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实境、互动、想象:纪录片《海洋》音响设计的创新表达

2020-2-5 19:35| 发布者: 小白兔| 查看: 316| 评论: 0|原作者: 王恒乾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 声音作为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作用已获业界和学界广泛共识,具有营造情境、增强叙事、强化主题、激荡情感等诸多功用。纪录片声音涵括语言、音乐、音响,三者互为作用,呈现丰富的听觉场域,以期表真、传情、 ...
声音作为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作用已获业界和学界广泛共识,具有营造情境、增强叙事、强化主题、激荡情感等诸多功用。纪录片声音涵括语言、音乐、音响,三者互为作用,呈现丰富的听觉场域,以期表真、传情、达意,进而深化主题和内核,实现情感共振。音响作为构成视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各类音效、动效、环境音效等,哲学家黑格尔有言“声音有随生随灭的特性,但迅速消失的声音却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1。波德维尔、汤普森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声音只是运动图像中的伴奏,其实我们的注意力可以伴随听觉注意力,声音可以主动塑造观者对图像的认知,在图像中非常具体地引导观者的注意力,让观者形成期望,通过声音可以帮助观者进行编码2。纵观国内学者对纪录片的研究,音响设计之于纪录片的视角尚显薄弱,有待系统深入研究。

《海洋》(Oceans,2009)作为法国自然纪实类纪录电影的典型代表,被业界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纪实类纪录电影之一。影片跨越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时五年拍摄而成,聚焦于鱼类、鸟类以及各类海洋生物等100多个物种,投资之巨大、制作之精良、内容之详实有目共睹,以立体全景式的方式呈现了神秘的自然图景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用交响诗式的结构呈现海底世界的色彩斑斓、气势恢宏,音响创作在刻画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了创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藉由图像、声音的外在表徵最终指向人类对海洋无限索取造成的海洋生物生存危机,引发观者对生态的思考——正如片尾的主题曲《Ocean will be?》(海洋将何去何从?)。

一、同期还原感官真实
(一)直观再现真实物象
感知层面的审美即受众听觉的感应,是对声音最基础的感受,其审美活动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刺激到反应的反射模式。当听觉器官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后,就会通过神经系统传送至大脑皮层,大脑调用已有的声音感知经验,将外部刺激融入到认知结构中,当这种感知与脑中所存储的认知相同或相似时,大脑就会形成共鸣,完成审美认知过程(3)。音响是建立听觉真实的重要元素,通过声波作用于受众的耳膜,引起听觉注意。其真实与否直接决定观者对影片最直观的感受,是视听艺术传达的最初印象,要让观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音响的表现尤为重要。纪录片丰富的视觉呈现和真实的音响冲击相融合,带给观者的是视、听觉感官上的审美享受,而同期自然音响正是构建真实感知的基础。

《海洋》采用精良的前期拾音,特殊的后期音响设计,同期声和音效的混用强化了戏剧性的效果,力图为每一位观者提供置身海底世界的沉浸式体验。前期目的化和层次化地收集与过滤声音元素,在后期的编辑中有机建立音响的叙事层次。《海洋》中对于海洋生物鲜活的形象塑造,大多依靠同期音响效果的设计与体验来实现。全片以父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影片开场近七分钟没有音乐,语言声也只是只言片语,听觉设计将声音大部分笔墨应用在音响方面。向观者呈现了隆隆呼啸的风声、哗哗翻滚的海浪声、空中零星划过的鸟叫声,水下生物缓缓游动的声音……同期的环境音响既为整部影片铺垫了真实的空间感,也奠定了听觉基调,这些来自自然、耳熟能详的声音能快速激发观者调取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所知、所感,影片中画面视觉与听觉的共谋激荡起观者的生活记忆,唤起观者对物象的共情。

