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湖小人物”平民化的叙事方式 1.1 人、食、情的权衡 受市场调控的影响,“进入了新的世纪,我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在美学上向精英纪录片的人文思考性和大众纪录片的平民角度靠拢”[1]。提到江湖,人们就会联想到武侠片中的江湖侠士,各种大侠英雄人物形象,都是广为流传的不平凡的大人物,而在《宵夜江湖》中所要揭示的而是生活中最最平凡的小人物,适用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自己身边普通人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都是注重讲美食与人的联系,而《人生一串》与《宵夜江湖》都是注重平民化视角去讲述故事,拉近受众之间的关系,让观众体会到这些食物和在其中的小人物与故事就产生和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在《人生一串》制作之前就已经把内容设定好了,70%讲食物,20%讲人,最后留10%讲事。而在笔者看来,《宵夜江湖》这部网生代美食纪录片做了很好的权衡,把美食和人这两条情节线更好的交叉和融合到一起,换句话说就是把物与情感融会贯通了,让观众在既享受美食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在江湖中的温情。因为江湖肯定是有人物存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宵夜不会在大雅之堂上出现,却在某一个拐角或是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或在隐蔽的巷子里去等待人们的寻觅和探访。 1.2 叙事真实性的展现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之中。基于这一认识,其创作理念从根本上似可理解为‘真实理念’。”[2] 纪录片讲究的就是其真实性,《宵夜江湖》用平民化的视角去叙述其中的美食和人物故事,可谓是再真实不过了。 在《宵夜江湖》第一集“生猛的沈阳”中,一部小推车、一个烤架,一堆焦炭就是一道美味十足的利子烤鸡架,走访在各个大街小巷,在自己的身边支起几台小桌子,便有几人闻着香味深夜到访,其中一位食客说:“留学的时候就想念这一口,你是不知道,人只有在外面,才会想念这家乡的味道”,这通俗的话语正是一些常年在外打拼回家困难的人们嘴里和心里最真实的情感和表达,而这些人有可能就在你的身边,甚至就是你和我。 而说起这种“走街式”的宵夜售卖,在《宵夜江湖》第四集“讲究的厦门”中的土笋伯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每晚一个人身上背着两个箱子,装着40多斤的土笋冻,走几万步,喊上万声,穿梭在巷子里弄,用最真实的记录方式和纪实手法展现其真实性,仿佛自己走在大街上,这种人物就会在不经意之间进入自己的视线中。所以运用平民化叙事方式来讲故事,才能使观众具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1.3 故事性和情感的表达 正如张道同在《论纪录片的故事性》所说:“纪录片与故事片一样,它也不是自我抒发的纳瑞斯,而是给人看的艺术品,也需要研究观众的心理结构,对故事性的要求并没有什么两样,因为这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欲求。”[3]纪录片不是单纯的记录真实的画面,而是要讲一个好的故事,这样才会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对于观众来说,听故事也是具有好奇性的。 在《宵夜江湖》第一集“生猛的沈阳”中,一家人开的小店——“琴江串吧”就是藏在一个偏僻深巷里,开场先是由张泽和父亲一起驱车80公里购买要做的食材,但并没有说明要采购什么,直到画面切到店里都没有说明这家店的主打美食是什么,吊足了观众的口味。而是用七八十年代的小调与几名彪形大汉相配,后置解说词说明,主打是对男人有好处的东西——羊枪羊蛋,这样的平民化叙事方式不仅为后面的故事留下悬念,而且拉近了观众与画面彼此的距离。 而在《宵夜江湖》中不单单只讲了店主人的故事,也是涉及到来店里来吃饭的人的故事,就好像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同一期中,因为沈阳人有饭局必然离不开酒,所以代驾一行需求旺盛,但这个行业都是在深夜进行,所以有一对同行的夫妻每当深夜做完代驾的工作都会到附近的深夜食堂吃一顿宵夜,他们说宵夜会疗愈他们的人心,缓解一天的疲惫,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艰辛,做什么都不容易,人生际遇,人生百味,百感交集,由故事中的人物自己说出来的话,一下子就会把情感提升上来得到了升华,这种平民化的叙事方式也达到了观众对故事的心理欲求。 2“江湖气”的语言表达 2.1 城市的代名词 在笔者看来,一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和语言的运用是体现人文性的载体,也是表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一种方式。在《宵夜江湖》中所讲的都是江湖中的美食与人物,所使用的语言方式不乏带有“江湖气”,而且人物自身就带有“江湖气”。 这部网生代美食纪录片每期都是选择不同的城市展开叙述,开头都会做一个小小的预告,使其具有代入感。