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编导与拍摄对象的关系:纪录片《流浪北京》解析 拍摄关系:伙伴式的合作 直接走进《流浪北京》镜头的是五个自由职业者,但我们不能忽视镜头后面的另外一个关键人物一—吴文光。吴文光与这五个人一样,都是“北漂一族”,私下里互相熟识,是同病相怜的好朋友。这种伙伴式的拍摄方式起源于美国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深入北极,与爱斯基摩人全面协作。他“很快与爱斯基摩人打成一片,他付之以真诚,爱斯基摩人则付之以信任和合作”。以至于当弗拉哈迪结束拍摄,即将返回时,纳努克一家怅然若失,恋恋不舍。 纪录片编导与拍摄对象的关系:纪录片《流浪北京》解析 与弗拉哈迪相比,吴文光省事、幸运得多。他不用事先去熟悉生活,不必担心拍摄对象是否合作。因为张慈等人的生活就是吴文光的生活,张慈等人的心路历程就是吴文光的心路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吴文光是在拍摄别人,倒不如说是在拍摄自己,《流浪北京》更像是作者的独白与自省。正是经历与心理状态的相似,“使他能够发掘这个题材,与被拍摄者打成一片,很好地记录下了北漂一族世俗的行为与心态,向观众展示他们平时不能在电视上看到的社会的另一面,也许是更真实的一面”。 纪录片编导与拍摄对象的关系:纪录片《流浪北京》解析 《流浪北京》距今已经过去十五六年了,尽管由于它的非专业色彩和技术上的质朴现在看起来显得有些简陋,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它却建构出一种空前的真实感,对传统的纪录片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它引领了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发展方向——到底层去,关注现实、关注人,特别是社会底层和边缘中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浪北京》依然有其历史意义与价值。
|
GMT+8, 2025-1-15 16:31 , Processed in 0.24394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