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纪录片知识-我国纪录片部落-纪录片知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纪录观念的嬗变-中国80年代以前的纪录片(2) 【纪录片部落-纪录片知识-传播学知识-传媒知识-传媒学院-电影知识-基础理论-纪录片欣赏-纪录片美学-电影学院-纪录片历史–中国纪录片知识-基础知识-纪录片论文-学术论文】 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传播时效快,因而重大节日和党政领导的重要活动一般都由电视台转播或做成纪录片播出。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内容是河南信阳人民抗灾夺丰收的感人事迹。
1958年10月1日播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是我国第一部纪录重大庆典活动的电视纪录片,片长20分钟。此后,重大庆典、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成为电视纪录片反映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我国领导人的重大活动或出国访问,北京电视台都有记者随同拍摄,除在新闻节目中播出之外,大都重新剪辑成纪录片进行播出,如《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就属这类节目。 除了新闻纪录片之外,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在其他题材上也进行了探索,如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题材等,这些探索都为后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3年摄制的《长江行》以一条客轮为导游,介绍了长江沿岸的风貌,轻松流畅、真实自然,开我国风光纪录片的先河,1964年摄制的《珠江三角洲》突出了地域特色,通过一些典型事件和画面展现了珠江三角洲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1965年摄制的《芦笛岩》则纪录了桂林千奇百怪的溶洞景观,是我国第一部纯风光题材的纪录片。此外,还有《美丽的橄榄坝》、《春到伺乡》、《厦门风光》、《苏州园林》等类似的片子。这些作品在当时浓厚的政治氛围中以清新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少数民族题材方面主要有《欢乐的新疆》、《古老西藏换新天》等作品,内容主要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美丽的风光、富饶的特产以及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景象,基调欢快明朗。 在“文革”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65年摄制的《收租院》,这部纪录片紧扣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以四川大地主刘文彩逼迫农民交租的泥塑群像为题材,把泥塑作品、史料和当事人的讲述结合起来,使一个个凝固的塑像成为有内心活动、有故事、有行动的人,镜头运用首尾连贯、流畅平稳,特别是一些长镜头的运用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方法。解说词更是朗朗上口,后来被编入语文教科书,开创了强调解说词文学性的先河。
【本文发布在纪录片部落(http://www.xitongle.com)-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纪录片部落-纪录片创作者、纪录片爱好者聚集的部落。本站提供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策划、脚本、纪录片分析解读、纪录片影评的相关文章,提供国内外最新纪录片下载,包括BBC纪录片、NHK、探索频道、CCTV纪录片的下载;提供最新电影的影评、剧本创作、导演功课、灯光、剪辑等相关文章资料。 |
GMT+8, 2025-1-15 23:06 , Processed in 0.13994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