(二)主观强化真实体验
在观影过程中,观者目之所及的视觉内容是有限的,而藉由听觉则可感知到环境气氛、主观情感,使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音响可以创造和展示丰富、多元的空间,拓展空间画面和时间的维度。音响具有视觉延展性,观者透过视觉和听觉的联觉接受完整的影视讯息,再经由自我的解码与编码,认知作品的内容与主题,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就是视觉与听觉的互动产生的联觉效应给观者带来的审美感知。影视世界是现实与非现实的辩证结合,只要观者的内心找到一种与影视声音相融合的感觉,就可以说这种声音是真实的,因为它使观者感受到了真实的印象。

在捕食沙丁鱼场景中,成群的海豚在海浪间穿梭,海鸟在海面上低飞盘旋,海面下则是密密麻麻的沙丁鱼……画面动、静结合。动作音响的运用别具匠心,猛然间捕食的海鸟利剑一般插入海里的入水声,水下海鱼疯狂逃窜激起的水流声,猎手海豚紧随其后发出的雀跃声……丰富的音响从四面八方而来,形成环绕之势,与画面共同营造出真实、紧张的捕猎场景,最终这一切的喧嚣被跃起的鲸鱼打破,画面重归安静。真实音响的运用让观者感知到沙丁鱼紧张逃亡、海鸟的敏捷、海豚的矫健、鲸鱼的庞大……画面持续在海面和海里切换,大量饱满、真实、有层次的同期音响制造出紧张刺激的捕猎气氛。这种用音响创造出的听觉氛围,使观者沉浸在影片“真实”的环境中,拉近了主观与客观、艺术与现实的距离,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总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知到的客观事物与自己心里所想加以关联,缩短了影片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受众对影片主题产生了接受的认同,做出相应的审美判断3。诚如前述,影视中音响能激发观者的认知体验,真实的同期音响不仅仅能够再现环境,而且能够引导观者感受直观的视听体验,不仅是一种感官之美,亦是感官联觉产生的美,更是一种艺术与现实相统一的美。

二、细节构筑情感互动
(一)拟音再造听觉世界
音响在纪实类纪录片中不仅创造了丰富、流动、立体的听觉感受,还能加深对事物内在形象的认知,在与视觉艺术的融合过程中升华观者的主观感知,起到营造氛围、交代背景、构建空间感等作用。纪录片中的音响是一种“神形兼备”的听觉元素,既是内容与内涵融合,亦是纪实意识、创作意识的内在流露,它强调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认知体验,创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审视社会的发展,通过影像传达审美倾向和价值观,从内心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与反思。然而画面作为纪录片的写实性存在,并不能将对象的思维、情绪诠释展露无遗,音响有细腻的细节表徵,可将隐含其间的丰富情绪实现外部表达,让观者借助视觉对象发出的动作音响,感知到内在的情感思维与心理状态。

《海洋》中有着大量的水下镜头和微观镜头,在这样的声学环境下录制出清晰、有质感、有层次的音响声难度很大。拟音将纪录片音响由再现变为再造的艺术,虚拟构筑出听觉的世界。通过拟音,首先在表达画面主体细节方面,丰富了画面的张力;其次是创造了主观“拟物”的观影视角,将叙事主体的听觉形象艺术化。其中,细节音响是最生动、传神的笔墨,观者在观看纪录片时,往往会因为一些细节凸显而集中注意力。兹举一例,小海龟奔赴海洋的桥段,伴随着海浪声小海龟们拨开沙层,躁动的动作音响暗示着周围有更多的小海龟孵化出来。此时的零星的海鸟叫声从远处进入声场的中央,叫声不断增多、紧密,直至萦绕在观者的四周,直至铺满整个声场。虽然画面上还没有出现一只海鸟,但通过听觉告诉观者,一场生命的争夺战即将打响。而后小海龟奋力爬出松软的沙滩奔向海洋;成群的海鸟犹如恶魔般呼啸着俯冲猎捕……观者可以聆听到小海龟在松软沙滩上稚嫩的脚步声,海鸟们捕食时有力的叼啄声,海鸟吞咽小海龟的咀嚼声……透过音响的强弱、动效的节奏和在声场中的位移来强化海鸟的“庞然大物”与小海龟的“势单力薄”,二者截然不同的反差形成鲜明对比,不说自明,一目了然。正是因为有了拟音的加入,让观者听觉上的主观缺憾在影片当中得以满足,感慨微观生命之伟大,这种富有临场感、包围感的听觉效果正是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的必要条件。除了设计制作出了镜头中海龟、海鸟动作所发出的细节音响、海鸟捕食时发出的动作音响和整个情境中的声场包围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将细节真实化、夸张化,这种富有真实感、运动感、层次感的声音正是为还原纪录片的现场感,营造更具表现力的听觉世界。

