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艺术修养不仅融入其现实生活,也和他的作品紧密相连,是导演内在修养的一面镜子。周兵为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节的开幕量身打造的影片《外滩佚事》,讲述了一个长达一百多年精彩的上海外滩故事,向世界彰显了上海外滩的历史与文化,这与导演的深厚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 一、《外滩佚事》导演艺术修养之独特视角 叙事是一部作品的基础,更是作品的重中之重,导演艺术修养的好坏也取决于他“讲故事”能力。纪录片导演讲故事能力的强弱不同于故事片中虚构故事的水平高低,而在于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捕捉能力,以及是否能用他自己的方式讲述,这就是创作视角。创作视角的独特不仅会让作品增色不少,更导演的创作更具有鲜明个性。 《外滩佚事》讲述的是外滩近现代史的纪录片作品,给让导演周兵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研究了长时间的古代史题材的纪录片作品,终于有机会在“外滩”这个近现代历史选题中一展身手,让他与中国当下社会时代走得更近、靠得更拢。而担忧的是,“外滩”是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焦点,它已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之前关于外滩的纪录片作品也有不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这段历史,向世界各国的朋友再现这个万众瞩目的魔都,成为最大的难题和挑战。 与周兵以往所拍摄的古代历史文化纪录片有所不同,导演在《外滩佚事》这部作品中把历史改写成一部“人”的故事,以自称为“我”的老爷爷角度讲述关于外滩六个孩子赫德、李香兰、叶澄衷、杜月笙和周璇的传奇故事与命运,角度的选取让观众在体验六个人命运的同时,自然地将上海甚至中国在整个近代的历史和命运联系到一起,让久远的历史清晰可见又发人深省。不得不说,周兵导演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不一般的外滩,是个人艺术修养的直观体现。 二、《外滩佚事》导演艺术修养之真实再现 真实作为纪录片的艺术本质,是每部纪录片作品创作的核心原则,客观地诠释或再现生活成为了每个纪录片导演的基本艺术修养。特别是影视制作技术的数字化和纪录片作品的市场化,让纪录片导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纪录片对真实的再现最难拿捏的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实的尺度处理。与虚构的电影艺术不同,纪录片中虽已是历史的、不可重来的事件,但在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是真实地再现,让导演的创作难上加难。对于非上海本地人的导演周兵,外滩显然陌生许多,要把它表达清楚并准确,就必须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才能力求《外滩佚事》这部作品的真实。作品的前期策划工作组织了上百号人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全方面地收集关于外滩的所有资料、认真查阅重要文献及视频影像、对材料的反复整理提炼,再最终确立再现方案。在片子开拍之前,导演周兵早已选择在上海小住一段时间,每日早起,在上海这座印象的城市里转悠,感受当地的生活,力求客观地再现真实,让外滩的人们和看外滩的人们产生内心共鸣。 真实地再现并不完全是技术水平、艺术技巧所决定的,更是纪录片导演纯正的创作动机、严谨的创作态度、生活的真实体验,是纪录片导演艺术修养的基本组成。 三、《外滩佚事》导演艺术修养之艺术品性 创作《外滩佚事》之前,导演周兵就已经有了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作品,如《故宫》、《敦煌》、《台北故宫》、《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等,这些题材的作品都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驾驭。作为南开大学的历史学院博士,正如他所说的“我有一种天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烧’”,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钻研成就了他温文尔雅的品性。 从《外滩佚事》前期接手策划到首映隔有三年之久,这期间周兵与他的团队走访了众多上海知名的学者和国外学者,将外滩相关的历史资料从19世纪40年代收集到了20世纪末,进行全面地收集、反复地考究、清晰地梳理。这期间,他对艺术的认真,对事业的执着才成就了这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纪录片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周兵家里的装扮充满艺术的氛围,木制的精美茶具,身着中式对襟的褂子宽松的裤子,闲中喝茶、抚琴、念佛、作画,闲暇的修身养性带给他面对瓶颈时的平心静气。无论你站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会有一面镜子是属于你的,你是怎样,镜子里就会是怎样,周兵的纪录片艺术让大家看到的不但是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更是作品背后导演的个性和品质。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处处都是导演扎实创作功底和艺术修养的见证。市场化背景下的纪录片发展对导演个人艺术修养的需求迫在眉睫,只有导演个人艺术修养地不断提升,才能迅速提高纪录片作品的质量,让纪录片走进大众的生活。正如周兵导演所说的:“让纪录片的创作同样像那些主流的商业电影电视剧一样获得更多人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刘昱秋.关于影视导演艺术特性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4(04). [2]曲辉,李樱.周兵与有温度的历史青梅煮酒[J].三月风,2011(09). |
GMT+8, 2025-1-15 22:56 , Processed in 0.10180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