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探讨

2020-2-21 20:20| 发布者: 小白兔| 查看: 935| 评论: 0|原作者: 王莹 兰宇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

摘要: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影视艺术加工,主要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两大部分。通过视觉艺术形式的独特呈现,纪录片将充满情感、文化、思考的众多实践组合在一起, ...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影视艺术加工,主要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两大部分。通过视觉艺术形式的独特呈现,纪录片将充满情感、文化、思考的众多实践组合在一起,缔造了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影像。2019年,纪录片进入“网络生存”时代,这一发展契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升温。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等,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纪录片形式,宣传非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发扬中华精神,让影像记录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阵地。

1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性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数字影像技术也到达了新的高度。以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媒介传播模式,逐步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局限,为影像的多类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开启了新的通道。实践证明,数字化影音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长久保存优势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上看,不管是父子传承还是师徒传承,其传播载体都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单一的传播渠道往往会造成多种文化缺失。在非遗的技术、流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借助于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能够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性。同时,一部纪录片深刻记录了非遗文化的社会现状、制造流程和技术细节,人们能够收集、整理和记录相关数据,继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项管理,使宝贵的文化资源能够永远留存在影像空间之中,使正规的非遗文化获得永久留存。

1.2 强化流传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凝聚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这一特点既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美感,也制约着它的流传和普及。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数字化的纪录片拍摄模式经过编导、摄像、美工、灯光的艺术加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广受欢迎的影音作品呈现出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路径,进行广泛而深刻的传播。

1.3 吸引大众参与
在当前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并非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的工作职责,而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和融入进来。通过构建大众参与的渠道,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打破“有限传播”的文化发展困境,让更多的群体,包括非遗传承人、普通民众、文化职能部门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1.4 再现艺术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需要继承、保护和开发,更要融入新的社会方式,创新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文化产品,使非遗文化始终以众多的艺术特色,衍生出新的非遗文化,使更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影像,而是以一种鲜活、真实和客观的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2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力
纪录片最早诞生于法国电影《工厂的大门》,这一部电影开启了纪录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将真实的事件搬上大荧幕之后,能够拥有特别的艺术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后期制作、思想内涵、宣传企划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所带来的影像记录模式也更加鲜活。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也具备了新的作用力,推动影像技术的传播方式更加直观。

2.1 真实记录非遗文化记忆
当前,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影像、图片这种记录和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凭借简单方便的拍摄器械,纪录片的艺术加工和设计更加平民化。再加上不同传播平台对纪录片艺术给予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非遗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得以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非遗文化中原汁原味的表现步骤,能够对岌岌可危的制造技艺、传承人给予全方位的记录,使真实性占据纪录片和非遗文化的重要核心,让这一文化理念的塑造具有超凡的价值。

以关子健导演的纪录片《手造中国》为例,影片以制瓷工艺流程为线,以制瓷工匠的日常生活为主体,讲述了一个关于“手造中国”的故事。根据成瓷的每一道工序的特性,从每一个手工瓷匠人身上,提炼出了中国人身上流淌着的文化基因,它们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手艺的专注、执着和热爱,是对成败得失的淡然,是对薪火相传的笃定,这是几千年来在农业文明的怀抱里所产生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情怀。这样深刻的文化记忆也成为纪录片对非遗文化起到的积极价值。同时,就纪录片在非遗文化保护中具有的真实性而言,观众所面临的画面、声音都可以借助纪录片的客观表达体会得到,纪录片的真实面貌更加清晰。

2.2 传承加速非遗文化流通
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单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会使非遗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纰漏,长此以往,非遗文化的传续和发展就会面临困境。通过对纪录片的艺术加工,能够使影像资料既保持真实的非遗姿态,又能够起到较好的文化传承的作用,突破地域的限制,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尤其是当观众在直面摄像机的同时,纪录片能够以客观的媒介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事实上,对于一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有限的历史条件和技术背景下,我们第一要做的也是通过记录保存的方法,把它永久留存下来,这是在短时内最有效和最全面的流传方式。这种艺术加工的模式,也能够通过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多媒体终端,来加速不同文化的交融,将纪录片的保护价值、记录价值、宣传价值、教育价值融合于一体。

例如:在云集将来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拍摄的纪录片《本草中华》中,导演在第一集开篇就设置了《相传》的主题,纪录片突出展现中医药实用价值,以精致的影像画面、富有人文气息的叙事以及年轻时尚态的创作手法,对于如何利用多样化文化艺术形式做好传统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借鉴作用。该片探讨了本草的传奇神秘、食疗并用、调理滋养、奇药轶事、驻颜有术、制法技巧6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本草的实用价值,带领观众走进中药世界,帮助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3 激发公众参与认同
如今,凭借着发达的新媒体信息技术,非遗纪录片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所构建的艺术形式、产生的积极价值,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得到了支持。现在,纪录片已经不是单一的信息传输模式,还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价值互动。通过开放的影像语言,非遗的变化形态更加丰富,也衍生出了很多的文化附属品,包括一系列的动漫人物、文化创意品,等等。同时,纪录片的传承也变得更加自然,通过讲述围绕非遗传承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激发受众的情绪和感知,这比生硬的思想教育和意识植入更加有效。这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人们变成非遗文化的“粉丝”,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现状,让更多的人产生关注非遗文化的兴趣,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它所引发的社会关注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法律政策与规章,以数字化保护、立法保护、产业保护等形式,使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加鲜活具体。

例如: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播放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崇尚非遗文化的热潮。在影片中,技艺的薪火相传,人与物的相互陶冶、丰润与传承,呈现了“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的故事。该部纪录片自播出后很快掀起了舆论热潮,成为新浪话题热搜榜第一名。该片播出后,故宫文创产品加速萌芽,网红色“朗窑红色”的预定数已超过两千支。除了多元化的文创产品,故宫也正在慢慢改变正统、传统、保守的形象,加入了年轻时尚的文创元素。如皇后茶杯、十二美人挂历、千里江山图胶带等,使故宫艺术在延续古老传统元素的同时,又通过最现代化的网络进行传播。

3 结语
在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中,多是以师徒、父子等模式进行口耳相传,但是这种文化传播模式在无形中面临着众多的局限性,往往会造成文化传承模式的缺失。影像记录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组成,体现出了和群众生活的密切相关性,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使非遗艺术中凝结的精神、艺术、思想得到传递。广大非遗工作者要经过多方尝试,通过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独特的发展优势,全面优化影视传播技术,实现对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留存、宣传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段超,孙炜.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6):3.

[2]张岩,王策.“互联网+”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125-128,135.

[3]刘金祥.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5):87-92.

[4]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8):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

Archiver|小黑屋|纪录片资源站-高清纪录片下载

GMT+8, 2025-1-15 19:51 , Processed in 0.07508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nnna.top @2010-2025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5, dnnna.top.


免责说明:本站所有纪录片视频、图文介绍等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纪录片部落仅支持web页面展示和文字介绍,绝不提供在线观看和存储服务,也不参与录制、上传、压片。若本站收录内容无意侵犯贵司版权,请发邮件【a885185#163.com】联系本站,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邮件、同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