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是浙江广电集团摄制的人文纪录片《中国村落》的第四集,全片汇集了与村落相关的十一个小故事,通过不同人物的独特视角反映热爱家乡、守护故土,鼓励人们保护村落的思想内核。《中国村落》的诞生,正是在提醒人们,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不少村落已经岌岌可危,保护村落迫在眉睫。 随着4K超高清技术的不断发展,《望乡》采用了4K分辨率进行拍摄,前期拍摄采用Sony F55摄像机作为主机,剪辑师在FCP X工作站中进行转码、剪辑,再使用Davinci Resolve 15进行色彩校正和特效处理,同时使用Pro Tools进行混音,最后在FCP X里合成,电视播放时采用了高清格式。 一、前期拍摄 在拍摄手法上,《望乡》的拍摄强调最为朴实的记录风格,和《中国村落》第一集《如画》大不相同,《望乡》没有大量的美景,没有大量的航拍镜头和跳跃的画面,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村落的“美”,更是人的“真”。 以人为核心来讲述故事,要求前期创作有三个特点。第一,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讲故事。湖南上岩村的杨团花,外出打工八年最终回乡传承侗族文化;西藏盐井村的曲雍,为了让盐井不消失,毅然放弃外地工作,选择回乡……他们是守护故土的代表,能唤醒人们埋藏在心底的脉脉温情;冯骥才、胡彬彬、阮仪三则是保护村落的代表,三位名人的故事让整个主题有了提升,使得呼吁大家保护中国村落的主旨显得更有力度。第二,要求摄影师凝神聚力,抓住最打动人的瞬间。纪录片讲究真实,《望乡》里村民们淳朴的笑容、江西邹梅村村民们一起平移老祠堂时团结一致的精神,都是摄影师通过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得来的关键瞬间。第三,突出大环境的美感。摄影师的构图造就了画面的美感,让大家魂牵梦萦、愿意保护的村落,兼具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之美,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上下功夫。 在设备选用上,《望乡》的拍摄设备主要选用一套Sony F55摄像机,搭配Fujifilm ZK85-300/14-35 T2.6变焦镜头,辅机位选用Sonyα7RⅢ,航拍器为DJI Inspire2挂载X7。全程采用4K拍摄,为制作4K HDR版本做好技术准备。 Sony F55在拍摄中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主机位、声音记录、延时拍摄。该摄像机的特点是拍出来的画面层次感强、有电影感,主体突出,成像质感好,运动图像处理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纪录片的画面品质。 Sonyα7RⅢ在拍摄中承担附机位和延时摄影的任务。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延时拍摄的性能佳,可以在全画幅下记录4k视频,突出拍摄物体的细节和深度。 航拍器选用DJI Inspire2挂载X7。它的加热双电池系统为在寒冷条件下航拍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而禅思X7相机搭配D-Log有15档动态范围,可为后期创作提供更大的艺术空间。 二、后期剪辑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广播电视制作中心为《中国村落》系列纪录片配备了三台Mac Pro工作站,两台Sony X300监视器,一套Davinci Resolve 15工作站,200TB容量存储。 (一)剪辑理念 《望乡》是《中国村落》系列纪录片里最具纪实风格的一集。这就要求剪辑师在选择画面内容的时候追求最生动的画面,不仅要展示村落的美,更要展示人们对村落的热爱,所以在素材挑选上,拍摄的画面不一定是最稳的,但一定是最生活化的、最真实的。剪辑手法上则使用最传统直接的方法,不使用特殊的剪辑方法。主要的剪辑理念有几点: 1. 突出故事性。注重采访和资料画面的运用,特别将名人采访剪辑到最为合适的位置,不仅可以升华主题,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先“村”后人。每一个小故事都有主人公,但在剪辑上,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先展示人物所处的地点,来交代环境,再把故事的主人公引入画面。 3. 多选用运动镜头,使得画面更有表现力、更贴近生活。 4. 背景音乐伴随着故事的情绪起伏而加入,声画合一,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5. 尽可能减少特效的使用,呈现最原汁原味的状态。 (二)剪辑软件 《望乡》的剪辑主要软件为FCP X。它的“代理/原始切换”功能非常方便,可以一键切换4k和高清素材质量。此外,它的视音频磁力链接、滑动剪辑、实时保存功能,都非常实用。 三、后期调色 由于在拍摄纪录片时,所有被记录的片段都是瞬间发生的,摄像在拍摄的时候为了捕捉画面,有可能存在色温、亮度、光圈没有控制到最佳状态的情况,这就会造成色温、亮度、焦点、镜头洁净度产生问题。 调色的作用就是在力求画面真实的前提下,修正摄影师的偏差,润色整个画面,使整个画面质量达到新的高度。在纪录片《望乡》中,调色主要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一)色温、亮度还原 在纪录片《望乡》中,一些采访镜头是逆光拍摄的,比如其中的主人公之一杨团花的采访画面人脸暗、背景亮。