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融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的坚守

2020-2-16 20:44| 发布者: 小白兔| 查看: 653| 评论: 0|原作者: 郑英 山西广播电视台

摘要: 作为电视媒体重要节目品类的电视纪录片,担当着融合时代主流媒体的职责,从2009年至今10年间,引领推动了中国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壮大和繁荣。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 ...
作为电视媒体重要节目品类的电视纪录片,担当着融合时代主流媒体的职责,从2009年至今10年间,引领推动了中国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壮大和繁荣。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接近7%。从2009年5亿元起步,纪录片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10年间增长了12倍。在中国纪录片格局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一线卫视渐成主力。1

在困境中突围,从瓶颈中突破,电视纪录片近十年发展历程,极大提升了传统电视媒体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的影响力。在有效适应融媒体时代特征,坚守电视媒体阵地与品格,并努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电视媒体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呈现以下趋向。

一、电视纪录片内容创作的价值担当
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纪录片畛域格局,在坚守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这是传统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前行的方向。创作符合时代精神、引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纪录片内容产品,是电视媒体责无旁贷的主流担当。

1. 坚守主流价值观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具有明显时代特征。早期国家和民族宏大主题,显示出纪录片强大的社会宣传功能;随着纪实美学的兴起,平民化人文纪录片让普通人走上了电视荧屏;如今新媒体的崛起,以微视角记录个体生存状态与深切的人文关怀成为当下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纪录片创作的共同趋向。但电视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主流平台和宣传阵地,家国天下依然是融合时纪录片主题的硬核。在目前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格局中,题材宏大、代表国家形象和人民意志的主旋律纪录片,如《辉煌中国》《强军》《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几乎全部出自电视媒体的原创,其正能量、积极向上、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语境表达,满足了中国受众传统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2018年宏大主题纪录片再获观众青睐,《必由之路》《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年》等,电视播出平均收视3.7以上,平均收视份额达到6.7以上,2中国电视观众对紧扣时代脉搏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始终葆有浓厚的兴趣。

2. 以平凡故事阐述宏大主题
互联网的发展,草根文化的兴起,新媒体深刻意义上的社会化大众化传播属性,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阅读取向。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电视纪录片也在守正中创新,体现出与时俱进、多元化表达的特征,即以平凡人物故事解构时代宏大主题,从生活的横截面小切口切入,以微观视角展开,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视听表达,成为当下电视主流媒体纪录片创作的一大特点。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年》,主题宏大,叙事视角却从各行各业平凡人物故事进入,如靠着72把大剪刀创办了深圳第一家服装厂的逃港者刘启发,如从东北老家到广州创业的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最早个体商户杨桂荣……他们真实生动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给每一位普通中国人带来的变化,实现了国家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3. 以多元化题材构筑精神高地
纪录片是影视作品中文化含量最高的艺术形态。与互联网新媒体原生态、草根性、衣食住行生活类题材相对应,电视纪录片不断开拓新的内容领域,题材日趋细分化与多元化,尤其互联网新媒体纪录片较少涉猎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科学探索等内容,成为目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最大优势资源。做强内容传播,构筑精神高地,渐成各家电视媒体纪录片创作发展的共同趋向,几乎每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推出都是IP级精品大制作,如中国第一部展现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科学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第一部记录中国近代画坛巨匠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百年巨匠》、国内首部大数据产业题材纪录片《大数据时代》、具有全球视野的纪录片《生命之盐》、记录中医药传统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等。这些IP级电视纪录片用全新视听表达讲述中国故事,从纪录片维度和视角认知世界,以高品质纪录精神传承中华文明。

二、电视纪录片结构形态趋向“微纪录”与“微组合”
在新媒体兴起的契机下,碎片化时间高度开发利用,短视频成为目前网络视听重要流量担当。与宏大主题相对应的是电视媒体纪录片创作中也普遍呈现出短时长“微”化结构样态。

