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献纪录片前史:术语的误生与概念的错乱

2020-2-15 20:43| 发布者: 小白兔| 查看: 426| 评论: 0|原作者: 张锦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摘要: 在《电影作为档案》 (2011) 一书中, 笔者较系统地论述过纪录片与文献纪录片概念, 并计划对纪录片理论做一次全面梳理。然而此后在对口述历史纪录影像与纪录片的论述中, 赫然发现诸多本以为已解决并需以此为基础进一步 ...
在《电影作为档案》 (2011) 一书中, 笔者较系统地论述过纪录片与文献纪录片概念, 并计划对纪录片理论做一次全面梳理。然而此后在对口述历史纪录影像与纪录片的论述中, 赫然发现诸多本以为已解决并需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的基本问题, 仍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处于混乱状态。

笔者的思考显然没能引起纪录电影学界足够的关注, 原因估计是少有人认为该书跟纪录电影乃至电影学基础理论的开拓有关, 因为讽刺的是, 也有不少没能认真阅读的档案学者反过来认为该书基本上是一部电影学著作而与档案学关系不大。尽管在电影理论中引入档案学的理论或反之并非笔者首创, 国际上也非偏僻, 甚至国内主要电影学术刊物上也有过相关译文, 1但对绝大多数国内电影研究者来说还是个陌生的领域。这种陌生其实也说明了本文乃至《电影作为档案》想要说明的问题。

因此, 哪怕是为了顺利推展口述历史纪录理论, 笔者也不得不改变计划, 回头对一些纪录电影的基本问题提前展开论述。其中文献纪录片是矛盾比较集中的概念。正如《电影作为档案》一书中所提到的, 国内特有的电影艺术档案概念虽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却成为一个绝好的例子来明晰地说明和暴露国际上电影档案概念中所存在的诸多模糊认识, 文献纪录片也是如此。笔者曾提到, 文献纪录片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术语乃至概念,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纪录电影概念的某种认识, 对这个概念的分析也能部分地将这种认识揭示出来。

一、说过的话
《电影作为档案》第六章第二节《电影档案编纂与文献纪录片》曾有过系统的逻辑分析, 2本文不予重复而仅是进行历史分析, 但作为论述基础的纪录电影乃至纪录理论却散见全书, 故有必要对书中相关结论做一个简要概括, 便于读者理解。

文献纪录片作为本土术语, 一个理由是其在其他语言中, 特别是纪录片概念形成的英语中几乎找不到类似表达, 因为纪录片 (Documentary) 这个词最妥当的直译就是文献片或档案片。3正如很多学者所认识到的那样, 纪录片是具有文献价值或基于文献制作而成的电影, 4那么文献纪录片反过来直译成英语就成了“Documentary Documentary” (文献文献片) , 荒谬性是显见的。笔者对电影片种的区分是以制作目的所形成的特有文本形态为主要依据, 纪录片是以制作文献或档案为基本目的并具有一定传播目的的影片为核心、外延逐层扩展的开放式片种类型。文献性是纪录片的基本属性, 更不用说具有文献价值。

用“文献”修饰“纪录片”, 并将其确定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类型, 至少有三种可能的理解:具有文献价值或文献性的纪录片, 关于文献的纪录片以及基于文献制作的纪录片。目前学术界较为主流的看法是第三种, 即将这个概念与西方“汇编电影” (compilation film, 笔者改译为编纂电影) 等同。这种等同是存在问题的。首先, 文献纪录片并不限于汇编电影的外延, 因为文献纪录片概念中所基于的文献不仅是资料影片, 也包括其他类型文献:纸质档案、历史论著、历史遗迹与文物等, 而后者在西方关于汇编电影的诸多论述中基本不存在。其次, 汇编电影概念本身的外延也远超纪录片, 它可指日本动画连续剧的缩编电影版;可以指虚构电影片段汇编, 如演员的演艺广告乃至汇编故事片片段的恶搞视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甚至完全虚构的基于影像汇编情节形成的故事片如《女巫布莱尔》等。在西方诸多关于汇编电影的论述中, 笔者总结了那些与纪录电影直接相关的部分论述中两个主要的观点, 即理查德·巴萨姆 (Richard M.Barsam) 的“……始于剪辑台, 使用以前出于其他目的制作的电影胶片”。5以及陈力 (Jay Leyda) 的先决条件——“思想, 因为按照这一形式制作的大多数影片都不满足于仅仅是作为记录 (records) 或文献 (documents) ”。6

