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中“真实再现”的功能 严肃的独立制片作品毕竟较少,现实中播出的纪录片为了某种效果在需要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真实再现的拍摄方法,因为它有两个无法拒绝的功能。首先,真实再现可以增加影片的真实感,使其视觉观感丰富饱满,增加影片的感染力,从而令观众在感觉上支持影片的真实性。比如系列纪录片《记忆·阿炳1950年》,在一开头表现两个无锡籍的音乐家到无锡去为道教音乐录音时,以及在影片中部表现民间音乐在道教活动中得到较多保存的情景时,为了渲染民间音乐演奏的独特形式及其气氛,便采用了搬演的方法,由此避免了谈音乐演奏而没有声音和表演的缺陷,为影片的真实感充实了支撑材料。
其次,真实再现可以弥补影片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完成结构影片的任务,通过使用搬演所带来的多种媒介形式及其视觉形象的生动效果,可以避免由于史料匮乏而造成的单调视觉感受,这在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尤其常见。像上述《记忆·阿炳1950年》,全片许多的镜头是由搬演构成的,因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录音设备和电影设备都相当稀缺,留下的录音和影像资料极少,于是阿炳传奇一生中的许多内容,比如他的音乐、他的个性、他在街巷中边走边拉二胡的情景,以及他在清晨为市民说唱新闻的情景,都只能通过搬演而展现出来,如此就使真实再现实际上充当了结构影片的重要手段,使历史文化类题材的拍摄成为可能。 |
GMT+8, 2025-1-16 01:33 , Processed in 0.22904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