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人类保存时间和记忆的最好方式,也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记录和传播当下的脱贫攻坚战,是历史赋予纪录片人的时代使命,各地纪录片工作者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创作出有血有肉的纪录片精品,充分发挥纪录片在脱贫攻坚战中应有的作用。 然而纪录片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并非易事,创作者需要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笔者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梳理国内多部脱贫领域纪录片创作方法,总结了一些创作心得,与同行共勉。 一、给纪录片加点“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地域上看,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大都在“老、少、边、山”的农村地区,纪录片创作者只有不辞劳苦,长期扎根贫困村田间地头,一头汗,两腿泥,才能从“土”里挖掘出第一手鲜活素材,让作品渗透着芬芳的“泥土味”。 “纪录片创作者只有接地气,作品才有灵气,只有身体力行去感受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才能感受和传递他们情感与命运的悲欢离合。”1笔者是一名地级市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一名帮扶干部,一边进村入户扶贫,一边拿着摄像机拍纪录片。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广西凤山县南部一个叫社坡屯的贫困村,屯里最繁华的时候有100多户500多人。后来,因交通条件等因素改善,山上的村民陆续搬迁到山下居住,只有30多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守着破败的村落。这里自然条件恶劣,贫穷、困苦似乎总与这里相关。扶贫工作组多次动员村民搬下山,可是村民们宁愿生活贫困也不愿意离开村落。笔者和主创人员多次调研后,决定拍摄关于社坡屯的扶贫纪录片,为此,我们住进村民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记录他们的日常和梦想。通过5个多月深入田间地头的走访、拍摄,对村落的历史、现状和贫困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度分析、挖掘,创作了纪录片《白云深处有人家》,真实反映社坡屯群众的生活现状,展现了在脱贫攻坚大环境下贫困户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节目播出以后,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肯定,荣获第七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单元三等奖、第三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纪录片奖。在纪录片主创和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社坡屯成功入选第三批广西传统村落名录。如今,有些村民陆续回归村庄,重新翻修已被废弃的老房子,利用村里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种植特色农产品,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近年来,各创作团队以脱贫题材为重点,在脱贫攻坚热潮中创作出呈现时代风雷激荡的纪录片精品。如《和你在一起》《扶贫周记》《十八洞村》《落地生根》《王梁纪事》《第一书记》等,这些作品客观生动,成为扶贫干部和当地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真实写照。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作者扎根乡土,了解民情,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真实记录,捕捉到了脱贫攻坚中最打动人心的故事。 二、给纪录片添些“情” 近年来,脱贫题材纪录片成了一个创作热点,虽然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但有些纪录片却流于表面,缺乏情感、缺乏温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纪录片要感人,必须融入真实情感。扶贫路上,千山万水总是情。CCTV-7的扶贫纪录片《扶贫周记》从2017年3月开始蹲守扶贫一线,记录国家级贫困县广西田东县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资深编导周玉在跟拍贫困户李福华老人两年多的时间里,跟老人结下了深厚情谊。有一次台风来袭,李福华老人被困在芒果山里一天一夜,非常无助的时候想到了周玉,向她打电话求助。周玉接到电话后立刻组织人员上山救援。还有一次周玉生病住院,李福华老人骑着摩托车赶了几个小时的夜路来到医院,给周玉带来几个他家种的芒果。临走,老人从裤兜里掏出100元钱,一定要周玉收下。当时周玉的眼泪流了下来——一个家庭贫困的老人,能拿出100元钱让她买营养品补身体,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感。《扶贫周记》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点赞。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评价道:“《扶贫周记》用一个个镜头记录下了精准扶贫坚实的脚步,用一个个客观生动的扶贫励志故事,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表现出了新时代农业记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精神和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奉献精神。”2 对于一些贫困村的孩子们来说,相比物质条件的改善,他们更需要鼓励和关爱。为了拍摄教育扶贫纪录片《春天来了》,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多次跟着驻村第一书记到贫困村大平村、嫩村屯走访调研。第一次看到片子主人公张国珍的时候,辍学在家的她有些迷惘,有些紧张,也有些抵触。后来,创作团队经常专程看望她,给她补习功课,给她很多鼓励和关爱。