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流浪北京》的立意特点解析 立意:边缘艺术家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艺术家的生存问题一直是一个被外人忽视的问题,但是对艺术家本人来说,却又是一个痛心疾首的问题。因为只要是人,就首先要活着,然后才谈得上从事其他活动。艺术家不是活在他的艺术里,而首先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然而,艺术家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精神产品。特别是对于那种游荡于现行体制之外,其作品无法得到主流社会认可的边缘艺术家来说,其间的酸甜苦辣,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群边缘艺术家的存在是我国社会变革当中的一个特有现象,他们在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高蹈之间苦苦地挣扎。 纪录片《流浪北京》的立意特点解析 《流浪北京》就纪录了这样一批不甘于体制内生存的艺术家。他们摆脱体制的束缚,到北京来探索一条自由艺术家的生存天地,然而,他们大都挣扎在温饱线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虽然说,有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不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来,但是在物质条件异常匮乏,每天要为吃住发愁的条件下,艺术家哪有那么多精力搞艺术。在这一群艺术家摆脱了体制的束缚之后,生存的束缚又牢牢地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勒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以后,他们绝大多数选择了“逃亡”-到国外去。《流浪北京》止于艺术家们的纷纷出国,这似乎是告诉我们,梦想仅仅是梦想,它无法遮掩现实的生存。
继《流浪北京》之后,吴文光又拍了续集《四海为家》。我们在《四海为家》里看到,国外也并非艺术家的乐土。再回过头来看《流浪北京》为边缘艺术家开出的“药方”-出国,那只是一个乌托邦,有失简单和空茫。但《流浪北京》的价值不在这里,而在于,它提出了边缘艺术家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
GMT+8, 2025-1-15 16:35 , Processed in 0.17186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