尽管由于约定俗成以及文献纪录片样式确有研究价值等原因, 我们仍可采用这一概念, 但从概念误用中可看出, 我们对一些纪录片基本概念的认知混乱。笔者也的确提到, 文献纪录片最初的含义是上述三种可能含义中的第一种, 即具有文献价值或文献性的电影, 但仍是一种误用, 可引发有价值的思考。本文希望通过有限的考证基本确定这一误用的判断, 尽管仍需学术界进一步挖掘。文中尽可能基于影片当时的自我称谓 (影片内或影片宣传材料、脚本等辅助文字材料等) 以及当时文字媒体上对影片所做的描述性语词。限于篇幅, 如有一部影片被诸多报道称为文献纪录片, 本文通常仅举一例。

二、早期电影与“文献”的关联及苏联影响
笔者曾提到, 第一个明确将文献纪录片与汇编性纪录片建立关联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时间。他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 (1993年出品, 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 ”。7他谈到的是电视纪录片, 但文献纪录片“这个叫法”在电影界却很早就出现并大量使用了。笔者曾追溯到最早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中苏合拍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 而第一部采用文献纪录片的纯中国电影是《抗美援朝》 (第一部) 。经过笔者进一步搜寻, 无论是影片片头及其宣传还是媒体报道, 仍然没有找到更早的案例。这两部影片都与经典的汇编电影定义相去甚远, 理由不再赘述, 至少它们不是经由资料影片汇编而成。在此之前, 中国共产党电影机构拍摄的几部比较类似的较长纪录片, 如《富饶的东北》《百万雄师下江南》 (甚至还“汇编”了上海影人拍摄的解放前上海的影片素材) 都没有文献纪录片的描述, 而同样涉及一定历史性回溯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描述词是“历史纪录片”。

文献纪录片语词的产生原因, 笔者对那个时期曾留苏的纪录片剪辑师姜云川有过电话采访。他个人认为该词源于苏联, 因当时苏联的纪录电影制片厂被翻译为“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 而这个“文献电影”意味着这样的影片可作为历史资料。现在笔者找到了更多材料佐证这一判断。

汉语中, 纪录片 (记录片) 这个语词的用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 到40年代已有较广泛地使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最终确定下来。在此期间, 无论人们对纪录片内涵有什么看法, 实际有过多种术语, 这方面笔者将另文详述。文献电影或文献片是这些语词中的一部分, 却极为少用, 并在很晚才开始。汉语文献中, 文献与电影的关联也不算少, 但早期基本上是关于电影媒介自身的史料或历史陈述, 而电影作为史料或文献并未被意识到。影片本身作为文献的观念首先是金陵大学理学院的电教刊物《电影与播音》在1943—1945年间从电影教育的观念出发, 将电影视为一种类比于纸质书刊的影音版教学材料, 分别采用过“电教文献”8、“电影文献”9和“影音文献”10等称谓, 并且部分建立在金陵大学的图书馆影音材料收藏, 或电影教育材料制作与专业课程名称的语境之中, 甚至试着用图书分类的原则对电影进行各门学科的分类, 而不是仅将其归入艺术作品类, 与图书馆将所有收藏称为“文献”类同。这正好说明了文献概念的复杂性, 也是很多纪录电影研究者的困惑之源, 也因此“文献”概念不能简单化地用于作为片种的纪录片的区别标准, 即纪录片应该是以文献为基本的制作目的而非出于其他目的制作完成后被视为文献。

