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理论家认为观众在与屏幕或银幕接触中能产生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 把影视比作“麻醉品”。公益纪录片则是打碎现实幻象的一颗子弹。公益纪录片以其特有的纪录影像的真实性, 反映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不为人知却又值得关注的种种公益问题。 1 公益纪录片文化身份塑造 1.1 鲜明的时代特征 公益纪录片的内容仿佛是这个社会上的一面镜子。无论是早期的纪录片《月亮熊》, 还是《食品安全》, 这些内容和题材均来自社会。“熊胆保健”“雾霾”“食品安全”这些名词都是伴随社会新问题而产生的新名词, 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公益纪录片记录了一个时代最严重、最值得人们警惕的诟病。 1.2 党政旗帜的力量感召 “每一个政党都有其特定的精神文化,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政党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也能通过公益纪录片的方式表达出来, 政府组织拍摄的公益纪录片内容取材往往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国家看重的重点公益问题;其二, 国家希望百姓悉知的公益问题;其三, 国家提醒百姓注意的公益问题。作为个人主体, 我们无法直接抨击种种对于生活的不满, 也无法让大家都看到自己所遭遇的不幸, 甚至人人都在不幸之中也并无危机意识, 但国家发起的公益纪录片拍摄, 往往能有更加精良的制作、更加专业的知识、更加广阔的推广平台, 有着个人不及的优势, 通过纪录影像达到共鸣就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 国家的公益形象也能通过公益纪录片得到更好的记录和表达, 政府的职能可以得到及时发挥。 1.3 意见领袖与大众的思想碰撞 “市民文化不仅仅是意识形态”, 公益纪录片的制作者往往承担着意见领袖的角色, 他们的批判意识要先于大众甚至先于社会, 当先见的思想意识不受政治、时间、金钱的限制, 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达是市民文化走向精英文化的一个过程, 一旦影像制作成公益纪录片并开始传播, 则面临意见领袖精英文化和大众市民文化的碰撞。这种碰撞会面临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公益纪录片未能打动大众, 未能博取大众的眼球, 大众仍旧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种情况往往是公益纪录片发展初期常见的场景;另外一种结果是公益纪录片引起了大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2 公益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2.1 弘扬社会主旋律 “每一个政党都有其特定的精神文化,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政党意识形态, 他是政党在长期的意识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理论体系及行动纲领。”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将党政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党政的各个角落, 也是其重要的职责所在。公益纪录片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公益纪录片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社会认知、公众行为以及执政党的价值取舍。在某种程度上, 是作为社会文化对社会存在的即时表达。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目的性, 公益纪录片在发展的初期仅仅是作为一种记录, 到后来所附加的党政价值偏向和公益目标使公益纪录片再也无法与社会意识形态分割开来。以柴静的《穹顶之下》为例, 以公益的心敲起环保的警钟, 以公益的心传播党政意识, 柴静作为一名记者, 长期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塑造了她的社会价值。该纪录片以北京这一城市为拍摄对象, 深挖雾霾对于已经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困扰为题材, 蕴含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底色。雾霾问题看似是环境保护问题, 但其实与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人文素养等诸多因素都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足由此可见人既是社会动物又是政治动物。 2.2 实质社会效益 以《月亮熊》为例, 视频播出后, 影片中所拍摄的人类残酷地掠取熊胆汁的行为已经得到遏制, 熊类得到了基本的保护, 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和保护机构接二连三地成立。通过对该事件的曝光, 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月亮熊事件,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保护行列中, 可以说从本质上取得了实际的社会效益。 (1) 人们的违法行为通过影像的舆论监督得到了遏制, 通过社会传播将公众的焦点引聚于此, 使社会上的违法事件被曝光, 在舆论压力下使违法者不得不终止违法行为, 这是公益影像在传播中最直接的社会效益。 (2) 使社会相关部门以及国家相关机构认识到法律与监管仍不完善, 相应的保护机构、监管部门和法律逐步出台并细化, 这是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积极推动作用。 (3) 《月亮熊》选取的是能唤醒人们良知的、使人们能感同身受的且不被人们关注的关于动物保护的题材, 其运用大量真实的镜头语言再现月亮熊活体取胆的残酷场景, 其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取得了作为公益影像纪实的成功, 是中国公益纪录片历史上鲜见的例子, 使公众提高了对公益纪录片的关注, 从实质上展示了公益纪录片的社会效益。 2.3 给人以教化反思 影像可以运用大量的镜头语言使受众走进影像制作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观看影像尤其是纪录影像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如今各种影片层出不穷, 具有教化意义的影片越来越少。公益纪录片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 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唤起人们的良知和爱心。 3 结语 公益纪录片作为创作者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以真实性超越了电影、电视节目, 给人以强烈的教化反思。因此, 应着重研究公益纪录片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将其放在这个时代加以研究。高校也应培养更多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创作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1]林少雄, 陈剑锋.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社会主义文化: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 (11) :22 |
GMT+8, 2025-1-15 16:39 , Processed in 0.08415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