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日常生活与诗性真实——现实主义纪录片的回归与追思

2020-2-19 20:59| 发布者: 小白兔| 查看: 612| 评论: 0|原作者: 杨会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当现实主义与以“纪实”为本体,以“非虚构”为边界,以“真实”为意旨的纪录片再度相逢,直接指向了“客观”“质朴”的纪实性拍摄方式、“自然”的话语风格与缓慢悠长的叙事节奏。现实主义的审美旨趣更是建立于观照 ...
当现实主义与以“纪实”为本体,以“非虚构”为边界,以“真实”为意旨的纪录片再度相逢,直接指向了“客观”“质朴”的纪实性拍摄方式、“自然”的话语风格与缓慢悠长的叙事节奏。现实主义的审美旨趣更是建立于观照复杂社会现实的角度,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寻找生命的真谛,在光怪陆离的世界探索生命的奥义与情感的归宿,展示现实生活的多维、多向的不确定性,“真诚”地面对现实的动态变化,并在对现实的描摹中展开生命个体日常生活画卷所隐匿的诗意,显隐内在的思想观念。它追求现实生活与诗性真实的统一,二者的互渗融合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质朴、含蓄的诗意,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交融激荡的美学风格。

一、现实主义的追本溯源
“现实主义”最开始源于西方世界,它以表达客观世界为理念贯穿于美学之中。布尔迪厄认为,当时各流派的理论颇有“百家争鸣”之态,其定义的边界都是模糊的1,19世纪中期的学者尚弗勒里认为所谓现实主义是以真诚的态度来进行艺术创作,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必将表现生活,生活是美好而真诚的,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与生活的切合度,看它是否来源于自然又是否超越自然。恩格斯在尚弗勒里对于艺术的感悟上认为,讲究艺术的真实性是必须的,但要注意的是,对于细节过分吹毛求疵并不能展现出生活的真实性,而对生活典型性的把握才是对真实的最好的显现。1933年瞿秋白于《现代》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文章将“Realism”由写实主义改译作“现实主义”,翟先生如此更改就是对文字的真实把握:“写实主义”注重的是“写实”,就是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将事物的发展单纯地记录下来,这种主义没有美感;“现实主义”就求不仅要描绘出事实,还要在作品中向外界呈递出社会的发展方向。2饶曙光学者提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不仅在人们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感知方面起了推进作用,还将通过对人精神世界的重建来影响其心理发展和对社会的接受度。3饶先生还对现实主义在历史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做出了高度肯定,认为无论思想潮流如何变化,美学体系如何革新,它的地位是其他体系所无法撼动的,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价值,对人类的发展和影响力也不会改变。

电影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自被发明以来就获得广大群众的青睐,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将真实生活记录了下来,它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电影的表现方法与现实主义所要阐述的表现内容是基本一致的。追本溯源,现实主义与英国纪录电影的美学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自英国的邦丁于1912年拍摄的《永恒的寂寞》伊始,英国的制作者们在汲取卢米埃尔纪实美学的基础上创造了布莱顿学派。因此,很容易看出,纪录片就是将现实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纪录片可能是最贴合现实主义所要表达的内容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并没有“纪实”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对真实事物的真实记录是一种本能的要求,基于这种对真实的本能,创作者们才能以生活为素材,以电影为手段拍摄出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片子来。我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现过大量的现实主义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神女》等,上述影片从道德、情感的视角以批判的方式审视现实,这种创作理念在电影中延续至今,只不过现当今的现实主义电影则更加注重展示现实生活所蕴含的人文性与情感性,由上可知,现实主义更多与创作态度勾连。现实主义美学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的品格创造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在审美观照和纵向的接受美学中把握当下多元性、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现实主义纪录片表达方式,在制作中呈现时代语境和现实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与作用。

二、日常生活的内涵意蕴
1.“平民视角”的文化内涵
“平民化”视角是指作品将视线投向普通的民众甚至是底层民众,坚持平民立场,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关注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重拾现实主义的纪录片基于平民视角呈现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内容上暴露现实世界存在的社会问题,在话语表述上呈现人物的价值观念,在情感表达上直指人的内心深处,使用线性顺序式叙事结构,实景拍摄真实空间,平稳缓慢的长镜头以及自然光效等纪实性影像语言,通过夹杂本土化幽默与达观的对白或与日常生活细节直接关联的旁白,将芸芸众生的现实生活情景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实生活是一个概括性的表达,它表现了日常生活琐事,但这些琐事却是由各种阶级斗争、文化争议甚至是政治改观等所构成的。