笔者找到的最早相关纪录片的“文献”案例, 是1947年一篇关于“中制”与美技师合作完成《中国的抗战》的报道, 提到该片“是综合中国二十年来的史料完成”, 11称之为“中国第一部文献片”。这部影片的确让我们联想到汇编电影, 但“中国第一部”的表述似乎又将历史上类似的《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或《勋业千秋》排除在了文献片之外 (当然也存在作者不知道这两部影片的可能性, 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表述何谓文献片, 但可以感觉到应该与“史料”汇编以及作为“史料保存”都可能有关, 因为文章最后评价影片“实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文献片”, 或也可理解为将这些零散材料汇编形成文献, 而这些零散材料当然是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影片资料。考虑到资料影片长期不被国人视为文献范畴, 我们更偏向于认为, 此文的一大贡献是较早认识到电影作为史料意义上的文献属性, 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现时的纪录片本身也可以以文献为目的。这一汇编电影样式的标签却不是文献纪录片, 而是可以回译为“纪录片”的“文献片”。在纪录片术语已大量使用的情况下, 这一称谓也表明作者并不认同纪录片具有文献性从而需要另寻一个语词并加上“中国第一”的描述。事实上, 在今天很多文章中, 文献纪录片也常被称为“文献片”。

如果说上例还能跟汇编电影联系起来, 并且没有苏联的影响, 那么接下来不多的文献片语词的使用就几乎总是与苏联有关了。例如1948年年中, 《申报》刊登的苏联“五一”节大检阅纪录片的两份广告中, 分别用了“文献片”和“文献影片”的标签, 而这部影片明显与汇编电影概念无关。对照一下文中对影片出品机构的翻译, 或许能明白这一表述的原因:“莫斯科检阅文献影片·全部五彩·华语解说苏联文献电影厂制”。12这个厂就是前述姜云川提到的“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不过, 该厂的名称Центральнаястудиядокументальныхфильмов, ЦСДФ对应的英文名称正是“Central Studio for Documentary Film”, 所用的词正是格里尔逊纪录电影所用的“Documentary”, 但在这里却被译为文献电影而不是纪录电影。

无独有偶, 在解放区, 《人民日报》1949年5月关于苏联文化近况的两篇新闻报道中, 也对苏联纪录片采用了“文献片”的用法:“记载莫斯科今年庆祝五一节盛况的新文献片《五一节》, 已于五月十六日在莫斯科献映。该片系文献片中央制片厂出品。”13制片厂的名称不同于上述的例子, 说明这一翻译还没有定型, 却仍然将纪录片翻译为文献片。这部影片应该说仍然与汇编电影的样式无关。

既然只有文献片的表述而不是文献纪录片, 就暂时还没有产生概念上的混乱, 或者也可以隐约地表明了纪录电影进入中国的初期阶段人们对纪录电影属性的不同认识, 使用那些不同语词的人或许自身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表述的是同一个所指。对于“文献片”的使用者来说, 今天已难以考证其术语使用中的真实想法, 仅推测这一时期“文献”在类似语境中的使用含义。无论是关于电影的史料, 还是《中国的抗战》使用史料的汇编, 在一般电影人或媒体人眼中, 文献与“史料”是具有密切相关性的。这也印证了姜云川对笔者的表述, 即“文献电影”意味着这样的影片可作为历史资料, 无论是根据史料影片汇编而成, 还是当下拍摄下来可作为史料的影片, 如苏联的五一节庆祝盛况等, 从而与是否是资料影片的汇编无关。更有甚者, 文献电影这时还可能被用来指某种历史题材的故事片, 如1949年底《大公报》载一篇译自俄文的文章14提到了“文献电影《列宁在十月》”这样一部著名的故事片, 而在文末提到:“荣获斯大林奖金的电影共计:六十八部艺术片, 三十一部文献片, 四部通俗科学片。”这里的“文献片”显然又是指纪录片。笔者难以查找文献电影指故事片的原文表达 (该文与后面引用的《浙江日报》载苏联电影部长波尔沙柯夫的同名文章或许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文中提到《列宁在十月》是表述为“监制员罗门曾摄制著名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领袖的影片”, 文献片或许的确是译者的主观加工) , 但进行了删减工作的译者显然认为文献电影这一中文表达是可以指某种故事片, 尽管极为稀少, 而且文献电影与文献片或许还有一些微妙的含义差异, 即“文献电影”指影片的风格, 而“文献片”则是片种的名称。

