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德拉姆》的导演技巧 《德拉姆》中的人物外形表现基本上是坐姿拍摄(采访),很安静,对人物内心是一种平静的叙述,视觉形象极为鲜明,反映了导演独特的处理手法,这与小津安二郎的手法有某种相似之处。
作品中展现了一系列生动的具有传奇意味的人物群像:用远种语言交流、有口人的大家庭,岁依旧吃拉面的怒江老人;和哥哥共妻的马帮商人:跑了老婆的村长;有着赶马人传奇经历的岁的老马锅头;在世俗生活与神圣理想间徘徊的年轻喇嘛;拒绝了所有求婚者,向往外面世界的美丽藏族女教师…….导演擅长处理镜头里的事物和人物,光影中那些古老、淡定、贫穷、寂寞的日常生活,在镜头里都沉淀下来,生命的尊严感油然而生。原住民的爱情、死亡、痛苦、欲望在平视的镜头前从分散、孤单、零散、支离破碎的原始状态整合成为充满生命和性格魅力的影像故事,还原出生命本真的纯美。
纪录片《德拉姆》的导演技巧 在光线的处理上,环境中的现场光是作品最主要的光源,并构成富有写意性的画面镜头。整部影片的外景选择和内景明暗氛围的营造都是根据故事片的技术标准来把握的,色彩的调控、影像的基调、室内的光斑、人物的光比、画面的景别等,所有的造型元素都处理得十分恰当。从画面构图上看,创作者遵循了绘画的基本原则,使各种元素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之中。对于田壮壮来说,影像重要的不是如何面对现实,而是如何呈现现实,如何表现出美感、传达出个体生命在审美感知中所体悟到的心灵脉动。影像成为传递这种感知体悟的外壳,体现心与物之间的契合关系。
纪录片《德拉姆》的导演技巧 音乐的完美运用也是构筑影片深邃宁静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拉姆》的音乐有极强的民族和地域色彩,避免了传统的从一些原生态唱腔的采样中汲取灵感的音乐制作方式,也没有照搬和借用有中国雅乐活化石之称的丽江纳西族古乐,而是通过自己对影片主题的深刻理解,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学院派作曲家赵力在乐曲中运用了大量延音和大鼓、笛等民族乐器,同时又有别于当地的土风民乐样式,在似与不似之间,烘托出茶马古道的古朴色彩,造成一种永久、辽远、空灵的宗教气息。这样做既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氛围,又与影片的整体格调相映成趣。《德拉姆》结尾处,那个飘逸的藏族女声充分应和了影片的风格:压抑而又充满孤寂的情思,辽远而迷人…… |
GMT+8, 2025-1-15 16:56 , Processed in 0.12292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