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广电台新闻频道今年7月23日~25日首播的三集文献纪录片《王会悟》历时三年创作,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取材独到、叙事流畅、人物刻画细腻、故事情节生动,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共一大唯一的女性见证人,被誉为“一大卫士”和“中共第一位会务工作者”的王会悟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和革命生涯,还原了曾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大事件与一位女性的特别关联,还原了在生活和历史洪流中一位觉悟女性从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以至为人师的特别人生,是一部有价值有情怀的文献纪录片,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常说的“不忘初心”的信仰的力量。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嘉兴南湖红船边的媒体创作人“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物和历史的现实折射,有很强的史料价值。1一部优秀感人的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离不开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遗迹的选用、模拟性的影像重现、人物采访与解说的互相配合、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的交替显现、增强作品感染力的细节化处理、增强作品可视性的故事化叙事等多方面的努力。荣获第三届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最佳系列片、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的三集文献纪录片《王会悟》,被专家们称为“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对中共党史研究是一次有益的补充尝试,给人以启迪”2,无疑这部片子在创作上是有其成功突破和自身特点的。 一、史料详实,取材独具匠心 我们常说好的选题往往是作品成功的一半,而好的选材则是创作的基础、作品的血肉、主题的载体。选择王会悟这样一位毛泽东敬重的女性在中共建党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不可或缺、有着鲜为人知经历的人物创作纪录片,追寻共产党人建党的初心,真切传递信仰的力量,体现了红船边媒体人的独具慧眼和责任担当。纪录片《王会悟》的背后是创作团队严谨求实、求真务实的创作态度,历时三载,辗转半个中国,采访、采集、拍摄了大量与王会悟有关的图书、报刊、文书、遗迹、遗物、模型、绘画、影像、历史文物资料、老照片、文字记载和人物回忆过去的“口述”访谈等详实的史料。三集文献纪录片《王会悟》呈现给观众的是创作者在取材上的独到匠心。 (一)选择权威合适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遗迹见证历史 《新青年》杂志、《妇女声》刊物、哲学书籍《辩证唯物辩证法教程》、《社会学大纲》,毛泽东与李达的书信,王会悟及友人自述文字及发表文章,与主人公相关的亲人、同学、师长、同志、友人的老照片等珍贵史料;湖郡女校、中共一大、二大会址、上海博文女校、长沙清水塘、湖南自修大学、贵阳清华中学、重庆桂园等这些留下主人公革命足迹的历史遗址;旧时上海、北平沦陷、日化纱厂罢工等表现特定历史时期、事件、地点的部分历史真实影像,这些选材都贴切地展示了历史真实,为观众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选择典型的访谈及口头文献阐述历史 片中呈现的跟王会悟有关的亲历人后代以及文史研究人员的口述访谈,尤其是其中几位亲身采访过王会悟的党史专家和王会悟的亲人的口述,极大地增强了片子的真实感和历史的质感,丰富了主题表现,如《李达传记》作者宋镜明、《李达评传》作者王炯华、丁玲生前的最后一位秘书王增如、李达王会悟儿子儿媳等的口头述说。 (三)选用合理的替代性视像还原历史 电影影像资料《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的得当选用,片中主人公的儿时同窗共读、王会悟去上海、一大召开中的毛泽东和何叔衡、王会悟教女红、上海博文女校活动、王会悟救丁玲、贵阳女中学生遭搜查等场景的重新扮演拍摄,在给观众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增添了历史的可信度。 二、结构巧妙,叙事流畅生动 在历史纪录片的创作中,采用重新组织叙事语言、设置悬念等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能够增强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的故事性,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3三集文献纪录片《王会悟》的故事化叙事是其主要特色。 (一)表现在结构上,情节设计巧妙 片子以双线结构,用平行蒙太奇方法设计大情节、小情节。一条线以王会悟的进步、传奇一生的历史轨迹架构,围绕主题以上集《寻路》、中集《追梦》、下集《重生》串起她的革命故事;另一条线则是以毛泽东与王会悟的友谊、关怀贯穿全片,片子以倒叙的方式设置悬念,从1949年双清别墅毛泽东会见老朋友李达开始,到结尾毛泽东要李达邀请王会悟上北京结束相呼应。