《最后的棒棒》以被现实行业逐渐淘汰的“棒棒”们艰辛而又自足的日常编织起小人物鲜活的生存轨迹,描绘劳苦大众生存境遇的整体状态。《四个春天》则以时间流逝为线索架构起生活流式线性叙事,以平民视角记录了四年间父母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瞬间,影片从开始欢声笑语的父母到失去女儿的无奈与悲伤,以温暖无言的陪伴与情深不语的爱意展现出现实世界寻常人家的人生百态,以“细腻、朴素、纯粹、真挚”的情感为锁链链接起家庭中生命个体的社会活动,在爱的牵挂中展现出千万普通人的存在感与价值意义。而影片中老父亲对于孩子回家的呼唤更是蕴含着双亲对于在外儿女不动声色的关心、坚定不移的守候、持之以恒的支持与充满希望的未来,以大众熟悉的生活细节与情感体验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通过父母对于日常生活藩篱的超越塑造作品的诗意品格和精神旨趣。

2.“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
生活像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分子,很难预测到它下一步会走向什么方向,它总是与各种变化着的事物息息相关。其实剖开生活的本质来看,生活总是在为“幸福”和“意义”奋斗,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有意义的。在长期的调查中发现,审美是对生活最高指标的引导。而个体一旦有意识地选择过有意义的生活,就能将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日常生活力图再现生命个体参与生产劳作的各个方面,在与社会生产过程关联的活动里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与生命的意义,在真实、自然的前提下呈现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展示超越社会现实的诗意。

《牛铃之声》拍摄了三个春夏秋冬,牛铃从牛身上转到了房屋前,时不时发出清脆悠扬的铃声,在缓慢而悠长的镜头中铺陈开乡村的日常生活场景,以老人与老牛相伴劳作的日常探讨了爱、守护与忠诚,旷野之中,老农独自一人来到小山丘的树下静坐,手里拿着牛铃,牛铃声声勾起老人与老牛往日相伴生活点滴的回忆。四十年相伴,老人对于老牛是悉心照料,每日都亲自割草喂牛,用天然健康的饲料保证牛的健康。而老牛回报以老人的就是帮助老人耕田、犁地、运送东西、在夕阳西下中载熟睡的老人回家。影片向外界呈现的是老人与牛,但是拍摄者却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以自己所想表现的视角观察、拍摄了该影片,平淡却强有力。老人和老牛以最古老的劳作方式相互支撑,彼此依赖,实现价值。浸淫于两者日常生活点滴的情感极为深厚,老牛在老人不舍得将其卖钱返回的途中落下了泪水,更在将要离别人世为老人备好过冬的柴火后倒地不起时留下了惜别的泪水。而老人对于老牛的思念亦是日复一日地加深,在重病之际,听到牛铃声响,抬头间找寻老牛的身影,方知斯牛已逝。牛铃之声,犹似生命之钟,响彻老人与牛的生命空间,在他们共同努力生存过的土地上刻上了隽永而温馨的诗意篇章。

三、情思交融的“诗性真实”
1. 内在情感的“诗意表述”
现实主义纪录片不仅要关注人间疾苦,展示现实的痛点与盲点,更要人情通达,善于捕捉现实世界中人物的情感关联性与个体隐藏的深层情感,敏锐洞察个体情感的发展变化,并以克制的写实手法展示个体的情感世界;客观描摹个体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态度理解个体的生活状态,并以理性的态度关照个体的精神世界。

