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全球化纪录片格局形成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电视纪录片品牌化,纪录电影回归院线且频频成功,新媒体纪录片崭露头角。电视纪录片呈现明显的全球化特征:近年来,国际化品牌实现了全球范围传播,并从不同地域吸纳资源,整合营销其文化影响力与经济能量占据行业主流地位。并且国际品牌之间的合作成为发展趋势,一些重大项目往往是合作的结果。美国 Discovery Chanel已于2008年上市,2015年在224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累计订户30亿,收入为63亿美元 National。美国Geography Chanel也在170多个国家落地。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法国和德国合作的ARTE也通过联合制作与节目发行的方式进入全球市场,成为国际化品牌。多数国家纪录片属于本土化,即使有个别节目进入国际市场,也往往是与国际品牌合作的结果,整体而言,没有国际认可的品牌。 纪录电影重回院线是一个全球化思潮,首先从美国开始。2002年以来,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等社会问题影片不仅电影院票房大卖,还获得奥斯卡奖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每年13多部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其次,欧洲纪录电影也频频发力,《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海洋》等一批自然纪录电影全球放映,人文内涵、电影美学与技术标准堪称极致,并取得票房成功。十年里,法国平均每年超过70部纪录电影在院线放映。几乎同时,纪录电影在亚洲获得成功。2004年,关注台湾地震的纪录片《生命》在台湾票房胜过故事片,此后《无米乐》《拔一条河》《看见台湾》等影片不断冲击票房纪录。2009年,韩国纪录电影《牛铃之声》吸引了近300万观众,并发动一场乡愁思潮。五年后,《亲爱的别过河》再次取得票房成功超过500万观众涌进电影院。 新媒体纪录片崭露头角。近年来,新媒体纪录片逐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如美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凯文·麦克唐纳制作的《浮生一日》,联合 YouTube网站从全球征集素材,讲述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参与者多达数万人。 |
GMT+8, 2025-1-15 12:34 , Processed in 0.0785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