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以电视化的手段表现中国的文化和血脉之根成为一股创作思潮。《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等一批以江河为叙述载体进行文化溯源、文化寻根和文化反思的纪录片应运而生,以横空出世的姿态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可以说,这一批作品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即便是其不足之处,也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触媒,促使了以纪实主义为核心的《望长城》的出现。而它们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风尚,为我们后人去感性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80年代那个刚刚逝去却又相当陌生的历史时期提供了珍贵的画面和声音。 《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这一批作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而属于一种典型的“音配画”式的专题片创作方式。当然,专题片和纪录片在中国很长时间内都是混杂在一起的,两者之间的类型差别和美学特征直到现在也有许多不同看法。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们确实是中国纪录片发展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产生的作品。其中昂扬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自豪和信心振奋了那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而片中娓娓道来的解说词,如琼浆玉液一般使人沉醉在一种如诗如画中的意境之中。《话说长江》的部分解说词更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本。 自这股“江河之恋”的热潮后,长江黄河作为一种宏大叙事,在纪录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它们只是以某种片断形式在纪录片中不断地被叙写和言说。这种创作取向既受纪录片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段变化的影响,同样也是时代精神和风尚在纪录片中的反映,因为20世纪80年代那股波及全民的“文化热”已经成为“历史”。
在21世纪来临之后,纪录片创作中又出现一股题材回溯的潮流。那些曾经被纪录的故事和人的生活,又重新出现在镜头里。物是人非或者物非人也非不由得让人生出几许人生感叹。时间如此鲜明地体现着世界的改变,而纪录片的历史意义和纪录品格也就在这时间的流逝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2006年,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的黄金时间播出了31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从“话说”到“再说”,23年的时间过去了,长江依然在翻滚向前奔入大海,但随着高峡出平湖,这条大江却也容颜变化,不复当年貌了。从“话说”到“再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回望和时间的变迁,它也体现着纪录片本身历史演变的轨迹与两个时代之间的互动。
|
GMT+8, 2025-1-15 19:42 , Processed in 0.12562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