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世界范围内的舆论关注度也随之升高,这一切使国家形象的展示成为重要的课题。中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国际中谋求更多认同与话语权时,国家形象的展示能够带来最为直观的效应。因此,在传播中最为客观的纪录片方式成为国家形象宣传的最佳选择。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能够全面立体地呈现我国的经济、政治及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为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带来新的认知感受。在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中,叙事元素是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要素,也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 1 新世纪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发展与特征 新世纪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属于人文类纪录片,以体现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进程为主,内容上主要展现中国的百年变化,融汇了历史与民俗等精神文明,代表性作品有《大国崛起》《中国记忆》《中国通史》等。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纪录片主要以挖掘文化及艺术对社会、人类的影响为根本任务,旨在引发社会思想的能动性,而对国家软实力的输出及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并无明确意识。随后,纪录片进入发展阶段,该时期纪录片的特征已与初级阶段明显不同。电视产业的急剧转型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纪录片与电视产业一样受到电视评定标准的影响,在收视率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资金及传播渠道也受到同等程度的制约。这种状况使得纪录片不得不重塑传播形象,在全面掌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使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完成国际化转向。最后,纪录片进入稳定发展期,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中。该阶段的稳步发展得益于前一时期的国际化背景及内容和形式的突破,这一时期的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记录频道的开播为标志。因此,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真正承担了传播国际形象的任务,国际化理念也成为主要叙述方式。 纵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知,我国纪录片的基调为以人为本,从最初的重视文化、艺术对人及社会的塑造到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化传播。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成为中国纪录片走向成熟和国际化的标志。与此同时,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元素也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化的核心和关键。 2新世纪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元素 纪录片的个性特征是重纪实性而轻故事性,多宏观叙事而少细节叙事,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符合这一叙事特征。此外,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还具有结构清晰、进行条状或板块式叙事等特征。该特征在中外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制作上都有类似的呈现。通过叙事主题、叙事对象、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呈现叙事元素的特征。 2.1 叙事主题 纪录片的纪实性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在纪录片商业化进程中,其自身的真实性会受到广告等商业因素的冲击[1]。这是影响纪录片叙事性的现实因素,也是外因;而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已经试图规避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叙事性上由内向外进行突破。 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人文特色、民生主题较为凸显,代表性作品有《中国记忆》和《中国通史》。这些作品在主题上充分展示了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在内容上以展现中国百年以来的发展变化为主。如《中国记忆》讲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积极和正面的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腾飞。 我国历经五千年文明发展,所沉淀下的文化是独有的瑰宝。作为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代表作,《中国通史》的拍摄借鉴了《丝绸之路》《故宫》等作品的成功经验,并由广播电视总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完成。《中国通史》选取的历史阶段起于邦国时代,终于帝制结束时期;在叙事的主次安排上,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为主,次要事件则作为辅助叙事存在,不具备必要性。 我国拍摄的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与其他国家的视角不同,主要着眼于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多领域的快速发展,以立体方式呈现出我国积极的姿态与风貌。例如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通过选取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故事,全景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果。片中的叙事视角全方位、立体化,上至决策者,下至普通百姓,叙事顾及每一个阶层,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以小故事展现大成就,在同题材纪录片中风格独树一帜。 2.2 叙事对象 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对象即叙述的主体,是指当代中国的发展。外国制作的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多数将视角集中于现实性问题,且进行针对性和倾向性取舍,所选取的视角与中国形象构建的客观程度较低。可见,对于同一叙述主体,会因为所站立场不同,拍摄主体内容的呈现形成一定的差异。 中国在拍摄该题材纪录片时,把事件的发展置于大的历史变迁中,在时间背景上跨度较长,对问题的剖析也更具深度。以历时变化来衬托共时平面上所发生的问题,是中国制作该类型纪录片的特点。在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中,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是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作品的主要内容延伸。代表性作品如《中国之路》,该作品始终观照中国的历史问题及中国的传统生活模式,例如对“家”和“国”两个概念的诠释,通过具体的故事展现当下国人对“家”和“国”的责任。 在历时性发展中观察共时性变化是中国制作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将得到世界认同的五千年历史及文化与当代融合,能够增加认同感,引起共鸣。外国媒体在制作该题材纪录片时,往往仅选取共时层面上的发展,而没有将故事放置在更长的时间轴中,观察我国各个领域的历时发展变化,因而不能呈现出完整的故事与内容[2]。 我国曾按照时代类型将纪录片分为历史纪录片和当代纪录片,且二者的表达思想均为单一的。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制作克服了之前存在的问题,将古代东方文明与现代发展的延续性呈现给受众。由此可见,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在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在时间性问题上,《北京记忆》和《握手——改变世界的日子》能够体现这一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以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的现状。 综上所述,在叙事对象的选择上,中国影视创作者们更倾向于将现代中国放置在历时发展脉络中进行观察;而西方主流媒体及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媒体更倾向于对叙事对象的深入挖掘和刻画,并围绕共时平面上的现代中国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扩展。对叙事对象的选择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国家的意识和文化背景。 2.3 叙事方式 在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各国纪录片制作者对叙事主题与叙事对象的选择以及制作方式与流程的不同,对作品的叙事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多重视角与全知视角、故事化与新闻化两个方面,能够对叙事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 叙述视角为纪录片的叙述角度。经典叙事学认为叙事视角有两类,即外视角和内视角。二者各有侧重,它们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叙事角度和传播效果密不可分,也与受众有着直接关系。单一的全知视角会造成记录片过于实际和刻板,很难引起受众共鸣。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多数采用多重视角并举的方式进行叙事,在充分展示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同时能够兼容受众的特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产生认同感。 纪录片制作主要有两种风格,即新闻化及故事化。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故事性吸引更多受众。故事性能够很好地展示纪录片,迎合受众的观影需求。例如《中国记忆》中的第九集《哈尼史诗》中,采用完整的故事化情节设置,讲述了出土文物与哈尼族的历史。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大量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并大量使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每一集之中的人物和故事都丰富而精彩,大大增强了受众的观影体验。 3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展示成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作为全面立体地呈现我国经济、政治及历史文化等变化的重要载体,能够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带来客观真实的认知感受。各国影视工作者在制作该题材纪录片过程中,在叙事主题、内容和呈现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同的手法让各国在拍摄制作此类型纪录片时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为今后的中国发展题材纪录片提供理论基础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海,徐维聪.我国纪录片商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5):193-196. [2]张鑫.新世纪以来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7. |
GMT+8, 2025-1-16 00:55 , Processed in 0.11138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