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唐代丝绸复原记》的叙事方法解析 电视纪录片是以电视为传播载体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再现艺术。现代社会,由于电视的快速发展,观众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这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有适合观众欣赏趣味的内容,同时还要有赏心悦目的表现形式。很难想象,像《唐代丝绸复原记》这样的纪录片如果只是以影像加解说的方式进行简单地图解古丝绸复原的过程,会有多少观众能够坐下来耐心欣赏。《唐代丝绸复原记》借鉴了美国探索频道的成功经验,以历史文化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在叙事技巧方面,体现出多元追求的艺术特征。
在作品中,解说就像是一个潜在的叙述者,以深沉的语调叙述着唐代丝绸的来历、古丝绸的修复过程以及古丝绸修复过程背后的故事。从传说中印度阿育王为安排释迦牟尼佛祖舍利而在各地广造佛塔开始说起,并由此引出法门寺地宫的秘密和地宫中出土的唐代古丝绸。随着作品的展开,叙述者通过画外音形式不断提出问题,引出悬念:藏于法门寺地宫中如此多的丝绸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一腰绣裙会不会也如地宫中物账碑中记载的那样就在丝绸包块之中呢?古丝绸出土后为什么被搁置十五年之后才进行修复?古丝绸的修复工作,到底有多么复杂? 在重重悬念中,古丝绸的修复过程被转化为扑朔迷离的情节,具有故事的特征。虽然这里所要解开的谜团并不是自然史和人类史中未解之谜,但整部片子却被这样一种讲述方式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忍不住要参与思考,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从而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沉浸在思索的乐趣和发现的快感之中。 电视纪录片《唐代丝绸复原记》的叙事方法解析 《唐代丝绸复原记》还通过声画交融的细节使作品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作品中,考古学家们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古代丝绸与同时出土的志文碑、物账碑对照,通过科学推断将这些古丝绸放置到大唐盛世这一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特别是在向观众介绍至文碑的内容时,编导运用叠化镜头艺术地再现了唐咸通年间懿宗皇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舍利的盛况,通过虚构的影像让观众以直观的方式领略宫内富丽堂皇的景象。还有物账碑上关于迎奉佛骨舍利时供奉物的记载,导演运用特写镜头配合解说将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等名字一一展现给观众。历史以这样一种方式被有理有据、有声有色地还原,使得整部作品的风格显得古朴、奇特、悠远、厚重。
为了使纪录片呈现出一种现场的质感和美感,《唐代丝绸复原记》在表现古丝绸修复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现场同期音等手法,不仅使观者如临其境,同时也将唐代丝绸修复过程的工艺表现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极具视觉震撼力。 |
GMT+8, 2025-1-15 16:37 , Processed in 0.08970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