(二)拟物塑造共感张力
影视艺术的发展始终是以观者的感受为出发点,不断满足观者的精神需要,影视欣赏过程中观者接收到听觉信息后,结合自身的听觉感知经验,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对听觉信息的意义读解取决于观者的主观听觉认知经验,音响的听觉审美认知是客观听觉感知和主观思维活动的综合产物,客观的听觉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受观者已有经验的影响。洞察纪录片的创作不难发现,创作者将自身的表达和情感思维植入作品中,从而产生创作意义;从观影的角度讲,观者接受到音响信息,会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对作品的理解与审美想象相结合来理解作品的表达。

《海洋》尝试模拟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视角,将观者的认知视角代入海洋世界。雅克·克鲁佐德(同为《海洋》导演)曾说:“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视角,就是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眼光去看这些动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上的成功,不如说是一种创意上的成功。”事实证明,《海洋》能够深深触及观者的情感认知,正是基于拟物的视角的应用。《海洋》中不管是微观角度海洋生命的孕育,还是宏观视野太空角度俯览地球,综合拟物视点的巧妙运用,无不令观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在提升影片的审美愉悦性的同时,将观者带入情境,徜徉在创作者营造的视听世界。音响的细节处理与视角的独特巧妙互助,透过左右声道、音量的强弱、音色的变化等诸多细节变化来塑造主人公的现场空间场域,让观者产生强烈的现场感,被影片叙事与情绪的变化紧紧扣合,将细腻的情绪反应展露无遗。观者在此过程中因为“拟物”视点的运用,实现了“与鱼一起畅游”的佳境,能够“看”鱼之所“看”,“怨”海豹之所“怨”,设身处地体验“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海洋》透过巧妙的音响设计,与富于张力的画面呼应配合,为我们共同呈现了视觉震撼和听觉审美快感,在保证纪录片的纪实性的同时,又增进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联想升华艺术想象
(一)诗意激发艺术想象
听觉语言不仅具有反映现实的能力,还可激活观者的无限想象力,实现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升华出某些独特的效果和意蕴。美国著名纪录片制作人托马斯·斯金纳认为:“纪录片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应该是‘1+1=3’,即声音与画面在一起能够深化纪录片纪实性带来的意象美,引导观者产生心理联想,创造出第三种意境。”4音响除了可以赋予影视艺术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效果外,还可以结合观者主观的审美认知产生审美想象,引导观者获得超脱影视本身的情感升华感受,观者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心理经验、艺术素养产生审美想象。因此,纪录片音响的审美想象涉及到观者已有的经验、情感、理解及艺术想象等多方联动熔为一炉,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情感认知现象。

音响在纪录片中,既要有存在意识,也要有情感意识。一部纪录片的价值,正是透过镜头的剪辑、声音的表现向观者传递其哲学思想和情感认知。《海洋》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减少了解说的笔墨,降低了影片主观倾向性的干扰。影片前半程使用大量的唯美镜头、自然音响辅助以旋律恬静悠扬的配乐共同呈现海底世界的缤纷,海洋生物闲适的嬉闹音效、捕猎时的欢呼,带着观者进入到它们的生活世界。后半程伴随着座头鲸激起的海浪音效,钢琴低音区猛然的敲击声打破海洋环境的闲适,音响声被沉重、压抑的配乐所掩盖,人类社会的捕杀打破了原属于金枪鱼的自由,影片前后两个部分轻松自然的同期声与压抑刺耳的音响、配乐形成鲜明对比。运用大量的音响辅助画面,通过“主人公们”发出饱含情感的动作音响和生存环境的自然音响直接向观影者诉说。在提升影片真实性、欣赏性的同时,可让观者从最直接的角度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图。雅克·贝汉在拍摄《海洋》时说,“这部电影,是一种诗意的忏悔。它完全不是百科全书,除了绚丽的色彩,还有影片留下的省略号。看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学到什么,而是更好地理解海底世界。”5雅克·贝汉所说的省略号即为留给人类的审美想象、审美反思,对自然应该反躬自省。

