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必须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即以国际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才能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而其中的核心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本文将从选题、内容设定、团队选择以及提案片制作等方面来分析纪录片《对望》是如何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 1 选题 纪录片《对望》通过在英法中德意等多国的拍摄,以英国人孔佩特的讲述,呈现了18-19世纪一段被人忽略的东西方交流史。这种交流以绘画的形式展开,在那些由中国人画的有着中式意趣的油画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世界”向着“世界的中国”的转变。也可以通过这些比刘海粟、林风眠早将近一个世纪的无名画家的故事,看到活跃在民间的,推动东西方彼此交流的动力。这样的交流发生在照相技术诞生之前,也发生在1840年那声“炮响”的前夜,而这也是世界巨变的前夜。该纪录片在呈现“中国的世界”向“世界的中国”转变的同时,讲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欣赏和交流,让这个星球得以延续和平,这与今天“一带一路”的倡议高度契合。 “通过该纪录片,这一被人遗忘的、有一百多年见证的东西方交流绘画史终于重现,这让艺术有了超乎审美的历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世界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为了相互间的交流而存在。”这段话是纪录片《对望》对选题的描述,也是创作者在将其作为选题考量时的思考。“一带一路”是本片的重要内核,但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讴歌和交流,而是还原到历史语境下,以活跃在民间的一段艺术交流史为呈现主体,以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为维度,最终呈现“一带一路”的内核。这是在进行该片选题时,对表述逻辑的推演。 选择《对望》这个选题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是该选题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为未来这部片子的商业化运作和发行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由于片中记述的历史处于世界大变革前夜,所以这段历史在很多艺术史家的记录中都语焉不详。1987年,著名画家刘海粟写道:“近代美术史家把我的同时代人尊称之为先驱,我附在骥尾,惶悚不安,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大一些,中国油画史还可以提前半个世纪,真正的先驱,应当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埋葬了的无名大家,……。”通过本片的介绍,这段有着一百多年、见证东西方交流的绘画历史终于重现。透过那些用欧洲的工具与材料以及异域眼光和技法完成的绘画,观众可以重新体验欧风拂面、西雨浸润但又保留了华夏余晖的晚清风情。 《对望》以学术引领、故事贯穿的方式作为基本视角,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必然性做出解读,让世界范围内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文化还是贸易,交流从来都以最自然的方式存在于彼此的世界。对于两个世界而言,静水深流的民间对话抑或是激烈的贸易冲突都是在对望中寻找着自己的坐标。所以,在那些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品读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所推崇的交流与合作,从来就是一种人类的内生动力。这种话语方式一改着力外宣的传统方式,更容易得到国际范围内的普遍接受。 2 内容设定 《对望》分六集呈现这段中西艺术初次交流的历史。 2.1 来到中国的西方旅行者和艺术家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搅动起了欧洲对于中国的好奇心。欧洲的传教士、艺术家在中国宫廷中,比如,郎世宁和王致诚,将西方的视角和构图带进了清宫。欧洲到访清王朝的使团,比如,1655年荷兰使团和1793年英国使团的来访,是西方了解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威廉·亚历山大(使团的艺术家)绘制的素描和油画,第一次向西方展现了中国内地的景致——北京城,长城,大运河。 2.2 早期到访欧洲的中国旅行者 涉及的人物和内容:沈福东在路易十六和詹姆斯二世的宫廷中;齐呱以制作人物塑像而成功;黄亚东(音译)在肯特郡;耆英号从香港驶往纽约和伦敦;费城的中国展览,以及1851年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国参与等。 2.3 欧洲的中国时尚风潮 中国艺术风格(中国风),以及“中国居室”和欧洲的中国宫,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克雷登宅和索莱。从圣彼得堡到巴勒莫,都有欧洲皇室委托建造中国宫,包括波兹坦腓特烈二世的无忧宫,以及布莱顿皇家穹顶宫。 18世纪“中英混合式园林”,受圆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的皇家园林影响,留存的“中国宫”斯陀园和沙格堡(音)(建造于1743年海军准将安森的中国之行之后),此外,还有英国皇家植物园的中国塔(基于南京瓷塔,即大报恩寺琉璃塔而建造)。 2.4 中国贸易 自17世纪60年代起,欧洲对与茶叶的疯狂喜爱与日俱增,但由于价格昂贵及非法走私,对茶叶的需求驱使越来越多西方贸易船只驶向广州,当时他们唯一被允许进行贸易的港口。西方的“东印度商船”,带回了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其他奢华的物品,但是作为交换,西方人能够给中国带来些什么呢?他们煞费苦心带来钟表、皮草、西洋参、羊毛制品和矿石,却收效甚微,直至最终,他们用鸦片(绝大多数是从印度非法带入)找到了一个长期市场,并打破了贸易的平衡。 2.5 中国外销艺术 随着茶叶的出口,中国的瓷器出口量也日益增长,为满足西方人的需求,这些瓷器的形制可供定制,技艺精巧绝伦。同时,漆器、牙雕、扇子、外销画、银器和家具(使用中国木料和衔接部分,但用西方风格)。此外,还有华美的壁纸被带到西方,其中的一些现在仍留存着,常常用来展现中国生活的丰富场景。 在1790年到1830年间,常常可以看到西方的园林引入中国的植物花卉,它们由“植物猎人”专门寻回。今天,欧洲和北美许多常见的玫瑰品种,就是由早期中国进口的玫瑰品种培育而来的。 2.6 鸦片战争之外 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抵达澳门后,启发了一代中国外销画家,其中,如关乔昌(林呱)作画时使用油画颜料和画材,并且开始探索摄影这一新艺术。在广州和香港地区,外销画家的活跃状态一直进入到20世纪,在此期间,上海成为受西方启发的绘画新中心。 3 团队选择 《对望》选择的讲述人是研究中国绘画的英国人孔佩特,他曾在英国布莱顿皇家穹顶宫艺术博物馆担任馆长,目前是马丁·格里高里画廊负责人,其专长领域是与中国贸易相关的历史绘画作品。他在纪录片中的形象是一个国际化的传播者,同时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也是本片国际化传播的基础。而本片所承载的关于“一带一路”的交流意义也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得以传播。 本片艺术总监吕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同时也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炙手可热的国际策展人,他所策划的展览覆盖威尼斯双年展、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塔莫妮卡艺术中心等。通过艺术总监对纪录片的直接参与,从而保证本纪录片的审美视野是国际化的。 总导演刘宁宁和制片人张染、刘纲都具有扎实的艺术教育背景,因此,对于艺术史的呈现都会在秉持学术严谨的前提下,推进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学术起点。 国际联合制作和发行的团队是纪录片《对望》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另一个保证。由于出于对正在推进项目的保密原则,而不能呈现合作的详细团队,但该片的国际联合制作是该片策划之初的方向选择。 4 提案片制作 提案片先于成片进入市场平台是目前国际纪录片领域通行的操作,是纪录片有效实现方案预售、联合制作和发行的有效方式。 纪录片《对望》也先于成片两年时间完成了提案片的制作。通过角逐国际纪录片专业节展的提案单元,来争取国际联合制作和融资,以达到最为有效和专业的传播。事实证明,通过提案片实现国际联合制作和传播是非常有效的。纪录片《对望》分别成功入围法国第30届阳光国际纪录片节的“中国时间”提案单元、第三届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提案单元、GZDOC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提案单元,并同时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中亮相。通过提案片,《对望》得到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和中国的不同专业纪录片制作机构的邀约,国际联合制作和发行也将在这样的合作中得到实现。 |
GMT+8, 2025-1-15 22:52 , Processed in 0.30628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