开场的解说词就开始引入主题,先说明这个城市的特点,不同的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江湖气”,沈阳的“生猛”“老铁”“干了”“硬气豪爽”;武汉的“坦荡荡”“八通交融”;南宁的“旺盛”“茂密”“落地扎根”“黄金乡”;厦门的“讲究”“文艺”“平静温润”等都是各自城市的代名词,从这些词语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各个城市的文化符号而且可以真正感受到城市在夜晚的性格。 2.2 解说词与小人物主人公的语言表述 《宵夜江湖》的解说人周杨并不具有《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解说的字正腔圆,但从他的叙述中往往会带有“江湖气”的语调出来,这也和解说词文案有很大的关系,解说人的声线语调与文案的语言表达配合的淋漓极致,使其“江湖”两个字更富有内涵和意味。 而语言的表达不仅仅体现在解说词文案上,在《宵夜江湖》中对主人公的采访也是这部网生代美食纪录片的点睛之笔。“音乐串吧”耀威的“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西塔老太太”的“困难是将来的福”“你要是愿意赚钱,放手人帮好,人处好,人多吧,钱就自然来了”,“中山路夜市”九叔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滴”“不管到哪时,就算我动不了,我杵着拐棍,我也要管好这个夜市”,“南宁酸嘢”肥姐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但是自食其力并不难,只要你有心肯定行”,“同安大肠血”陈哥的“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你要去在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等等这些从每个小人物故事中的主人公说出来的经典话语,在我看来,都是他们自身个性的完美诠释以及在江湖中混迹多年的真正的人生感悟。 3“江湖气”的视听语言 3.1 声音与画面的配合 《宵夜江湖》中镜头画面的调性和声音、音乐之间的拿捏和配合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把“江湖气”也给诠释了出来。“影视艺术被称为‘微相艺术’,就是因为影视艺术可以运用特写镜头,细微地表现被摄物的细节特征,将生活中不常见的视觉感受带给观众,引起情感的变化和共鸣。”[4] 在《宵夜江湖》第二集“坦荡荡的武汉”中,这一集是由几个女人撑起的场子,角度比较新颖,影片一开场就是众多食客在等主人公的登场,随后就是肉串特写镜头的插入和食客状态的交叉剪辑,让观众的眼球应接不暇。在这其中使用探针镜头不仅让观众可以在超近距离的微观视角欣赏到食物被烹饪的全过程而且画面感充分吊足了观众们的味蕾,另外还包括食客嘴部的特写,这种镜头的运用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到了镜头前,不但让观众对食物产生了联想而且使其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于食物的特写镜头与食物制作时的声音完美契合,“滋滋的”冒油声、持续不断的翻烤声、起锅颠勺的火气声,另外又有富有节奏的音乐进行铺垫,这所有的视听语言组接把“江湖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3.2 精致的剪辑手法与节奏的把控 要诠释好“江湖气”视听语言不仅仅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整体的剪辑节奏和手法也是一个关键要素。 在《宵夜江湖》第三集“旺盛的南宁”中,黄燕兰的一段1分30秒的剪辑足以见证《宵夜江湖》整体的剪辑功底。由于黄燕兰之前是国家举重运动员,而现在她是一家店的老板,剪辑过程中把她做烧鸭的过程和举重的过程交叉剪辑在一起,准备举重的手部特写与制作烧鸭的手部特写进行叠加,呼吸与向烧鸭里吹气叠加在一起,制作烧鸭的最后一步与举重举起的那一刻的叠加,这一系列的剪辑手法和节奏都展现的恰当好处,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体系剪辑在一起完全没有一点儿违和感,反而体现出了很强的冲击感,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4 结束语 《宵夜江湖》运用了精致的镜头画面与精湛的剪辑手法后置丰富的音乐进行铺垫,加上食客采访镜头与主人公采访的人生感悟的语言表达,把小人物的故事和情感以及美食和“江湖气”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网生代美食纪录片。 参考文献 [1]王燕清.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手法变迁探析[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2]常启云,肖邓华.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J].新闻世界,2009(6):61-62. [3]张同道.论纪录片的故事性[J].中国电视,2000(7):16-19. [4]程文英.细节的魅力——谈《舌尖上的中国》的细节描写[J].青年记者,2012(23):40-41. |
GMT+8, 2025-1-15 20:01 , Processed in 0.12497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