1.“微纪录”成为电视媒体纪录片创作新趋向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纪录片的收看和传播方式,更催生了一种新型纪录片形态—微纪录片。微纪录片时长约在15分钟之内,短的甚至只有1—2分钟。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微纪录”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最大信息量的心理需求。2012央视首次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故宫100》,100个6分钟时长的单集短片,结构形态上的“微”化特点,使这部微纪录片获得极大成功。很快这一自带互联网基因的纪录片新样态大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如东方卫视的《上海100》、山西卫视的《美的故事》、江苏卫视的《我们正年轻》、北京卫视的《中国梦365个故事》等。在媒介日益融合的趋势下,电视微纪录片是电视媒介为了适应融媒体传播而主动选择的一种节目形态。微纪录体量小,结构精致,创意性强,易于储存与分享,更适合形成线上线下“一对多”全媒体矩阵式传播,在更大范围和更多平台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2. 电视纪录长片趋向“微组合”结构形态
与“微系列”短视频遥相呼应,当前大量电视媒体纪录长片则采取“微组合”结构形态,每部纪录长片由多个完全独立的故事板块组成,每个故事板块人物及时空各自独立,只因某种相关性而被组合在一起,如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因人物与食材的故事这一共性组合在一起;东方卫视《急诊室故事》因故事都发生在急诊室这一空间而组合在一起;北京卫视《生命缘》,每一集的几个故事都因为共同的生离死别情感而组合在一起。微组合纪录长片的每个小故事都是一部独立的微纪录片,若干微纪录片板块既能组合成大体量纪录长片,又可以轻易化整为零,拆分成一个个微纪录片,呈系列化在全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

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不论是“微组合”还是“微纪录”,其目的都是适应当下短视频化传播趋势,而“微组合”碎片化随意拼贴拆分的机动灵活性更是电视大型长纪录片创新发展的成功模式。

三、新技术与国际化驱动电视纪录片向专业、高端制作发展
纪录片创作水准,体现着媒体的专业高度。在融媒体语境下,尤其新媒体微纪录短视频的崛起,将传统电视媒体大型主流纪录片的创作推入逼仄境地,借助新技术突破重围,以国际视角制造IP高端纪录片成为目前主流电视媒体大型纪录片创作的一大趋向。

1. 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创造视听新境界
纵观纪录片发展历史,新兴技术的每一次出现和使用,都会带来纪录片美学观念的革命。为了应对轻便设备普及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带来的挑战,电视媒体发挥专业团队的工匠精神,运用4K、8K、AI、AR、VR、CG、3D、航拍等先进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给电视纪录片带来全新的拍摄制作与呈现互动方式。2016年,央视纪录片《北极,北极!》大量使用特殊摄影技术,延时、高速以及水下摄影等,带给观众不同时空却完全真切的现场体验;2019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全方位科技加持,采用8K新标准、微痕提取新技术、高精度三维扫描及融媒体“耳机影院”,为观众创造视听新境界。《航拍中国》第二季,借助科技最新成果,首次使用VR摄影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呈现,首次利用卫星采集数据,通过卫星影像辅以后期处理,不断刷新技术制作纪录。32019年,央视构建“5G+4K+AI”智能化媒体战略格局,又推出了5G+4K传播超高清主题纪录片《共筑未来》《从长安到罗马》,体现着融合时代电视纪录片高端技术的全新发展走向。