在多次交往后,创作团队了解了她的梦想和无奈,她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翘首以盼,期待父母早日回到他们身边,期待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假期,创作团队自费带村里的几位留守儿童前往广东,看看他们父母打工的地方。张国珍见到父母时泣不成声,她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他们了。从此,张国珍对创作团队完全不设防,节目顺利开拍,一切都是自然的呈现,村里孩子们平凡、琐碎的小事,简单、普通的生活被真实记录下来。整个拍摄经历了夏、冬、春三个季节,记录了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组的努力下,破旧的校舍变成了崭新的教学楼;反映了在社会各界的真情帮扶下,嫩村屯迎来了美丽的春天。在纪录片《春天来了》里,贫困村孩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打工不再是他们心中唯一的理想。面对贫困、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孩子们和他们的家人选择了勇敢面对并积极寻找脱贫的办法。在他们身上,观众看到了爱与关照,看到了彼此支撑彼此温暖。《春天来了》获得了第二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第八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社会(新闻)类三等奖。情感是纪录片打动人心的“法宝”,怀着对贫困群众最朴实的爱,从真情实感出发了解和帮助他们,创作的作品才有温度。 三、给脱贫攻坚烧把“火”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要求,到2020年,我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时间节点上看,脱贫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国大地已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扶贫纪录片要给脱贫攻坚工作再烧一把“火”,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脱贫攻坚的壮举摇旗呐喊。 CCTV-7精心打造的扶贫纪录片《中国力量》是一部讲述全国各地产业扶贫的纪实作品,反映了甘肃临洮百合产业,四川凉山、广西龙胜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旅游产业,山西平顺中草药、湖北罗田黄牛、宁夏盐池滩羊等特色产业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贫困群众的自强不息,致富带头人、扶贫干部的带动和帮扶,汇聚成推动中国扶贫事业的宏大力量。产业扶贫的成功,让其他贫困地区备受鼓舞,并从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路。近来,脱贫题材纪录片创作已经进入高峰期,大多数纪录片作品都表现出贫困群体渴望改变以及努力而乐观的生活态度,介绍了脱贫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同时传递了扶贫者的责任与信念,彰显了中国力量。 广西百色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一批批第一书记肩负脱贫攻坚的使命来到这里,挥洒热血,甚至奉献生命。扶贫书记黄文秀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2019年6月17日凌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在乘车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洪水,不幸遇难,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中宣部追授黄文秀“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7月1日,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纪录片《新长征路上的青春之歌——记广西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记录了黄文秀短暂却厚重的一生。黄文秀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怀追逐人民的梦想,即使身躯长眠,精神依然如明灯不灭。纪录片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讲述扶贫英雄先进事迹的纪录片还有很多,如《余芬的故事》《关键时刻》《逐梦远山》《榜样》等,这些纪录片记录了扶贫英雄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用热血烧出信仰的熊熊之火,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灵,也点燃了广大干部群众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昂扬激情与斗志。 四、结语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涌现出了一批在扶贫工作中鞠躬尽瘁、感人至深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迹。而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纪录片工作者们脚踏泥土,察民情、动真情,将镜头聚焦到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群众身上,创作出一部部有深度、有情怀的主旋律作品,多维度地展现脱贫攻坚的难度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决心,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注释 1潘海琳:《接地气才有灵气俯下身才心贴心》,载《新闻传播》,2014年第4期。 2《用生命记录生存——〈扶贫周记〉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见http://gongyi.people.com.cn/n1/2018/0514/c151132-29989848.html。 |
GMT+8, 2025-1-15 22:46 , Processed in 0.12836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