上集穿插倒叙了毛泽东和何叔衡赶赴上海参加一大和王会悟的故事,中集穿插倒叙了1922年冬毛泽东邀请李达夫妇赴长沙清水塘家中居住的故事,下集穿插倒叙了1945年抗战胜利毛泽东寄钱接济王会悟母子并在赴重庆谈判时单独接见王会悟的故事。这样的设计有效增加了可看性,使得片子更加精彩,引人入胜。 (二)表现在画面语言上,叙事流畅生动 画面语言是纪录片创作的主体语言,更是故事化叙事的基础。片子以人物口述叙事与观众产生情感上交流与共鸣,以细节叙事打动和感染人,以长镜头意念叙事表达真实的时间与空间,以情景再现补充叙事。如上集在叙述王会悟为党的一大做会务和保卫工作的场景时,片中以几位党史研究专家的访谈口述为一大召开、王会悟的会务工作、转移嘉兴南湖提供论据,使人信服;为毛泽东因身高单独搭大床的细节使得主人公细致认真的形象更加丰满;博文女校代表居住地、南湖红船、盛夏的南湖荷花等意会镜头交代了真实的时空。电影《建党伟业》等情景再现影像资料的穿插补充则使得叙事更加生动。 三、细节铺陈,人物刻画细腻 细节是历史文献纪录片的魅力所在,通过细节感动人、感染人,不仅能深化主题、表达情意,还可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纪录片《王会悟》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王会悟等革命者的感人形象。 (一)文献资料里的细节 通过上集《寻路》中鸳鸯枕头、双喜热水瓶表达王会悟与李达的爱情;通过中集《追梦》上海辅德里弄堂中的小竹椅和拨浪鼓刻画了王会悟抱着女儿为党的二大站岗放哨的形象;通过毛泽东在李达出版的《辩证唯物论教程》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生动展现了革命先驱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孜孜不倦形象。 (二)访谈口述里的细节 中集《追梦》中,丁玲文章自述王会悟是我在上海唯一的朋友,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下集《重生》中,王会悟埋书,儿子口中北平沦陷日本人闯进我家,打了我母亲一耳光的叙述,使一位不畏艰险的革命者形象立体丰满;王会悟自述文章《哭点点》里的广柑细节,更是表达了痛失爱女的悲痛心情和母女情深;尾声中唯一珍贵保留下来的王会悟影像中口头自述的南湖红船一大会议桌上佯装摆放一副麻将的细节,又细腻刻画了王会悟中机智的革命工作形象。 (三)再现影像里的细节 《寻路》中王会悟的剪发,刻画出的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女性形象;办家乡女子学堂每月奖励5元钱细节引发的风波,则刻画了青年王会悟的胆识和在抗争中的成长等。这样的细节铺陈在片中还有很多,不仅使叙事更有感染力,人物更加丰腴有血肉,而且使观众更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并感受到鲜活的历史脉搏。 四、制作精良,入眼入耳入心 文献纪录片把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再解读,通过一种有机的组合呈现出来,其实质就是为当下服务,以史鉴今。4三集文献纪录片《王会悟》把吸引和打动当今的年轻观众摆在重要位置,从剪辑、配音、配乐到后期特效,呈现的是精良之作。 (一)剪辑到位 这部纪录片按照故事化的叙事,把实拍、历史资料(包括电影资料)、特效包装等各种素材,围绕主题和情节进行清晰明确地组合,轻快的节奏与当下接轨,运动的镜头让平淡的画面富有生机、更有叙事的感觉。 (二)配音增色 著名演员宋春丽以自己富有特色的声音和热情为王会悟配音,为这个角色注入了情感与灵魂,如王会悟《哭点点》里怀念大女儿的旁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片中解说部分的配音和其他男女声人物配音也各具特色,富有神韵。 (三)配乐贴切 著名作曲家徐景新负责纪录片《王会悟》的所有配乐,其中10首乐曲是专门为这部片子创作的,包括片头曲、主题曲、片尾曲,还有反映主人公王会悟的小提琴独奏曲,以及暗潮涌动的革命岁月和迎接光明等不同情绪的旋律,或大气磅礴、或清新流畅、或悲伤婉转,为纪录片增添了极强的感染力。 (四)特效给力 三集共150分钟的片子特效做了三个多月,共120多条,各种闪回、淡入淡出、组合处理等,原先看似平淡的历史资料,用得好比实拍空镜反而更生动形象。如王会悟《哭点点》里女儿李心田的老照片组合、王会悟与茅盾沈家的关系图标说明、王会悟与李达、陈独秀等的老照片处理组合等。 所谓为历史存真、为时代立传,就是文献纪录片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好的解读。4一部优秀的文献纪录片必定是入眼入耳入心,感染人、打动人、启迪人的。纪录片《王会悟》是红船边的媒体创作人满怀激情留给世人的一部宝贵的文献,它将激励后人始终“不忘初心”走在理想和信仰的不懈追求路上。 不过,如果要追求作品创作上的更臻完美,还可以在配音的环节上,选择辨识度更高的男女声为不同角色配音,争取更大的角色差异化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情节的设计上,也可以多注重于激励事件的设计,以打破作品叙事的平衡,使故事更加好看。 注释 1李辉:《浅析文献纪录片的文献性》,央视网cctv.com,2016年11月16日。 2冷冶夫、刘新传:《纪实艺术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3封丽:《浅议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8期。 4(5)白坤熹:《浅谈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在片中的表现手法》,数码世界,2018年第2期。 |
GMT+8, 2025-1-15 20:04 , Processed in 0.28012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