三, 文献纪录片术语的出现及其与“纪录片”概念的错乱
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电影与文献的关联, 用文献片与文献影片来表达与历史密切关联的虚构与非虚构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 “文献纪录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诞生了。该片被称为文献纪录片, 或许正是考虑到文献片也可指故事片, 从而加上了纪录片的主词 (80年代还有汉语报道中用“文献性故事片”的表述15) 。支持该术语出现的原因与苏联有关的另一个证据, 是当时中苏合拍的大型纪录片是形式雷同的两部, 其中合作方为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的《中国人民的胜利》使用了文献纪录影片标签, 而与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合作的《解放了的中国》却没有使用。然而, 在后续的媒体报道中, 《解放了的中国》却被称为“文献片”, 16当然也有与《中国人民的胜利》一起并称两部“文献纪录电影片”。17还有一种情况, 在谈到《中国人民的胜利》为文献纪录片时, 称《解放了的中国》为“艺术片”。18这两部很少使用资料影片、基本在当时拍摄、甚至大量事后搬演的影片很难说与汇编电影有何关联。排除罕见的故事片案例, 文献纪录片与文献片仍具同一性, 并且指具有文献价值或普通人眼中的史料价值以及表现历史的影片, 实际上也有报道称这两部影片为“彩色历史纪录片”, 19并归入纪录片中, 成为纪录片中的一类。正如当时文化部长沈雁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摄制完成的晚会上的发言“认为这是全面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胜利的伟大史迹, 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伟大的政治教育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水准的五彩纪录片”。记者则在概述的时候在纪录片前面添加了文献的定语:“第一部具有伟大的政治教育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水准的五彩文献纪录片。”20

当然, 这仅仅是汉语表达体现出的对纪录片的一种认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文献纪录片”等同于“文献片”, 也就等同于俄语中我们通常翻译为“纪录片”的那个更常规地应该被翻译为“文献电影”的术语, 因此, 文献纪录片的术语虽然受苏联影响而产生, 但作为一个单独的纪录片种类概念化却与俄语或苏联无关。事实上, 这个厂名后来已大量地被“中央文献纪录电影制片厂”替代 (当然也有案例翻译为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 如1957年记录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纪录片《祝贺》片头标注的苏联合作方) 。笔者查到最早在1954年关于文献纪录片《阿尔巴尼亚》的报道中提到:“这个影片是由莫斯科中央文献纪录电影制片厂和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21最晚则是1959年报道这个“中央文献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我国纪念建国十周年的几个活动的“新纪录电影”《在我们兄弟的节日里》, 22那时中苏决裂已露端倪。当然, 其间也曾出现过一些比较紊乱的厂名表达, 显示出观念的迷惑, 如“《中国农民代表团访苏经过》是苏联文献电影纪录片制片厂出品”。23另外还有一个比对, 就是同一篇文章中并列出现的两个纪录片厂, 却分别有着不同的翻译, 例如“苏联莫斯科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阿列山大鲁·沙赫亚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彩色艺术纪录片《和平与友谊》”24 (当然也有同样翻译的苏联与波兰文献电影制片厂等案例) 。因此, 我们可以说, “文献纪录片”这个术语等于苏联的纪录片, 但因语言翻译的历史错误而错误地产生, 并形成了一个不同的纪录片类型。尽管国外也可能有这样的误解, 却没有相应的语词表达, 而只是形成一种模糊的认识, 进而隐晦地影响其纪录电影观念。