《四个春天》依托现实生活的框架呈现内隐的叙事性,在生活流里展现人与世界、自然、生物等的内在关联性和深层情感关系。以安静的长镜头展示母亲在制作烟熏肉时对于儿女语重心长的价值引导,将夫妻、父子、母女间的情感在日常的对话与交谈中呈现出来,父母上山采摘蕨菜欢快地歌唱,展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期冀;父亲与孩子通电话之时温暖而亲切地交流呈现出生命最真实地羁绊;生病的姐姐被母亲轻轻地抚摸,母亲娓娓道来所有人对她的爱,并将温暖的陪伴与细心的照料给与姐姐直至其病逝,至此以后,父母的生活里再也没有欢乐歌唱的场景,而对于姐姐的情感与思念也在母亲一日三餐的呼唤和父亲不断的念叨中不断再现,时刻挂念但不着痕迹,骨肉情深且深沉细腻,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思念为作品的情感孕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人物之间的情感关联展示影像的人文主义情怀,温情而又真实的情感表述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亦能契合观者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助于引领观者超越生活的表象寻找到生命本真的状态以及情感对于生命个体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主义纪录片以真实人物的情感为纽带,客观地表达了现实世界;诗意则是一种浪漫的现实主义创作过程,它是来源于诗歌的,但当其与宇宙中生命个体热烈的社会生活现状、鲜活的生命存在状态以及内涵意蕴丰富的精神世界相链接时,诗意便能够超越体裁的形式限制而延拓至多类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诗意对于人类的作用诚如海德格尔所义,诗是人类灵魂的寄托,是情感发泄的地方,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的媒介。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是产生于人的生活而高于此的一种对社会的本源的追溯与剖析,它引领人们认识、理解、改变、超越这个世界,犹如盘古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将我们从混沌中解救出来。诗意,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是一种超脱世俗情感的,更加真实的体验。诗意剖析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黑暗的、不被人知的角落,它将人类无尽言说的情绪用无穷的语言表达,将人类内心深处的对真实的无限追求发掘出来,引导人类以更加真实的情绪与审美来感官世界;以更加真实的状态与世界接触、交流、感悟;以更加真实的情感来解说、反馈自然;以更加超脱的心境与自然融合。因此,诗意就像是现实主义的一条渐近线,它无限地接近真实,却又超脱于真实。

2. 追问真理的“诗性真实”
真实性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核心4,现实主义映照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哲学意义,“从生活出发,尊重生活的真实,是电影美学的落脚点”5,将真实呈现给观众是电影服务的宗旨。但是由于现实的残酷性大多数难以被世人所接受,因此,电影通常与诗意结合,弱化一些接受力度上的薄弱点,这样观者就能更易接收并且也可以接收到电影所要映射的自然真理。其次,生而为人自要为己忙碌,不同阶级很难触碰到阶级外的真理,这就造成对社会的感知力度不平衡,而现实主义的创作无限狭逼就是为了平衡这种现象。纪录片所追问的真实并非是静止固态的理论教条,而是在具有流动美感和强大活力的生活中所指向的生命本质与存在价值。因此纪录片之所以回归现实主义的表达,就在于它对于超越表象的真理的无限追求。

现实主义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原则,以“真实”为基础,杜绝“虚假创作”。在纪录片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单纯纪录片与现实主义纪录片是不同的,前者是“纪实”,即将真实情况客观地呈现给观众;而后者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诗意”的手法,表述主观意愿与情感,因此,它是对客观和主观的动态平衡的演示,在真实与情感间的博弈中产生的“诗性真实”。简言之,“诗性真实”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感受上的,是以人的视角出发来感知真实,是内在生命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因此,“诗性真实”在满足这两种状态制约平衡中,其表现手法是不断变化的,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达到这种平衡对于文字的运用是无规则的,就如人的思想一般,是有主体但却不规紧的,因此,“诗性真实”并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属,也并没有哪种规则来规范它,它的延展范围是很广的。在“诗性真实”中,其“真实”的表述单靠“纪实”是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它是通过无限逼近人最真实的主观感情来显现,因此,“诗性真实”虽叫做“真实”,但却可以表现“虚构”的事物,而这种“虚构”有一个重要的标准:事物虽为虚构,但其表达的却是最真实的心境。总结来说,“诗性真实”尽管是“真实”但却不止于“真实”,它也可以存在于“虚构”的故事中;它虽非纪录片专属的表现手法,但使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以及诗意化的表现手段介入纪录片却是最自然、最真实的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纪录片借助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人的情感以影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了对世界的本源探讨和人处于世界这个大环境之下的精微。而创作现实主义纪录片“诗性真实”最为关键的路径是通过纪实性的手法结合源自现实世界以日常生活为框架的影像叙事,并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通俗的表现出来,这就是“诗性真实”的构建。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诗性真实”性的纪录片在对客观真实的把握的同时,也结合了拍摄者对于世界的真实感悟。简言之,“诗性真实”所叙述的是真实事物、真实情感,是在真实的生命基础之上建立的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注释
1Pierre Bourdieu,Les regles de l'art,Gallimard,1998,P.129,P.184.

2温儒敏著.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

3曹丹红.法国现实主义诗学中的“真实效应”论[J].文艺争鸣.2018(9):115.

4丁帆.现实主义在中国百年历史中的命运[J].当代文坛.2019(1):9.

5饶曙光.电影照进现实——现实主义电影的态度与精神[J].当代电影.2018(10):1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GMT+8, 2025-1-15 19:39 , Processed in 0.10635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nnna.top @2010-2025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5, dnnna.top.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