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并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当今的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中国在完善自身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与他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互鉴而丰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对此作出的深刻的论述。 纪录片是一种真实的、准确的、探索周边发生事情的艺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着鲜明真实的现场感,正如自己就在发生事情的现场中一般;它用世界上大家都能懂得的语言讲述着事情的发生经过,让大家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从而拉近世界各国与中国之间的距离;让世界去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纪录片也因此成为了各个国家隐性宣传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良好的传播载体。并且它也成为了各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中获得话语权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如何让纪录片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成为了当下中国媒体人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 1.1 文化折扣与高低语境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部较早并且比较出名的纪录片《望长城》,这部纪录片是由日本和中国联合拍摄的。在拍摄的过程中,这两个国家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他们所选取的素材也是十分相似,但是最终播放的纪录片的效果和内容却是大不相同的。日本所拍摄的纪录片《望长城》,所讲述的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的哲学思想。并且围绕这个主题,举出许多的事例来论证。即使他们在真正意义上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但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也基本能看得懂。然而我国的纪录片主要是探讨和主题“长城”有关的深刻历史性的问题,这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以后才能真正的理解所讲述的内容。这部纪录片,无论是日方拍摄的,还是我国的拍摄的在国内都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是在国际市场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日方拍摄的纪录片销售一空,中国拍摄的购买者却寥寥无几。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可以用“文化折扣”的概念来解释。因为对于国外的人来说,对于中国的文化理解并不是很深刻,以至于一些历史典故不清楚,造成对整个纪录片的不理解。 但是在国内,大部分的中国人对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如指掌,自然看起纪录片时津津有味。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纪录片对于国外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而在国内市场中,观众很容易认同纪录片所讲述的内容。再回到《望长城》当中去,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根本不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对于日本国家来说却是跨文化的,这就使得日方的作者是以外来人的视角来看待,也就是陌生人的角度来阐述和长城有关的文化,在理解方面不是很透彻。 1.2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和成果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各国的广播电视机构和新闻媒体都在努力寻找一种各国都能接受的文化交流方式,既能代表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能找到各国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其擅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逐渐成为了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重要渠道。在中国影视产品的出口类型中,纪录片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有很多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向海外。《故宫》《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超级工程》《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航拍中国》等一批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被编译、配音为多国语言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被越来越多的国外观众和网友所熟悉和喜爱。这些纪录片一方面让外国观众领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外的有效输出。它们既传播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起到了示范作用。 1.3 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规避“文化折扣”,提高传播效果 自20世纪以来,中国许多的本土纪录片在国际社会中逐渐的崭露头角,在世界舞台中中国纪录片所占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正在慢慢地被国外观众接受和认可。但是在跨文化传播中该如何规避这些“文化折扣”,从而达到较好地对外传播效果呢? 首先,如何规避“文化折扣”增强传播效果,使观众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005年拍摄的纪录片《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纪录片开始拍摄前制作方就把对海外宣传和推广等因素考虑了进去。《故宫》从制作、播出、推广到营销的整个产业链都经过了精心策划。由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不同,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视觉风格不一样,因此制作了国内和国外两个版本。《故宫》在拍摄完成80%的时候卖给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国家地理将12集的《故宫》重新剪辑成2集的国际版,已经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故宫》海外推广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跟前期策划时考虑到了不同对象国观众的文化差异,进而提前规避了可能产生的文化折扣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传播路径要多样化,要积极探索纪录片IP的商业化之路。国产纪录片中最热门的概念IP是“传统文化”。近年来在广电总局的要求和引导下,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成为影视节目的主要价值导向。纪实影像作为记录真实的载体更能够承托弘扬文化的使命。而“文化”向来都是纪录片生产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结合之下,一系列文化类纪录片迅速走红。既2005年的纪录片《故宫》之后,2012年《故宫100》微纪录片推陈出新继续讲述古老的故事;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从文物修复的全新视角解读文化,从而引发起一阵“故宫”热潮。 再次,在传播对象方面,要着眼于国外的年轻观众,推出更多更好地反映当代中国的纪录片作品。例如:《航拍中国》《超级工程》《大国工匠》等。 在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中,除了介绍介绍历史文化方面,应该首选拍摄当代中国,以此帮助公众理解当代中国的形象和焦点问题。 《航拍中国》是专注于介绍中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的雄伟河山和秀美风景。片中除了对中国景观的展现,还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自然融合。 《超级工程》系列第一季中主要介绍的是中国的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第二季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建设的高速公路网络、技术难度最高的桥梁、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里程、世界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等重点项目。这样的纪录片既可以让海外年轻观众了解中国科技与中国制造,也能够充分了解中国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该纪录片所表现的精神和信念具有国际化文化背景和视角,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文化差异,科技与制造的主题契合全球年轻人的兴趣,是中国精神、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等中国元素走出国门的一个优秀范例。 2 结束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期对外传播工作的战略方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让中国在文化传播力上避免“文化折扣”,增强和扩大国际传播力,争取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中国的纪录片制作人在观念上要建立全球思维、国际视野,通过优势资源的互补和整合创造出更多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作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增强优秀纪录片在海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宁,董成双.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J].戏剧之家,2016(2):102. [2]陈旻.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障碍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3(12):107. [3]高峰,赵建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81-84. |
GMT+8, 2025-1-15 21:10 , Processed in 0.12598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