这一论断我们还可从另一角度加以论证。50年代以后, 报刊上开始有一批苏联电影文章被成系统地翻译出来, 而这些直接译自苏联相关纪录片的文章, 可能会把纪录片译为文献片乃至文献或电影文献, 却很少译为文献纪录片。换句话说, 全译文的语境不大可能让译者将此概念仅等同于纪录片中的一个亚类。反之, 在中国对苏联东欧电影的报道中却常常会用文献片或文献纪录片的表达, 而这些表达实质上就是指纪录片或长纪录片, 例如笔者曾提到中文报道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的“文献纪录片单元”实际是长纪录片单元。25实际上, 我们还可从报刊报道中找到诸多文献纪录片与短纪录片或故事片并列的例子, 隐含着其与长纪录片的等同, 更多的例子还有:“在战时摄制的十六部艺术片、十二部文献片、与两部通俗科学片, 也都已获得斯大林奖金。”26文中将苏联获奖影片的种类分为艺术片、文献片和通俗科学片, 这实际上就是1949年后我国官方的片种分类:故事片、新闻纪录片和科学教育。在笔者看来这些是袁牧之引自苏联, 始于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提出的“七片生产”口号。由于新闻片一般较少出现在电影颁奖的奖项中, 因此这里的“文献片”实际就是纪录片。类似的一个被翻译成文献纪录片的例子就不难理解实际上应该还是纪录片, 仅翻译不同, 当然这个翻译是对苏联文化部部长米哈伊洛夫《真理报》发表文章的摘译:“……我们还要同外国电影界共同摄制一些艺术片、科学片和文献纪录片。”27以及新闻报道“协定规定在苏联和美国彼此首次上映两国影片时邀请两国电影工作者参加, 交换艺术片、文献纪录片和科学普及片”。28更有说服力的, 是1959年《人民日报》的一则短讯:“莫斯科讯苏联在七年计划中, 要进一步发展电影事业, 增加各种各样的影片的产量。单在最近三年中, 就要摄制三百五十部故事片, 二千部以上的文献纪录片和科学教育片, 约五千部各种各样的新闻短片。”29这个时候, 文献纪录片的名称已在中国普遍化了。上述表述中, “文献纪录片”实际上都应该指纪录片, 但汉语的表达却只是其中一部分。

四、“文献纪录片”的广泛使用及其类型意识
《中国人民的胜利》等中苏合拍“文献纪录片”及后续的中苏电影交流对中国纪录电影形态构成的重大影响不在此赘述。笔者也曾提及, 从《抗美援朝 (第一部) 》开始, 文献纪录片在汉语中作为纪录片中的一个类型被广泛使用。一个原本是纪录片的概念被使用为纪录片中的一种, 那么就表明一种分类认知的错乱出现了。

首先就是中国人原本认知中的某些纪录片不能用文献纪录片加以表达, 逻辑上也就不具有文献价值, 从而与纪录片的概念相悖。笔者曾详细论述过新闻片。翻开主要的几部纪录片史著, 几乎没有不把新闻片与纪录片混为一谈的例子, 包括曾在书中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并对其区别加以论述的单万里, 在历史叙述中也大量不分彼此。30这个问题在西方也同样存在且非常严重, 但长期来说在概念上还是相对清楚的。即便把科学片和教学片都归入纪录片的克拉考尔, 也在事实电影 (Film of Fact, 邵牧君译为“纪实影片”笔者认为不是很妥当) 中并列了三种类型, 即新闻片 (Newsreel) , 纪录片 (Documentary, 含旅行片、科学电影和教学片) , 以及较新出现的种类——关于美术的电影 (Film on Art, 邵牧君译为“艺术作品纪录片”同样不妥, 国内很多学者直接将其引用并被误导) 。31

