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浅析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2020-2-4 21:38| 发布者: 小白兔| 查看: 1453| 评论: 0|原作者: 郭乃荣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摘要: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属性,我们谈论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一定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纪录片脱离了真实,那它就不能够算作纪录片,纪录片一定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它的内容一定是真实的,以下创作手法少数可能有所突 ...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属性,我们谈论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一定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纪录片脱离了真实,那它就不能够算作纪录片,纪录片一定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它的内容一定是真实的,以下创作手法少数可能有所突破,但是也是以真实性为根本前提条件。

1.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是英国的著名纪录片创作者格里尔逊所开创的一种纪录片的形态。20世纪30年代,格里尔逊对纪录电影提出了三点要求,即:其一,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纪录电影要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公众教育;其二,纪录片要面对和处理现实题材;其三,纪录片应该是富有诗性的。之后,根据这些创作原则产生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拍摄于二战时期的“军用喇叭式”政治宣传片。而由于这些宣传片普遍采用“画面加解说”的形式,因此“画面加解说”的外在形式也成为“格里尔逊模式”的代称,而实际上其更深层次的作用却被忽视了。

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格里尔逊而命名的,现在人们公认“画面+解说”是纪录片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模式。举例来讲,《漂网渔船》和《夜邮》这两部英国纪录片的代表作品中,并没有出现格里尔逊式的结构,这种模式是伴随有声电影应运而生的,被参与格里尔逊发起的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年轻人发扬光大,因此命名为格里尔逊式。

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是利用纪录片作为跳板,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其代表作是格里尔逊1929年所创作的《漂网渔船》,这是第一次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了银幕,也是一部在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影片。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他所提到的这种处理,从本质来看,就是对纪录片所拍摄的事件运用戏剧化手法的搬演,从而还原这一场景或者创造新的场景。

2.客观展示
这一种创作手法力图保证纪录片拍摄的客观性。从影片形式来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逊式的对抗,最纯粹的客观展示甚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是客观地纪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1)“直接电影”——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制作人所提出的关于独具风格电影运动中的想法。他们强调摄像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态的发展,就在一旁的位置静观其变,丝毫没有干预其中的成分,他们认为这才是纪录片,不需要采访,不需要重新搬演,也不用去打光,更没有解说的部分,认为只有纯粹的观察才是真正的纪录片。“直接电影”的代表作——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2)“真实电影”——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像运动,当时被称作现实主义潮流,电影在对社会的引导性逐渐加大。它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发起的源于纪录片写实主义的电影类型,它要求拍摄真实的生活,拒绝虚构。导演是可以适当地介入其中的,这也是“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本质区别,来源于1922年罗伯特·弗拉哈迪所导的《北方的纳奴克》(被视为真实电影的始祖),还有代表作品证鲁什《一个夏天的记录》(1960年),他们承认摄影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

“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之间的区别:

1)“直接电影”的工作者时刻手持摄影机并处于紧张状态,他们随时等待着事件的发生以便可以直接纪录。而鲁什式的“真实电影”纪录片人并不会手持摄像机,他们会干预其中,试图让事情发生。

2)“直接电影”的创作者就躲在一旁,并不想介入其中。“真实电影”的创作者则是可以直接进入镜头。

3)“直接电影”艺术家就在一旁拿着摄影机静观其变。而“真实电影”艺术家试图挑起事端;

4)“直接电影”创作者随时手持摄像机,不想错过任何一件事情发生的镜头。“真实电影”是人为的创造事情发生的环境从而促成事情的发生。

5)关于是否虚构场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直接电影”创作者认为纪录片是没有一点人为干预因素发生的事件,在漫长的纪录中捕捉真实发生的事件。“真实电影”创作者则认为应该主动地去创造并挖掘事实,他们反对长时间的跟拍和等待。

3.采访式
采访式的出现在70年代,那时纪录片的美学观念出现了重大创新。它首先出现在美国女权主义的一些纪录片中,后又为政治性的作品所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纪录片完全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接一个访问,整部片子是建构在访问上面的。被拍摄者直接坐在摄像机前进行陈述,表述自己的之前所见所感,被拍摄者当时的内心情况都可以用言语来表达,这也为后期剪辑提供方便,我们可以按照被拍摄者的陈述来接续画面。

在采访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准备工作

首先不得不提到就是拍摄的硬件条件。拍摄环境、场地的光线、和周围环境的声音都是我们在拍摄采访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拍摄前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采访的环境是不是能反映故事的主题?有没有一些拍摄道具可以加入我们拍摄的画面从而起到辅助被拍摄者讲述自己故事的作用?声音环境是什么样?会很吵吗?会有自然光线变化吗?如果我们的采访需要持续两三个小时,环境会不会产生变化?

(2)保持好奇心

优质的采访依赖于好奇心,成为一个健谈者也是如此道理。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让别人谈论他们自己,并且如何真正地对他们说的话感兴趣,而不需要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通常,最好的问题不是来自我们准备好要问的问题,也不是来自我们笔记本上的问题表,而是来自非常仔细地聆听受访者的话题。采访是一项调查,我们事先不应该知道采访会带来什么结果。否则就没有什么必要进行这场采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即将到来的情况有个乐观的处理态度。

(3)引领谈话

在采访前,我们要与被拍摄者进行沟通洽谈,从而奠定本次采访拍摄的基调。同时,如果我们需要正经的叙述情况,我们要以一个严肃的态度对待被拍摄者。如果我们需要让气氛变得欢快,那么我们需要以笑脸相迎,带动欢快的气氛。在拍摄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后期剪辑中镜头组接的问题,例如,不能在同一个位置一直用一种景别和角度放置镜头。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采访者没有给出我们合理的答案,那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并且给出合理的答案。

4.联动式
联动式就是让被拍摄者也参与其中,被拍摄者可以拍一些纪录自己生活的镜头,这种方式方法混合了以上三种方法,可谓集百家之大成,从而让纪录片能够“不再是再现的形式。”有很多独立制片人将摄像机交给被拍摄对象,让他们拍摄有关自己生活的镜头,被拍摄者和导演一起创作,共同参与纪录片的制作,他们利用本位视角去观察和纪录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对拍摄对象的误读,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地纪录被拍摄对象的生活。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意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被坦率清晰的表现出来。创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给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诠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在时间合适时,我们可以对被拍摄者进行干预和介入,有时在后期剪辑时,摄像组介入的镜头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当时被拍摄者的内心活动与工作状态。

结语:纪录片的选题来自生活,创作要高于生活。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为我们的纪录片增光添彩。四种创作的方式为纪录片的再创作也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最后,还应注意的是,在我们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还应注意总结学习外国理论,取彼之长,拿来为我所用,才可以更进一步的创作出更好的纪录片。

参考文献
[1]郭熙志.中国独立纪录片:在直接电影之后[J].粤海风(06):61-64.

[2]倪祥保.怀斯曼纪录片:实地捕获+主题思考--兼与王迟老师商榷[J].中国电视,2014(8):64-66.

[3]聂欣如.直接电影:一种关于纪录片的理想[J].文艺研究,2014(7):95-10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GMT+8, 2025-1-29 04:00 , Processed in 0.15249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nnna.top @2010-2025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5, dnnna.top.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