球无节制地掠夺导致了民族精神的丧失,而自己并不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代,因而祈祷着文化精神的回归。这种对照说明了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和碰撞,但恰如本片导演所说的,“进步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对于传统的信仰不必以对现代文明的拒斥为代价。在影片的最后,哥哥杜德兴致勃勃地与弟弟乌干纳一起调整着电视的接收设备,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接受依然保持了他们的那份纯朴、那种对于沙漠戈壁的深沉热爱、对于自然的崇敬之情!
影评人肖木指出:“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骆驼或牧民家庭的亲情故事,还有关于人与自然复杂的纠葛关系,以及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与彼此的遥望。”《哭泣的骆驼》正是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将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对照物而加以放大,从而折射出整个游牧民族的心路历程。 |
GMT+8, 2025-1-15 16:57 , Processed in 0.10404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