袁牧之提出的“七片生产”口号中包含的“新闻纪录片”, 原意更应该是“新闻片和纪录片”。他在1941年就曾对纪录片跟故事片、新闻片做出明确区分并断言“中国从来没有过纪录片”。32那么当苏式纪录片出现之际, 被视为“另一种”纪录片并冠以“文献”的限定语就顺理成章了。人们熟悉的新闻片因此就是另一种纪录片 (实际上, 袁牧之的观念中, 纪录片仍然不过是另一种新闻片而已, 新闻片与纪录片的关系笔者另文详细撰述) 。无论如何, 如同文献纪录片一样, “新闻纪录片”的表达在西方也几乎没有, 33而在中国, 随着官方原本基于工作模式形成的片种分类体系的稳固, 这个术语日益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视为一个片种。甚至在陈荒煤的多次讲话或撰述中, 通篇几乎都将其作为一个单一的片种。34实际上, 方方的一个表述就将这种思维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还有人提出‘形象化的政论’是否能概括新闻纪录电影的特性?因为列宁当时可能仅指新闻片而言, 时代在前进, 艺术也在发展, 这一论述对于多种风格样式的新闻纪录片, 特别是其他类型的纪录片来说已不确切地适用了。”35《辞海》纪录片词条更加明确地表述纪录片的不同种类:“由于题材和客观方法不同, 可分为时事报道、文献、传记、自然和地理等纪录片。”36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的纪录片条目中, 则调整为:“根据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差别, 可分为时事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和传记纪录片、艺术性纪录片等。”37

 《中国人民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胜利》   下载原图

换句话说, 文献纪录片终于成为纪录片中的一类, 其代价则是“其他种类”纪录片的非文献价值, 因为其标签就是“具有文献价值”。其背景则是一些只有“记录”特点的片种, 特别是新闻片被归入了纪录片的范畴, 进而延续出诸多纪录电影观念的乱象。

注释
1 [瑞典]特朗德·伦德莫《电影理论作为档案理论》, 张泠译, 《电影艺术》2014年第1期, 第109-113页。

2 张锦《电影作为档案》,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第329-352页。

3 尽管如此, 笔者并不建议将档案片看做纪录片的汉语表达, 因为这个术语最好对应另一个概念, 即存档电影。笔者查找到最早收入“文献纪录片”词条的汉英词典是: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编《汉英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第722页。文献纪录片的对应英语表达为“documentary (film) ”, 与纪录片 (记录片, 记录片儿) 词条几乎一样。从这里我们也看到文献纪录片在找不到英语的对应表达的时候就等同于纪录片。此后有文献纪录片词条的汉英词典虽然不多, 但基本都继续沿袭。

4 这一定义的汉语翻译来源于:[法]拉·巴桑、[法]达·索维吉《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 单万里译, 《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 第207-232页。译者实际译为“文献资料价值的或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后加“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译者对“文献”这种翻译的某种迟疑。单万里应是最早在学术上将纪录片与文献性建立明确关联的中国学者之一。本文除非特别指出, 文中的“纪录片”均指纪录电影。

5 Barsam, R.M. (1992) .Nonfiction Film:A Critical 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p75.

6 Leyda, J. (1970) .Films Beget Films:A Study of the Compilation Film.London:Hill and Wang.p9.

7 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 (文献纪录片) 的创作》,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11期, 第28页。

8 区永祥《电影工程第十四部:电教文献》, 《电影与播音》1943年第5期, 第22-23页。

9 杨恩荣、范厚、王少明合译《珍珠港的军事秘密:本文系金大电专电教一三五“电影文献”学程教材选译》, 《电影与播音》1944年第9-10期, 第32-33页。

10 《影音文献:金陵大学电影部致该校全体教职员书:我们要用新工具教新材料:这是一个运动!:给本校同仁的一封公开信》, 《电影与播音》1946年第8-9期, 第54-55页。

