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优秀纪录片来说,找到好的创作题材就成功了一半。当然,仅仅找到题材是不够的,创意才是最有价值的。张以庆导演对题材的把握独具匠心,他用敏锐的视角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人。他往往跳出普通经验与惯常,对于题材进行深度挖。张以庆非常看重创意,他说:“更重要的是创意,如果你的创意比钱还重要的时候,钱还重要吗?但在此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我们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能让人能看中的东西。如果你的想法一分钱不值,谁会给你投钱呢?”秉持这样的信念,《舟舟的世界》避免用怜悯的目光去纪录残疾人艰辛的生活,而是用发现的视角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2004年的《幼儿园》避开了纯真童年的固有套路,发现幼儿园里潜藏的成人世界。 《英和白》的创意源于朋友讲述的一个故事:在武汉杂技团里一只大熊猫(英)和有半个意大利血统的女人(白)在一个房间里生活了14年,驯养师白几乎半年都足不出户与能猫相依为命。这个故事的巨大张力让张以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成为拍摄《英和白》的原动力。《英和白》是一部涉及动物题材的纪录片。张以庆在选材伊始就相中了驯兽师白和大熊猫在一起的生活状态,而不仅仅是白本人。人是主角,动物同样也是主角。动物纪录片并不少见,大多是展现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具有很强的利科普价值和娱乐价值,如《动物世界》;或者通过动物寄托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如《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即便关于动物与人的关系,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的《灰熊人》也进行了深人思考。《灰熊人》的主人公提摩西·崔德威是一位资深灰熊专家,他毫无戒备地与灰熊在一起生活了13年,最终因一次意外而葬身熊腹。该片中影像素材大多来源于崔德威自己的实地拍摄。辅之以导演所进行的采访片段。该作品零距离讲述了荒野的优美与残酷、生态保护者的自然位置与大自然规则。影片主人公崔德威对人类文明右着后天性的厌恶与逃避,发现自己不适合生存在人类社会。当崔德威以“一朵温和的花”、一个“和善的勇士”形象出现在灰熊面前时,他认为自己的精神得到拯救。但最终结局是他离不开熊,而熊却可以离开他。他以生命为代价诠释了荒野法则。 张以庆拍摄的并非一部动物纪录片,而是一部关于当下人类的心理戏剧。白对公共生活的拒绝让张以庆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一种存在于当下每个人内心的困境。在世纪之交的199年,人们怀着美好的期盼迎接新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然而,经济并不能概括生活的全部,繁华喧嚣的城市里,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现实的纷繁与平庸,时刻都在侵蚀人们的意志和生命。张以庆曾这样感慨:“欧洲几百年遇到的问题,中国在几十年内都爆发出来了,今天没有比中国人更感到孤独的了。那么多娱乐,娱乐恰巧是孤独的反衬。”①他从驯养师白和熊猫英的孤独生活里,发现了个全人类共同的普世命题。借用英和白的异化生活,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心理。 |
GMT+8, 2025-1-15 12:33 , Processed in 0.09115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