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解说词怎么写:利用解说词升华主题 当代注重纪实理念的作品往往比较讲究客观记录性,较谨慎于主观倾向的直接表达,因此对解说词的运用也较多地加以限制,但那些以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风情为题材的作品,因为距现实的利害关系较远,而制作者往往满怀对历史遗产的崇敬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于是便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影片中发出种种感慨和议论。或许当代许多见多识广的观众对其中的某些说词不以为然,乃至认为构成某种干扰,但毕竟大多数观众即使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是通晓各门学间的知识达人,对目不暇接的众多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内涵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如此制作者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同时连带地发表一些议论或抒发一下热烈的情感,应该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这实际上是制作者由于长时间地从事对某个题材的表现和制作,其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比普通的观众要深刻、丰富得多,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将某些场景的意涵加以挖掘和提升,并满怀深情地表达出来,大体上还是比较有助于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的。比如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的开头,伴随着从宇宙空间到中国大地的镜头转换,有一段解说词:“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便首先将整个《故宫》系列片的主题揭示了出来,同时升华了其内涵,使观众在其后的观赏中便一直循着这样的格调来理解和体验,而不作其他猎奇或窥私式的接受。 又比如纪录片《苏园六记·蕉窗听雨》,为了让观众能充分领略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妙处,即它们不仅是建筑物,更是立体的山水画,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内涵,于是特意配上了详细的解说词:“雨打芭蕉,当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园者充分考虑到了雨中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早就筑就了‘留听阁’或‘听雨轩’之类。这一派潇潇烟雨,也的确使这一幅写意的画卷充满了淋漓的气韵。”使其文化主题鲜明地升华了。 |
GMT+8, 2025-1-16 00:52 , Processed in 0.09990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