2. 国际视野下的电视纪录片发展趋向
纪录片是国际通行的传播语态,《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是中国电视本土纪录片国际化表达的成功范例。当下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际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化常态化,《生活在世界屋脊》《人类溯源》《大太平洋》《故宫100》等纪录片均为央视与国际联合摄制。地方电视媒体纪录片国际合作也日益增多,如上海纪实频道与Discovery探索频道、韩国KBS联合拍摄《中国美》《超级亚洲》等,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与法国合作拍摄《致命深海》和《沙漠星球》,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日本NHK电视台、西班牙CINTV、法国VIA DECOUVERTES制作机构等共同摄制《双城记》《GPS-星际大战》《饕餮自然》《声音传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等大型纪录片。中国电视纪录片国际化已经从原来的输出、购买或注入资金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共同合作,从选题策划、拍摄制作到宣推营销,双方共同参与作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作为主流平台的电视纪录片正在以国际视野为时代中国存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四、跨媒介融合联动,构建三级传播产业链
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和院线被称作“三极传播”。在融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从生产、传播到市场产业链融合有两大走向:一是走向院线大银幕,二是走向互联网新媒体,实现互利双赢。

1. 进入院线走向大银幕
进入院线走向大银幕是融合时代电视纪录片深度发展的一个方向。2018年,中国生产纪录电影57部,累计票房5.26亿元。从2009年所有票房相加不超过5000万元,到2017年突破2亿元,再到2018年达到5.26亿元,中国纪录电影在近两年收获了不错的关注度。同时我们也看到,在2018年,中国57部纪录电影中,超过70%由民营公司出品,4对于体制内电视纪录片产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空间。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电视纪录片的市场走向已经深入这一领域,《复兴之路》《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电视纪录片相继进入院线成为院线市场的开拓者。但目前电视纪录片院线市场依然处于现实困局之中,《复兴之路》票房200万元,《我在故宫修文物》票房620万元;2018年央视6集纪录片《辉煌中国》改编而成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1.7亿元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但这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结果;2019年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票房也并不乐观。2018年纪录片票房占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比例仅为0.87%。4

电视纪录片进入院线并非轻而易举,观众需要培养,但首先电视纪录片要遵循电影创作的规律,怎样适应院线大银幕的播放,如何在生产端即进行电影故事化布局,这是电视纪录片进入院线首要解决的问题。电视纪录片走进院线不是媒体融合的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生产制作、宣发营销每一个环节的运作都需要战略策划。可以说从电视荧屏走向电影银幕,这条道路还在探索之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向与办法,还需要等待一个契机,如同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之与中国纪录片的再度繁荣意义一样,电视纪录片与院线的融合也在等待破冰之作,相信只是时间的问题。

2. 新媒体成为电视纪录片传播与营销新的增长极
在纪录片网络化生存的今天,新媒体为电视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成为电视纪录片传播与营销新的增长极。据统计,2018年,网络视频付费用户规模达3.47亿人,比2017年(2.8亿人)增加0.67亿人,同比增长23.93%,付费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消费习惯逐步形成。5而付费用户观看的视频纪录片占比很大,纪录片产业的网络营销开发潜力巨大。

以往电视媒体纪录片与新媒体视频网站的合作方式,仅仅局限于版权的购买和联合出品。现在很多视频网站都从纪录片的内容价值、平台价值和商业价值立项考量,研发创新纪录片付费分账模式,如优酷推出B2B2C模式,建立平台方与内容方共生共享、长期分账机制。电视纪录片走向互联网新媒体是必然趋势,台网联动全媒体运营,更多形式的营销合作时代已经到来。此外,在媒介融合与“互联网+”的语境下,电视纪录片的长尾效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开发,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电视纪录片作品,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结语
融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纪录片在坚守主流媒体内容品格的同时,融合接纳,互通变革,一改传统生产制作与传播营销模式,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思维,其创新发展趋向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生态格局,开启了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的新纪元。

注释
1姜佳敏:《陈晓卿谈纪录片创作》,搜狐娱乐2019年4月23日。

2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2019年4月13日。

3《优酷全网首播〈航拍中国〉第二季揭秘创新动力》,环球网2019年3月31日。

4(5)饶文渊:《2018年生产总值64亿元!〈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发布》,《广电时评》2019年4月23日。

5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5)》,2019年4月25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GMT+8, 2025-1-15 19:53 , Processed in 0.12193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nnna.top @2010-2025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5, dnnna.top.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