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海洋、森林组成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可以滞留有毒物质,净化水体,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我国湿地面积6600万公顷,占世界的10%,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述的就是湿地的风貌。湿地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1992年,我国加入了《湿地公约》,生态系统的不断破坏,使政府意识到了保护与修复湿地工作的重要性,局部的湿地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湿润的文明》是我国第一部对湿地的现状及保护作出全方位梳理的纪录片,通过湿地周边人物的生活,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唤醒社会各界对湿地的保护的关注。湿地除了生态环境的用途,还有美学、旅游和科研的价值。文章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论述以《湿润的文明》为题材的湿地与人类的生存关系。 一、“生命相依”的生态整体观 《湿润的文明》这一生态纪录片,以个体故事展开叙述,从不同的视角对湿地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其流域两岸的百姓都依黄河而生存,但是如果我们对湿地的破坏不断,就会导致河道的宽窄不定,导致周边的农民庄稼受影响。我们不能图一时的利益而去破坏了我们难以修复的湿地生态。湿地的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生物链一样,破坏其中的一环都会导致整体受到威胁。青藏高原的水体影响着20亿人的生活,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导致水土的流失,这直接影响的就是人们的经济。因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紧密性,少了一种植物,可能就是少了一块绿地,少了一片沼泽。据专家估计,每消失一种鸟类,它生态链上的昆虫、植物、鱼类还有哺乳动物就会随之消失,生物链上的每一环都是一个共同体的关键,少了任何一环,其他的都很难生存。湿地的减少直接阻碍淡水资源的循环,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水资源不足。片中说到刘秀英的一生的悲喜都与身边湿地的兴衰息息相关,在今天看来,我们所有人的悲喜都与湿地的兴衰息息相关。我们是生态系统循环中的一环,没有我们人类的存在,那其他生物可能依然生活得很好,但是,如果地球上只有我们人类而没有其他的生命存在,那是我们都不敢想象的。生态循环中的每一环都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对人类的文明做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人类真正的文明与其他生物乃至土壤等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状态。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伦理应该是我们真正的伦理,他将人类看成是生态整体中的一员,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的三原则。罗尔斯顿则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利奥波德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生态整体观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要求人类以生态整体的利益为根本。“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国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当今时代,全球正处于同一个有机生态系统之中,部分地域性生态问题有可能扩散至他国,甚至成为全球性问题”。1 二、“地球之肾”的生命守护 湿地是人类生命诞生的起点,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家园。人类的家园逐渐由湿地向陆地迈进,但是现在有接近一半的湿地已经消失。以北京为例,湿地面积已从24公顷缩减为现在的5公顷,越来越多湿地的消失,使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家园意识”最早是由海德格尔提出,后来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一观点。我相信很多人对于今年的贺岁片《流浪地球》都不陌生,影片中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了不让地球流浪,牺牲个人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也只有一个“肾”,保护“地球之肾”才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在《湿润的文明》中,我们看到了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了湿地不再被继续破坏,片中的主人公大公无私,减少牲畜的数量还原草地湿地,每次捕鱼都适可而止,给生活在湿地的鸟儿喂食,尽可能多地去保护湿地,因为湿地是地球的肾,是地球的蓄水库。越来越多的干旱地、沙漠地就是人类破坏的后果。我国西北部地区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左右,这些地方干旱少雨,平均每天的光照时间要比东部长,“其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30毫米,但其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这就是不断开垦、不断破坏的后果,中国人摄取的动物蛋白有五分之一来自于滨海湿地的馈赠,但是滨海湿地的捕捞是越发的艰难,湿地的退化导致水里的泥浆太多,大量的贝类死亡,所以我们保护湿地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海岸线的健康关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 三、“在水一方”的诗意栖居 湿地在早期《诗经》中就有记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对于湿地美的描写,说明我们的祖先诗意地栖居在湿地上,与湿地和谐相处。但是,在早期的西方,湿地曾一度被人嫌弃,被认为是肮脏、潜伏危险的地方。后来通过以梭罗为代表的自然文学家对湿地的赞美和发现,人们才接受这个美丽的家园。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通过对湖泊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让人们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好,领悟到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湿地的审美角度有很多,但是它独特的自然景观美是其他景观所不具有的。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所以湿地表现出来的美也是一个综合的和谐美。湿地上的花草树木与湿地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现在各地都在打造以湿地为主的旅游景观,比如每年夏天,以荷花为主题的旅游是夏季的一道风景线,各个地方都在举办荷花文化节,走进自然,回归本真是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我国大部分人都依湿地公园而住,一方面跟古代人的思想有关,“在民居选址方面,一般认为背水面山为佳。山为阴,水为阳,背水而面的场所给住宅提供了阴阳相生的环境”;3另一方面也是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只有走进湿地,才能领悟到它独特的自然美。从1997年开始,世界就将每年的2月2日定位世界湿地保护日,每年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主题纪念活动。 生态记录片是一种宣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警示,生态纪录片和生态美学都是在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保护。中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使我们的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湿地关乎我们的未来,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注释 1王全权、张卫2018《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2梁旖轩2015《正在消失的中国冰川》,《生态经济》第2期。 3吴成晨2018《江南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分析》,《大众文艺》第12期。 |
GMT+8, 2025-1-15 20:40 , Processed in 0.2587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