调色师的任务就是把人脸提亮,背景压暗。操作上先选中人脸范围,再进行人脸跟踪,最后达到主体突出的效果。又比如知青张一的采访画面,也是做了类似调色。 此外,由于民用的灯管显色性不好,拍摄时人物的肤色容易出现问题,通过调色,可以将色温、亮度还原。再比如《望乡》中畲族小伙子雷树冰工作的的场景画面,由于灯管色温低,导致环境及人物暗沉,调色师的任务就是将色温调高,提亮环境和人物亮度。 (二)使画面风格化 在纪录片《望乡》中,邹梅村的新祠堂建造完成后,全村的村民欢聚一堂,热烈庆祝祠堂建成的片段,是七集人文纪录片《中国村落》里最热火朝天、节日氛围最浓的一段。为了表达村民高兴、热烈的情绪,调色师在这里用了风格化的调色方式,使得这段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大,村民看起来更粗犷、凛冽。调色师加大了色彩对比度,增强了村民的原始躁动感。 (三)美化画面 对于一些色彩层次不够分明,有噪点,雾霾感强的画面,就需要调色师在保证画面真实的基础上,增加层次感,去噪点,去雾霾,去脏点,让画面更加美观。 (四)针对资料视频的匹配 虽然《中国村落》的项目很早就开始了,但由于时间问题,有些画面是影像资料,甚至是手机录制,画面质量形成明显的对比。比如在邹梅村,村民平移祠堂的事件就是手机录的,放大后画质不够理想,这就要求在调色中尽量把手机颜色和Sony F55摄像机的主机颜色相匹配。匹配需要考虑几点: 1. 色彩丰富程度的匹配。手机的色彩是寡淡的,色彩涵盖比较少且没有张力,这就要求后期将色彩展现的氛围匹配起来。 2. 亮度的匹配。手机和摄像机的亮度对比度差异会很大,需要前后相匹配。 3. 清晰度、锐度相匹配。由于手机的分辨率是720p,我们电视画面需要1080p的素材,因此调色师使用Davinci Resolve神经网络的算法,把手机的内容尽量无损放大,清晰度、锐度调整到更好。 四、字幕包装 随着现代人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字幕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和当下不少节目色彩斑斓的“韩风体”“舌尖体”包装不同,《望乡》的字幕包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需要符合观众对纪录片的审美要求。 (一)字幕色彩统一 《望乡》从片头到片尾,从人名条到地名条,以及片名、角标,全部采用了白色。统一的白色,给人清爽、明快、纯真的感觉。无论斑斓的色彩有多么炫目,白色依然是永恒的经典色。 (二)字幕字体设置巧妙 整个节目的字幕以“极简”为宗旨,在展示字幕功能的同时,不喧宾夺主,满足好看又不失内涵的要求。 首先,片名“中国村落”,取自沙孟海的书法,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片头字幕和标题《望乡》采用隽永秀丽的艺术字体,美观含蓄;人名条、地名条、角标及片尾字幕全部使用宋体,简约大气、清晰低调;唱词使用黑体变形,比黑体略压扁的字体更加方正,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 (三)字幕包装设计蕴藏的文化内涵 在字幕包装设计上,美术师独具匠心,精雕细琢,摒弃了块状设计,而选用简单的线性设计来体现节目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片头字幕上,美术师大胆地选用徽派建筑和福建土楼元素,两者结合的图案与字幕融合,一种自然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不但契合节目主题,又自然形成一种符号性质的标识,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 在地名条的设计上,美术师从节目中选用了一幢古建筑的简笔画连接一条曲线来完成,线条之上呈现村落名称,线条之下则呈现省、市名称。简约又不简单的设计,既有美感,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建筑寓意村民们的家,曲线则代表回家的路,《望乡》的人们渴望回家,路在脚下,家就在前方。 在人名条的设计上,则采用了“桥”“水”的元素,简单的“几”字形小桥与线条结合,线条之上为人名,线条之下为人物身份,寓意蜿蜒的河水从桥下流过,源远流长,让人不禁联想到村落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很有意境美。 另外,每一集右下角的角标和提示条的设计则结合了村落古建筑的窗户元素,线与面的结合非常简洁大方,极富设计感。 字幕的有效运用,创造出充满感染力的时空意境,辅助《望乡》的画面语言,调整有效内容,丰满背景资料,丰富内涵,彰显艺术与技术的聚合力。 五、混音 纪录片《望乡》最终以5.1环绕声方式呈现,以“真实性”为原则,突出声音细节,保证声音质量,反映纪录片声音质朴、纪实的风格。 六、结语 纪录片《望乡》的摄制流程是当下中国纪录片规范化、科学化的真实写照。当《中国村落》系列纪录片如诗如画般展现在观众面前并引起强烈反响时,反映出它的制作是符合大众审美趋势的,也代表着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水准。 相信通过一部又一部纪录片的摄制,后期创作人员会有更多的规范化流程付诸实践。今后,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声色俱佳”的纪录片精品。 |
GMT+8, 2025-1-29 02:57 , Processed in 0.15677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