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部落–纪录片知识-传播学知识-传媒知识-传媒学院-电影知识-基础理论-纪录片欣赏-纪录片美学-电影学院-纪录片历史–中国纪录片知识-基础知识-纪录片论文-学术论文】
90年代的栏目纪录片一个重大特征在于其平民性。以普通百姓为拍摄对象,贴近百姓的生活,在纪实语言上真正具有电视的现场性、贴近性、原生态、过程性、真实感和交流感,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栏目化也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限制,如流水线的制作方式使纪录片不能有充分的拍摄周期;收视率的,压力使纪录片不得不去表现弱势群体,形成“好心人帮可怜人”模式以赢得观众的眼球;工业化的操作限制了编导的个性与创作的主动性,等等。这些又使电视纪录片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除上面提到的作品外,这一时期在纪实性栏目中播出的优秀纪录片有: 《闯江湖》、《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天驹》、《雕塑家刘焕章》、《龙脊》、《最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中华百年祭》、《沙与海》、《壁画后面的故事》、《五平太流转》、《湘西,昨天的回响》、《女特警雷敏》、《人·鬼·人》、《土地忧思录》、《少年启示录》、《深山船家》、《半个世纪的爱》、《潜伏行动》、《远在北京的家》、《梦界》、《考试》、《泰福祥日记》、《背篓电影院》、《北京百姓家》、《重逢的日子》、《呼唤》、《十五岁的初中生》、《方翔荣》、《明天的浮雕》、《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山洞里的村庄》、《回家》、《歌魂》、《三节草》、《英和白》、《平衡》、《祖屋》、《姐姐》、《忠贞》等等。这里提到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值得我们深刻铭记。
90年代以来的栏目纪录片把镜头从80年代的民族、文化转向了平民百姓,以一种平视的角度纪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民意识成为这一类纪录片的主要特征。纪录对象的转变体现了纪录观念的变化,它不再以国家、民族、文化这些宏大的话语,而以人的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纪录、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普通人成为纪录片的表现主体,即便是纪录革命伟人的作品也把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除去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着力反映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一变化既有社会思潮、美学思潮、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是纪录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目前,这一变化还在深入发展当中。 【本文发布在纪录片部落(http://www.xitongle.com)-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纪录片部落-纪录片创作者、纪录片爱好者聚集的部落。本站提供纪录片创作,纪录片拍摄,纪录片策划、脚本、纪录片分析解读、纪录片影评的相关文章,提供国内外最新纪录片下载,包括BBC纪录片、NHK、探索频道、CCTV纪录片的下载;提供最新电影的影评、剧本创作、导演功课、灯光、剪辑等相关文章资料。 |
GMT+8, 2025-1-15 19:54 , Processed in 0.1202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