11 《中国第一部文献片》, 《戏世界》1947年第312期, 第9页。

12 《1947苏联五一节大检阅》, 《申报》1948年5月11日。

13 沈江《苏联文化近影》, 《人民日报》1949年5月23日。

14 伊凡诺夫《苏联电影三十年》, 《大公报 (上海版) 》1949年12月25日。

15 杨《〈西安事变〉将拍成文献性故事片》, 《电影评介》1980年第6期, 第28页。

16 [苏]C·格拉西莫夫《两大民族间的不朽友谊》, 《人民日报》1951年2月15日。

17 钱俊瑞《世界和平的万里长城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一周年》, 《人民日报》1951年2月13日。

18 《〈解放了的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胜利〉两影片荣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人民日报》1951年3月21日日。

19 新华社《苏联电影工作者帮助我电影事业迅速发展》, 《人民日报》1951年2月18日。

20 本报讯《中苏电影工作者合作五彩巨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摄制完成》, 《人民日报》1950年9月25日。

21 《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十周年首都各界举行庆祝大会》, 《人民日报》1954年11月29日。

22 《纪录庆祝我建国十周年盛况苏联摄成两部新片》, 《人民日报》1959年10月26日。

23 《苏联影片展览增加特别节目》, 《浙江日报》1952年11月16日。

24 晓风《苏联与罗马尼亚联合摄制彩色纪录片〈和平与友谊〉》, 《世界电影》1954年第4期, 第90-91期。

25 引证的实例来自《第七届国际电影节举行授奖典礼我影片“人民的战士”获“争取自由斗争奖”》, 《人民日报》1952年8月6日;克勤《纪录着越南人民斗争的影片》, 《世界知识》1952年第34期, 第15-16页。

26 [苏]波尔沙柯夫《苏联电影三十年》, 《浙江日报》1950年3月11日。

27 《苏联大力发展同各国的文化联系》, 《人民日报》1957年2月20日日。

28 《促进相互谅解的重要步骤苏美两国签订文化交流协定》, 《人民日报》1958年1月30日。

29 国际简讯《苏联在三年中将摄制大量影片》, 《人民日报》1959年3月11日。

30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第303-305页。

31 Kracauer, Siegfried.Theory of Film:The Redem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p193, 中文翻译版为:[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第244页。

32 殷参《袁牧之带著摄影机从敌人后方来:大谈纪录电影与边区剧运》, 《中国电影》1941年第2期, 第49-53页。

33 在中文工具书中, 新闻纪录片词条几乎都明确是新闻片与纪录片的统称, 而汉英词典中笔者找到的最早也是唯一的词条是:潘绍中《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其对应英语表达为“a documentary film, a news documentary”。埃里克·巴尔诺 (Erik Barnouw) 曾在《纪录片:非虚构电影史》 (Documentary:A History of the Non-Fiction Film, 2nd ed.)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中曾使用过journalistic documentary一词 (p67) , 中译本译为“新闻纪录片” (《世界纪录电影史》,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第64页) 亦可但不妥。这里更主要表达新闻片与纪录片制作合一环境中的纪录片 (《电影作为档案》中有过详细分析) , 因为前文提到“作为纪录片制作者的记者”, 且基于新闻片的汇编影片即我们眼中与新闻纪录片对立的文献纪录片也属此类。该词或译成“新闻记者 (新闻业) 的纪录片”或“报道式纪录片”, 但这种表达也不多。

34 陈荒煤《加强新闻纪录电影工作的党性》, 《电影艺术》1960年第4期, 第12-21页;荒煤《代序:向纵深发展攀登新的高峰》,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第1-5页。

35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第206页。

36 转引自倪祥保《也论纪录电影的起源──与聂欣如同志商榷》, 《电影艺术》1999年第3期, 第89页。

37 冯贵民、高金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第340-341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GMT+8, 2025-1-15 20:04 , Processed in 0.28656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nnna.top @2010-2025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5, dnnna.top.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