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画面有哪些构图形式? 构图或称布局,是摄像中的一种艺术选择,是“给原来没有界限的自然画出界限的本领”。纪录片作品的画面是由影像所构成的,影视画面的构图,即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精心筛选对象、组织对象、处理好被摄对象的方位、运动方向、透视关系,以及对线条、光线、影调、色调等造型元素的配置,从而形成画面表现中心,生动、突出地表现主体形象,并由此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深刻含义。前苏联著名导演把绘画、摄影构图,统称为“静态构图”,把影视画面统称为“动态构图”。纪录片勾画艺术要围绕“动态构图”做文章,因为画面连续变化的性质、动作感、流动感、韵律感,都赋予纪录片画面以生命和灵魂。研究纪录片画面构图,首先要了解画面构图的视觉元素。
纪录片画面构图形式——纪录片拍摄画面有哪些构图形式?
影视画面由框架、影像、构图、色彩、声音、文字、影调、运动等构成。电视画面的构图样式很多,电视摄制中的构图,需根据内容及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精心创构。在进行影视镜头画面构图时,需要认识和把握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了解镜头画面的布局、比例、造型、透视、空间和色彩构建等。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外部结构,揭示事物本质与内涵;通过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追求画面视觉美感效应,客观真实或艺术真实地再现主题思想。纪录片画面构图的形式主要有:
(一)封闭式构图 封闭式构图是摄影、摄像者对画面框架的一种认识、一种观念。即创作者着重遵循传统的构图规则,强调把框架看成是画面的空间与画面外空间的界限。因此,着力点都集中于画框的边缘内布局对象、结构空间,经营画面内的完整天地,追求画面内部的统一、完整、和谐、均衡。所以,有人称封闭式构图为完整构图。这种构图习惯于把被摄主体处理在画面的几何中心,形成一种相对的完整感、对称感和平衡感。对人像的近景、特写要求完整性,绝不出现半个身体、半张脸或一只眼睛的画面。如果人物处在画面的一侧,就要布置一个物体在画面的另一侧,达到均衡。如果人物处在画面的边缘,他的视线必定是向心的,并且在视线前留有空间,而不把空间留在他的身后。处理动态构图时,摄影师不仅注意镜头起幅、落幅的完整与均衡,而且在动体或摄影机的运动过程中也非常注意。这种构图讲究画面结构严谨、合乎规范,镜头平稳,给人以宁静的气氛、和谐的韵律。
纪录片《园林》第6集中拍摄苏州拙政园时,空间结构紧凑、方圆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小院子内都布满景致,镜头从长廊延伸出去,将小河对岸的亭子作为拍摄主体时,亭子周围满是树木,高低错落有致,亭前还有一条蜿蜓的小河,镜头拉近,镜头下方的装饰灯顶和亭子处于一条线上,在长廊顶部瓦片构成的夹角中,亭子处于结构中心处,并且,在镜头再度拉近的过程中,亭子也始终占据观众的视觉中心。再如第6集中描述文震亨在竹林休息时,文震亨躺在干净的竹椅上,处于画面正中心,画面左边是小池塘,右边是假山和爬山虎,正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协调、取天地精气的做法,人物与花草、假山等陪体形成了主次分明的画面构图。
(二)开放式构图 开放式构图则属于另一种认识画面框架的认识、观念和态度。它强调把框架当成“窗口”,把画面内外连成一个整体来思考。创作者不拘泥于传统的构图规则,着眼于画框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安排被摄主体的动势时,着重于画框外的冲击力。以不完整、不均衡的画面结构,达到画面内外空间的统一性与完整性,故开放式构图又称不完整构图。被摄主体多被处理在画面四周的任何一个部位上,其视向、运动方向往往是离心的,人物的视线会被画框边缘所切断,而背后却留出大片空间,以强调构图的不均衡、不协调。这种不完整构图,往往以画外音构成的画外空间来调节,并诱发观众的联想,增强画面的容量和向外张力。 |
GMT+8, 2025-1-15 23:22 , Processed in 0.07640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