(二)联想升华主题认知
波德维尔指出,理解和解读一部电影,即构成一种以观者为中心角色的活动,作品是无生命的,透过观者的参与,才赋予它意义,观者可以建构一个完全虚构或模仿真实的世界,也可以建构隐含的、象征的或内在的意义6。音响元素在纪录片作品中的运用,烘托环境、制造气氛,引发观者的兴趣以及心灵上的震撼;丰富了观者的感官体验,使影片内容充实,提升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进而达到深度体验感知,实现情感的共振。

雅克·贝汉曾坦言在影片的杀戮部分采用了电影艺术化的虚拟镜头,画面并非实景拍摄(但片中内容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在影片后半段表现主题思想,呈现了人类将鲨鱼割鳍抛尸、血水漫延,巨大的渔网、网中挣扎的鱼、捕猎的人、被染红的海水……画面写实、声音写意,配合低沉的打击乐、肃穆的圣咏合唱、夹杂着鱼类撕咬渔网、拼命挣扎的动效,眼见耳闻形成视听双重刺激,也将影片保护海洋的主题推向高潮。动物的发声像人类语言一样,是自身情感的体现,包含了内在意图的显现,是其内心状态的真情表露。透过海洋动物的叫声、动效让这些“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观者讲述它们的内心状态、生存环境,知晓它们的意图。影片片尾字幕的后半程,没有使用任何画面背景,而是转向使用隆隆的海浪声夹杂着大量凄惨、阴森、悠长的鲸鱼叫声,让人不寒而栗。在这声音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海洋霸主在遭到猎杀时的无尽痛苦以及对人类的恐惧。鲸鱼的叫声被设计为回荡在整片空旷的海域,凄鸣的叫声既是来自最深处的呐喊,也是最真诚的渴望,无不彰显着它们的生存状态以及这片海域其他生物的生态状况,衬托捕杀者的无情与凶残,对海洋世界的肆意破坏给海洋生物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引起观者无尽的反思——正如影片最后的点题“我们到底是谁”?在呈现缤纷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同时表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在感知影片唯美的同时,激发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知;诱导观者深入思考自主地忏悔、觉醒,实现从情感想象到理性反思的过程。

四、结语
画面是影视艺术的本体,而声音是画面的灵魂。音响作为纪录片重要的听觉要素,应该与画面以及其他影视创作手段更好地融合,为纪录片的客观呈现提供更优越的制作手段,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完美的表达策略,使之在真实性、故事性、审美性、体验性与艺术性等方面实现更具魅力的表达。纪录片艺术透过音响的感知、认知、想象不断创造听觉艺术的真实与审美认知,进而实现“超真实”世界的建立,拓展了人们的听觉空间,让观者感知主观世界的微妙,实现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的升华。观者正是在这丰富的视听感受中满足着一种精神需求与心理期待,这亦是纪录片创作者不断探索、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

注释
1[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6.

2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 Film Art:An Introduction[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86:233.(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54.

3董立娟.论数字化电影声音的真实质感与审美认知[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4孟旭舒.电视纪录片及时传播中的审美表达[J].传媒,2013(7):75-77.

5史馨.诗意的忏悔:雅克·贝汉海陆空生态纪录电影三部曲[J].当代电视,2016(9):26-28.

6David Bordwell. Making Meaning: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158.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GMT+8, 2025-1-16 01:02 , Processed in 0.08235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nnna.top @2010-2025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5, dnnna.top.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