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极端重视纪录片的旁观的、非干涉的客观性的作品,一般涉及历史、文化遗产、科技和自然环境保护等题材的作品基本上都相当依赖解说词的配合,因为这些作品往往需要许多概念性知识的支撑,如此才能将对象特性或事件过程阐述明白,解说词在其中的作用,就像一根红线,将众多的材料珍珠串联起来,如此才呈现出其各式各样的动人造型和意蕴。
(一)写实报道型风格
该风格重视客观记录的同期声和现场声,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主观色彩浓厚的解说词,只有在必要时,比如说明人物身世背景,事件的起因和结局时,才简略地说几句,往往是以无声的字幕形式出现,如当代徐童的《算命》。
(二)文学抒情型风格
该风格叙事和抒情并重,在追求高质量画面的同时,追求解说语言的美,强化其诗意的哲理意蕴,造成声画并茂、情景交融的情境,给观众以完美的视听享受。因此这种风格极其强调解说词写作的文学造诣,极力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来美化其用词造句。但这种风格在今天看来,往往显得有些修饰过度了,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西藏的诱惑》。
(三)政论说理型风格
这种风格的解说词强调叙事与说理融为一体,注重对各种社会历史深层问题的阐发和制作者主观意念的宣扬,其取材广搜博引,各种历史和现实资料交相呈现,其用词造句也较注重正式性和权威性,其宗旨在以理服人而不在以情动人,因此更强调语言表意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因为这样的政论性纪录片往往是以解说词的总体结构为主导框架进行拍摄,因此其解说词往往在篇章结构上相对完整,脱离画面而单独来看也可以成为一篇有吸引力的文章。比如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林彪坠机之谜》,便是一篇完整的政论性叙事文章,其中的各种历史资料都被严密地统和在文章的结构之中,并可以与之严密地衔接。
(四)无解说型风格
这种风格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艺术策略的结果,即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色彩,从而保证客观纪实效果的实现。现场同期声之外的语言,是人为的添加,其主观性往往难以避免,而最彻底的应对方法就是舍弃。张以庆的《幼儿园》,是这种无解说型作品的代表。当代许多偏重纪实访谈的作品,往往倾向于这种风格,如黎小锋、贾恺的作品《我最后的秘密》。 |
GMT+8, 2025-1-16 00:50 , Processed in 0.21628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